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
至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2个节气,标志着冬季的深入,北半球迎来了日照时间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冬至,十一月中,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
我国古代将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
此时我国多地已是寒风凛冽、雪花纷飞,大自然一片银装素裹。大自然已进入休眠状态,我们的身体也需要适当的调养和修护。
冬至节气
冬至又称“冬节”“亚岁”,是一年之中阴气最为旺盛的一天。此后,一阳初生,阳气产生并逐渐旺盛。因此,冬至养生要尤其注意阳气调养。
保暖护阳
此时外界阴寒之甚,应格外注意保暖。出门时要戴上帽子,避免头部受到寒气的侵袭。受寒时易引起颈部血管收缩,一定要戴好围巾或穿高领毛衣,同时注意手脚部保暖。冬季室内温度宜16~20℃,温度过高不利人体阳气封藏,且出门冷热交替易感冒。
安神养阳
冬至时节应顺应初升的阳气,保持心境宁静,安神定志,精神畅达,工作、学习之余稍做一些休闲娱乐活动,以振奋精神,但又不可过度兴奋,以免阳气过耗。
少动潜阳
冬至时节阴气极盛,阳气潜藏,万物处于冬眠的状态,守住阳气,养精蓄锐,方可为春天的生机做好充分准备。正如《备急千金要方》所云:“冬时天地气闭,血气伏藏,人不可作劳出汗,发泄阳气,有损于人也。”冬至时节可适当进行运动,增强体质,以强度较小的活动为主,如打太极拳、散步、慢跑、瑜伽等,要做到劳而勿过,劳而勿汗,避免损伤阳气。
饮食助阳
中医认为,冬至阴阳气交,是进补的最佳节气,可促进人体阳气的萌生。此时羊肉、牛肉等食材往往是人们餐桌上的常客,但若一味进食温燥之品,反而容易适得其反。因此,进补除了应时,更要学会平衡适度,可以在温补的食物中加入沙参、麦冬、石斛、玉竹等清润药材,以达到阴阳平衡的目的。对于脾肾不足的人群,可以选用山药、牛大力等药性较平和之品来滋补,以达五脏调和、气血充足的目的。
补气温阳煲
材料:鸡半只,猪瘦肉100克,巴戟天20克,当归15克,陈皮5克,枸杞子30克,生姜3~5片,精盐适量。
制作方法:鸡去除内脏,洗净后切块;瘦肉洗净切块。瘦肉与鸡分别在沸水中焯后备用。将上述食材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武火煮沸后改为文火煲1.5小时,放入适量精盐调味即可。此为3~4人量。
功效:温阳健脾补气。
萝卜羊排煲
材料:羊排350克,白萝卜150克,陈皮5克,生姜4~5片,精盐适量。
制作方法:羊排洗净后剁成小块,焯水备用。羊排与陈皮、生姜一同放入锅中,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炖煮1小时,再加入萝卜,继续炖煮约30分钟,加精盐调味即可。此为2~3人量。
功效:温中散寒,健脾行气。
党参桂圆饮
材料:党参、龙眼肉、麦冬各10克,冰糖适量。
制作方法:将党参、龙眼肉、麦冬洗净,一同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煮沸后转小火煮半小时,加入冰糖调味即可。代茶饮,此为1人量。
功效:健脾滋阴养血。
早睡生阳
冬至一阳生,子时一阳生。一年当中阳气升起时在冬至,一日当中阳气升起时是子时,因此,建议任何时候都不要熬夜,冬季更要早睡,以利阳气生长。
晒背补阳
背部是人体督脉所在,中医认为督脉总督一身之阳气,有调节阳经气血的作用,所以晒背能起到散寒补阳的效果。
操作方法:选择阳光温和的时间段,如上午9点至10点或下午3点至4点。选择阳光充足的室外空间,若室外风大寒冷,可以选择有窗的室内空间,确保阳光透过玻璃直射到背部,穿着深色衣服。晒背时间可以从10~15分钟开始,逐渐增加时间。晒前晒后要及时、适量喝水,补充体液消耗。可使用防晒霜保护面部和其他暴露的皮肤,避免皮肤晒伤。
艾灸温阳
选穴:关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下3寸),足三里(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操作方法:将艾条点燃后悬于穴位上方进行艾灸,距离皮肤约2~3厘米,以感到温热舒适为宜。每个穴位艾灸10~15分钟,每周进行2~3次。
功效:温通经络,驱寒除湿。
来源:养生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