点击上方蓝字 关注书行杂记
各位朋友们,大家好啊,我是书行,感谢相遇,欢迎关注、标星书行杂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让我们一同成长。
书行,终身持续学习者,立志自律日更每一天,今天是日更的第161篇。
人生在世,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
生活就像一场充满波折的旅程,总是会有或多或少的不如意伴随左右。
面对生活中的这些不如意,真的有一劳永逸的解决良方吗?答案或许是否定的。
不如意本就是生活的常态,又怎能有标准划一的解决答案呢?
即便我们侥幸解决了当下的困境,新的 “不如意” 也往往会接踵而至。
这,便是生活的真实写照。
然而,虽然无法彻底消除不如意,但我们可以试着转变心态 —— 在逆境中修行。
元明之际的大德妙叶禅师在他的《宝王三昧念佛直指》中提出的 “十不求行”(十大碍行),或许可以作为我们面对身体疾病、人生困难等逆境时,应保持的正确的心态和修行方法。
念身不求无病
身无病,则贪欲乃生。贪欲生,必破戒退道。知病性空,病不能恼,以病苦为良药。
把疾病当作对自己的一种提醒和考验,能帮助自己更好地修行,克制贪欲,坚守戒律和道心。
《鬼谷子》有言:“欲多则心散,心散则志衰,志衰则思达”。
人的欲望过多了,心力自然会分散,意志力就会变得薄弱,就会思力就会不畅达。
相反身体有病之时,人们就不得不放下很多东西,更容易看透很多事情。
我们可以祈求身体永远健康无病,但,一但身体有恙,也应把疾病视为对自己的一种提醒和考验。
疾病能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生命的脆弱和无常,从而克制内心的贪欲,坚守戒律和道心。
正如古人云:“因病得闲殊不恶,安心是药更无方。”
当我们以平和的心态接纳疾病,将其作为修行的契机,便能在病痛中磨砺意志,提升心灵的境界。
处世不求无难
世无难,则骄奢必起。骄奢起,必欺压一切。体难本妄,难亦奚伤?以患难为解脱。
苦难是虚幻的,不被其伤害,将苦难当作解脱的契机,能在面对困难时保持平和的心态,不骄奢,不欺压他人。
在这个世界上,人人都想顺风顺水,但是,人一旦太顺了,必然会滋生出沾沾自喜、自以为是、骄傲自大、得意忘形等一系列表现,这往往会带来更大的灾祸。
要明白人生中的苦难并非实有,而是虚幻无常的。
我们不应被苦难所击倒,而应将其视为解脱的机缘。
当遭遇困难时,保持平和的心态,不骄纵奢靡,不欺压他人。
在困境中,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洞察人性的善恶,修炼自己的品性。
正如孟子所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苦难是成长的基石,能让我们在风雨中愈发坚强。
究心不求无障
心无障,则所学躐等。学躐等,必未得谓得。解障无根,即障自寂,以障碍为逍遥。
障碍是帮助自己检验修行成果的,当认识到障碍没有根源时,就能自然地克服它,从而在修行中获得逍遥自在的感受。
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要奢求一学就懂,有点困难险阻也不是什么坏事。
我们学了那么多大道理,能否学以致用,化解遇到的障碍呢?
道理是用来实践的,不是讲给别人听的。
现实中我们常常嘴里说的头头是道,遇到困难险阻就立马缩头,还时不时要感叹一声:懂了无数道理,却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所以说,在修行的道路上,障碍是不可避免的。
我们要把障碍视为检验修行成果的试金石,当认识到障碍本无根由时,便能以坦然的心态去克服它,从而在修行中获得逍遥自在的感受。
正如慧能大师所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心无挂碍,方能自在修行。
立行不求无魔
行无魔,则誓愿不坚。愿不坚,必未证谓证。究魔无根,魔何能娆?以群魔为法侣。
把魔障当作修行的伴侣,通过与魔障的斗争,坚定自己的誓愿,不轻易认为自己已经证得成果,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修行境界。
把魔障当作修行的伴侣,在与魔障的斗争中坚定自己的誓愿。
这些魔是来磨砺自我的,就看我们毅力够不够大,够不够坚定,始终保持谦逊和警觉。
当把它当成进步路上的伴侣时,魔就不再是魔了。
正如玄奘法师西行取经,历经无数艰难险阻,但他始终坚守初心,最终取得真经。
谋事不求易成
事易成,则志存轻慢。志轻慢,必称我有能。成事随业,事不由能,以事难为安乐。
认识到事情的成败是由业力决定的,而非个人能力,所以在面对困难的事情时,能保持积极的心态,把解决困难当作一种快乐。
我们要深知事情的成败并非完全取决于个人能力,而是由业力所决定。
事情太容易成功,人就会滋生狂妄之心,高估自己的能力。
