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去欧洲的飞机上,我又双叒叕拿出了ipad,打开了我最爱的综艺——乐高大师 LEGO Master。
这已经是我第n次复习这个节目了,去年去迪拜埃及、前年去巴厘岛的路上,陪着我的也是它。
给你们看我B站的离线收藏夹,两年前下载后就一直没删过,真的是每次旅行必看。
而且如果我不拦着,芊芊也能把它一路从头看到尾。(这可能是唯一一个,哪怕她一直在看,我都不愿意去打断她的)
这个节目现在已经播出几百集了,其中美、澳、中国版是水平比较高的。
但妞们带娃要想上车,我最推荐澳洲版。
美版呢属于商业片气质,追求感官刺激,第一季我觉得很炸。但第2季就审美疲劳了,少了亿点内涵。
而中国版的选手水平呢,个人觉得是顶尖儿的水平的,但它的死亡打光真的毁所有啊。
唯有澳洲版是我心中的白月光,要牛🍺有牛🍺,要悬念有悬念,要脑洞有脑洞,要幽默有幽默,要专业有专业,我这彩虹屁的水平配不上它。
所以我说的神级综艺专指澳版,今天给你们看看这个节目到底有多突破人类想象力,让我和闺女百看不厌:
👉 选题牛到永远没瓶颈
之前我看美版,发现从第二季开始,选题就有重复感了,比如爆炸、摔落什么的。(以前没觉得美国人肤浅,但是一看这节目就发现,他们更追求现场的视觉冲击力)
这些刚看的时候,我确实会觉得很惊艳。但是第二次再看,就会觉得“哦,又——是这个”,直接审美疲劳了。
但澳版是,每一季每一期,都能让我觉得——“啊?还能这么玩?”
比如在绳子上搭建这个点,美版和澳版第一次出现的题目是一样的,把一块砖吊在细绳上,就以它为基础做搭建。
芊芊之前看乐高书上有说过1块砖的承载量是多少,但没有概念,看了比赛才知道是如此惊人。
而澳版后来又出现这个选题,就变成了在悬挂的半球上搭建。(已经不需要验证承重性了,这回就拼技术和艺术性)
连芊芊都说:“我在床上搭乐高都费劲,他们能在这个摇晃的半球上,前后左右还都要平衡,太难了啊!”
但这期的第一名”太空矿井“,不仅有完整的搭建场景,甚至还复原了工地机器运转,包括但不限于:传送带、水泵、活塞、雷达。
你以为这就是选题极限了吗?no no no,能在绳子上玩的花样还很多,比如,让乐高走钢丝。
又或者变成垂直爬升,如果不把这只猪拆开,你能猜出来它是怎么“飞”上去的吗?
芊芊看了另一组的搭建,发现了里面的秘密。
兴奋的跟我说,这和她之前做的发射纸飞机、发牌机一样,都是轮子的摩擦力,但没想到这么玩。
所以你看,澳版能在一个选题上反复玩,它服务的就不仅是节目效果,而是真正爱乐高的人。
这也是为什么我能五季下来(现在已经开始第六季了),还常看常回味,因为真的有被感染到。
👉 见证奇迹的时刻,多如牛毛
我印象特别深的,是有一期要用乐高搭建,1:1复刻房间中的真实物品,只要骗过嘉宾的眼睛(没有被发现),就能得到额外加分。选手在挑选物品的时候,我也跟着纠结,比如乐高自己出过套装的地球仪、打字机,复刻难度应该不高,但是没有新鲜感估计也得不了高分。芊芊则是觉得电风扇最难,她想不出用什么做出圆弧形的曲线。但选手的野心可不是基础搭建的复刻,而是点电动结构都要复刻出来。芊芊因为学乐高机械组的时候也搭过小风扇,特别懂这里面:又要转、又要摇头、又要电机带起这么大的重量,是有多难,全程不可思议的表情,恨不得和嘉宾一样冲进去测试一下真实性。还有一次的比赛,是在仅有的6个凸点上,完成侧向搭建房屋,并且延伸最长的还能得到额外加分。之前美版的兄弟俩,把建筑放在桥的中间,我已经觉得是极限了。还把建筑放在桥的最远端,我就一整个震惊。多说一句,这时他们只用了4个连接凸点哦~然后又利用最后两个凸点放置了熔岩怪,并且还是带电机、能张嘴的最终的效果给你们看下,延伸出去的长度是2.18米(但它还真不是这期最长),我只能说:“物理学不存在了。”因为要让评审看清泰坦扛着的城市,就要做出前倾的角度。他们往上放时,我都不敢呼吸了。而这个罗马城也不是对称搭建,右边已经开始坍塌了(这个动态感一下出来了有没有),真的很难想象他们是怎么计算出平衡点的。而且最让我感动的是,这个作品他们call back了自己最初海选时的搭建!看着他们从第一次参赛,到拿下当季冠军,再到突破自己的舒适圈,拿到大师赛冠军,别问我的眼泪为什么不值钱
