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进一步弘扬奋斗精神,发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集团党委于日前授予18名个人和17个集体“第二届最美奋斗者”称号。他们中有匠人匠心的技术能手、有迎难而上的工程师、有暖心服务的站区长、有勇于开拓创新的研发团队、有资产经营开发的操盘手。他们中既有国家级和市级先进典型,也有PPP公司和委外合作单位的先进集体和个人。即日起,集团自媒体矩阵将陆续刊发他们的事迹,号召全体党员干部职工向榜样学习、向先进看齐。
今天让我们走进运营集团津铁工程公司维修工长张天宇。
十三年“钢轨医生”,为地铁钢轨“问诊把脉”。以匠心独运的技艺,为地铁安全织就坚实防线,在技术的海洋里破浪前行。以智慧为笔、责任为墨,编写规范成书,将经验之果化为同行灯塔,照亮安全之路。
张天宇,男,现任运营集团津铁工程公司生产调度部维修工长。2011年6月,张天宇从天津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进入集团工作,13年来始终扎根一线,成长为一名手到病除的“钢轨医生”。
张天宇先后荣获2021-2022年度全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劳动竞赛“维修能手”称号、2021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全国轨道交通安全应急职业技能竞赛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工赛项(职工组)一等奖。
“0毫米误差,完全准确!”在2021年海河工匠杯锯轨项目比赛的现场,张天宇凭借过硬技术,赢得项目满分。钢轨锯轨作业项目极其考验地铁线路维修工的基本功,体重仅有120斤的张天宇手里紧握着重达60斤的锯轨机,在锯片与钢轨剧烈摩擦产生的抖动中,极力保持身体平衡,保证手部精准操作。整个作业过程,他必须始终保持半蹲弯腰的姿势,透过切割产生的强烈火花,全神贯注地盯着切口,最终仅用1分钟就切下17.6厘米高的工字钢,没有一丝偏差和错牙。
取得这样的成绩并非偶然。2011年至2020年十年的时间里,张天宇始终坚守在条件艰苦的钢轨检修一线,不管是头顶烈日、脚踏风雪,还是在幽闭的隧道,他每天风雨无阻,钢轨表面、疏散平台、限界检查、线缆桥架、轨底……,他凭借丰富的经验精准抓住隧道里的各种结构和设备异常。他经常说:“钢轨就是列车的双腿,钢轨的一丁点问题影响的是乘客的安全”。在年复一年的历练中,张天宇练就了被同事称为“千里眼”“顺风耳”的绝活,敲一下钢轨,就能从反馈回来的声音判断是否存在伤损,跨立站在钢轨上一眼望去,就能判断钢轨方向是否良好。
凭借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几年下来张天宇对轨道交通全线网845个道岔、973个道弯、274万个检测点了然于胸,在大脑中绘制出了动态“数据库”,哪个点位有任何问题,他都能第一时间调取出相关的数据情况,而经过他检测过的区段,准确率都能保证在100%。
判断地铁线路钢轨健康与否,要靠数据说话。在没有机械设备的时候,地铁维修工要在每天凌晨地铁收车、清晨发车间的3、4个小时的天窗时间里,人工测量钢轨数据。弯腰、半蹲、敲轨、辨音、测量,一天晚上要弯腰800多次,才能测量出5公里800多个数据。随着技术的发展,地铁维修团队主动引入新技术、新设备,大力培养维修人员专业能力,在这其中,张天宇是最勇于探索、最专注执着的那一个。
2019年,集团首次引入轨道检查的大型机械,当时所在部门还没有技术成熟的操作人员,张天宇拿出线路巡查时的韧劲、钻劲,白天充分熟悉车辆的使用界面及操作系统,学习走行部件、油管、风管等部位检查要点,练习轨检车系统标定方法,同时挤出时间和唯一一名大机厂家派驻的工程师积极请教,晚上钻研操作流程、使用说明书,再充分结合人工采集线路数据的经验进行研究,对比轨检车数据分析报告的特点。最终张天宇仅用2个月的时间就将2万个设备零件、1000多页操作手册、维修指南烂熟于心。
轨道检查车工作效率高,在天窗时间的4个小时里就能完成整条地铁线路的测量,能产生270多万个数据。海量的数据为检修工作提供了充足的依据,也为分析工作带来不小的难度。为了提高工作效率,维修团队都是实时对数据进行分析。坐在行驶的轨道检查车上,张天宇紧盯电脑屏幕,不断操作鼠标及时剔除无效数据,他的大脑飞速运转进行综合分析,这些经过分析的数据第二天一早将会被分发到各个工区,用于指导近期的检修作业。
为了摸透每条线路钢轨的“脾气”,张天宇还创新探索了“重叠分析法”,将跑出来的数据进行重叠分析,探索每个曲线、接头、道岔的数据规律,形成轨道几何尺寸的变化规律。摸透了钢轨的“脾气”,大大提高了检修人员对钢轨问题的预判能力,更有针对性地帮助线路工区做出更加合理的维修计划。目前他已安全操作轨检车行驶了7100多公里,累计检测时长超过900多小时,有效的预防了200多处病害的发生。
看似粗枝大叶的地铁线路维修工作,其中却蕴藏着很多“绣花功夫”,例如:轨道的几何尺寸、轨缝大小、扣件紧固程度等等,都需要经过严格的测量和调整,以确保列车行驶的安全和平稳。而且不同季节、不同天气条件下,轨道的维护方式也有很大差别。然而维修委外队伍人员流动较大、检修经验参差不齐,这给检修工作带来不小难度。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张天宇提出修编作业指导书,以标准化的作业来保证高质量的维修结果。
维修团队之前延用的作业指导书流程、标准不清晰,对一线的作业指导性不强,很多老师傅需要再凭借自己的经验指导现场作业。张天宇想,如果能把老师傅的经验修编到作业指导书里,既能让新职工快速达到老师傅的水平,又能明确作业标准、提高作业质量。于是,他主动请缨,深入各个线路调研,逐个摸排工作重点,将自己十余年的检修经验悉数编修成作业指导书,制定出更加精准的线路数据标准,同时为委外单位队伍明确出更为科学的工时定额,大大提升了检修作业效率。
张天宇爱学习、爱钻研,主动承担起自己不太熟悉的桥隧、房建、综合维修等多个专业的作业指导书修编,多次到现场踏勘,向资深老师傅请教,回来再查阅专业书籍,到现场验证,最终形成了121项40万字的作业指导书,为一线工人提供了更具体、更专业的作业指导。
踏实、坚定、传承、创新,这是张天宇对工匠精神的诠释,在新时代轨道交通的广阔舞台上,新时代产业工人们实现了从“工”到“匠”的转变,用精湛的技术、过硬的能力、智慧的头脑在一线岗位上发光发热,用匠心为人民百姓的安全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