做任何事情,遇到困难是正常的,当面对困难重重的事务时,保持积极的心态,把解决难题视为一种快乐。
不要奢求轻易成功,就不会抱有过高的期望,期望越大,失望就越大,不如意也就来得更多。
正所谓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我们才更容易积累经验,增长智慧,成就更优秀的自己。
交情不求益我
情益我,则亏失道义。亏道义,必见人之非。察情有因,情乃依缘,以弊交为资粮。
交情的亲疏是有原因的,是依缘而起的,所以在交往中不要只追求对自己有益的交情,而要把不好的交情也当作修行的资粮,从中反思自己的行为。
我们要明白交情的亲疏皆有因缘,不要刻意追求对自己有益的交情。
与他人交往之时若总是想着自己的利益,盯着自己心中那些小九九,就很容易损失道义。
其实,在我们生活中很多事情都能证明一个道理:快乐都源于利他,痛苦都源于利己。
若总是想着占便宜,那么自身的福报也会缺失,这类人往往将会过的很一般。
我们还可以把不好的交情也当作修行的资粮,从中反思自身的行为和心态。
正如《论语》中所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在人际交往中,无论是善缘还是恶缘,都能成为我们成长的助力。
于人不求顺适
人顺适,则内心自矜。内自矜,必执我之是。观人妄为,人但酬报,以逆人为园林。
当别人顺从自己时,要警惕自己的傲慢心,把与自己意见不合的人当作修行的对象,从中学习和成长。
与人交往之时,不要希望别人都顺着你自己。
当他人顺从自己时,要警惕滋生傲慢之心;当遇到与自己意见不合之人时,不与其争执,而是将其视为修行的对象,从中学习和成长。
正所谓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以包容的心态接纳他人的不同,才能不断拓展自己的胸怀和视野。
能随顺他人的人,也绝对不是泛泛之辈,这种真正强大的人,更值得我们相交与学习。
施德不求望报
德望报,则意有所图。意有图,必华名欲扬。明德无性,德亦非实,以施德为弃屣。
德行是没有自性的,不是实实在在的东西,所以不要期望通过施德来获得回报,要把施德当作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就像扔掉旧鞋子一样毫不留恋。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如此抱怨:“我对某某某如何如何,万万没想到,他竟然这么对我……”。
这便是一种“施恩求回报”的心态。
要深知德行本无自性,不是实实在在的有形之物。
不期望通过施德来获取回报,而是将施德视为自然而然的行为,如同随手扔掉旧鞋子般毫不留恋。
正如老子所言:“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真正的德行是不求回报的无私奉献。
带着求回报的心态去施恩,只会让自己心胸狭隘、斤斤计较;施恩不求回报,往往可以破除自己的贪念、执着。
见利不求沾分
利沾分,则痴心必动。痴心动,必恶利毁己。世利本空,利莫妄求,以疏利为富贵。
世间的利益是虚幻的,不要去贪图利益,把远离利益当作一种富贵的表现。
听到有好事就想插一手,看见有好处抢着要分一点,这看似好像是人人都有的趋利避害的行为,实属人之常情,但这其实是自我嫉妒心和贪念在作祟。
我们要认识到世间的利益皆为虚幻,不贪图眼前的蝇头小利。
把远离利益的纷扰视为一种真正的富贵,保持内心的清净和淡泊。
正如陶渊明 “不为五斗米折腰”那样,坚守内心的高洁,不为利益所动,这样会不会活的更舒服一些呢。
被抑不求申明
抑申明,则人我未忘。存人我,必怨恨滋生。忍抑为谦,抑何伤我?以受抑为行门。
当受到委屈时,不要急于申辩,要把忍受委屈当作一种谦虚的行为,这样委屈就不会伤害到自己,把受委屈当作修行的一种方式。
当我们被人误解了,能不解释么?能不心生怨恨吗?我们往往都是做不到的。
但是做不到,不代表不能做,慢慢的学着去做呗。
当遭受委屈时,不急于申辩,将忍受委屈视为一种谦虚的修行。
正所谓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以宽容和忍耐对待委屈,能让我们的心灵更加坚韧。
哪一天当我们真正的做到了,那不就是修行的到位了么。
写在最后:
妙叶禅师的 “十不求行” 为我们在逆境中指明了方向,让我们明白生活中的不如意并非单纯是阻碍,更是修行的克服的对象。
当我们把“这些事为什么会发生在我身上”的想法慢慢转变向“发生在我身上这些事是想要教会我什么”时,当我们在逆境中坚守内心,不断修炼,便能在风雨过后,迎来心灵的宁静与升华。
愿我们都能在生活的波澜中,以平和、坚定的心态面对不如意,在逆境中修行,成就更加美好的人生。
如果读完文章的你有所收获,希望你右下角
点“分享和在看”,支持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