👉 脑洞足够大,落地足够扎实
乐高的脑洞我之前陪芊芊玩套装的时候,就感受过了。但是能在比赛中看到选手的临场发挥,真的更不可思议。比如乐高中很多零件都是“一物多用”,但是能在这么一个仅有250g(2袋方便面)的小模型中,塞进3处巧妙应用的,可不多见。还有一次是搭建车辆钻火圈,其他组基本还是车辆外观,主要拼飞跃距离。但这组选手的车竟然是“披萨盒”,加速过程中,不仅盒盖在向后飞扬,甚至里面的披萨颠出来时还是拉丝的!还有一期的主题是“邪恶巢穴”,选手设计了个“一秒变身”,一下从Behave女士变身黄蜂女孩。
但是你知道吗,这个节目还有个隐藏大彩蛋,就是节目中的这些人,给了我除乐高以外更多的东西。
从主持人到评委再到选手,都成了我的互联网亲人
玩乐高,是学会如何处理失败的最佳场景
👉从主持人到评委再到选手,都成了我的互联网亲人
和美版主持人不一样,澳版主持人Hamish没那么“咋呼”,很温和,能让人在紧张的氛围里感受到放松。但他的搞怪形式却比美版的还更有高级感 而且经过几季后,明显看出他的专业水平也提高了,点评越来越在点子上了。澳版的评委Brickman,是全球只有20几位的LCP乐高专业认证大师,也是南半球唯一的一位。他的点评非常细致,总是从搭建技巧、故事性、配色等全方面的给选手建议,而且一阵见血。最让我感动的是,他从来都不否定选手,还特别看重选手突破自己的努力,有一丝丝进步就大大的表扬。小老头还是个哭包,每次淘汰选手环节,他比谁都难过。我真是每一期都跟选手共同呼吸,如果是我喜欢的选手,他要是哪儿没搭好,我就得捏一把汗;他要是晋级了,我恨不得从椅子上跳起来;他要是被淘汰了,我都恨不得哭一鼻子。也有性格张扬、自信爆棚,结果每次都搭得太大、结果不能完工的Big哥。不管他们在比赛中走到多远,但是当他们出现在决赛评审席中、出现在大师赛中时,我感觉他们就是我的家人一样亲。因为他们特别真实又有料,所以我也很容易就把自己的情感带进去。这是因为,在搭乐高(类似的还有做科学实验)的过程中,失败出现的频次最高、最常见。像有两个选手外号叫“重来组”,经常搭到一半又推翻自己的想法,但最后总会发现及时修改是正确的。而其他选手,也从质疑“重来组”,到理解“重来组”,再到加入“重来组”。还有像节目中这种团队赛制的,和搭档沟通不顺怎么办?比如当你已经搭好了一大部分,但是搭档突然说要推翻重来。孩子会看到,Racheal虽然有不理解,但是手上的搭建一直没停。解决问题永远比埋怨重要,这也是看待失败该有的积极态度。所以在乐高搭建中,孩子能反复体会到,失败根本不是什么重要的事,有很多次机会去改变这个事。看过这个节目后,我经常在芊芊遇到暂时的失败时,就问问她:“你记得那谁谁,那次是怎么处理的吗?”这真的比给她加油鼓劲,更好使。
另外,我每周也会在圈里分享分享我最近的家居、收纳、装修(对,我又开始装修了)以及我的小日子。
感兴趣的妞,可以长按识别👆加芊妈小助手,她会第一时间给大家同步我发圈的内容~~
🛒本周芊妈推荐好物
👉我夏天减脂的做饭搭子,少油又好吃就靠它俩(点击下图👇看我详细分析)
👉孩子必备的地球仪我首选北斗,这款AR+3D探索性更强(点击下图👇看我详细分析)
点开芊妈的公号名片👇
点击右上角【...】选择【设为星标】这样我就不会因为只会写干货,而把你们弄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