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GDP突破5万亿,“地产最强区”撑起了半边天

财富   财经   2025-01-08 17:24   上海  


最近,很多嗅觉敏锐的媒体捕捉到上海官方新年贺词中一个关键信息:2024年全市生产总值有望突破5万亿元。



确实,2023年上海GDP已达4.7万亿,参考今年前三季度4.7%的增速,2024年迈向5万亿,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事。


在如今特殊的经济环境背景下,上海其实也遭遇了一系列问题,能取得如此成绩,十分不易。


因此,如果想知道上海为何能逆势前行,未来又将有怎样的发展,就不能不关注撑起上海经济半边天的浦东。



某种程度上讲,浦东强则上海强。


2023年,浦东GDP是1.67万亿,在上海16区中遥遥领先。


2023年上海各区GDP排行


这意味着,浦东新区以全市1/5的土地面积,1/4的常住人口,创造了上海1/3(35.4%)的经济体量。


此外,浦东还创造了上海大约40%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50%的金融业增加值和60%的外贸进出口总额。


2024年,根据浦东新区发布的信息显示,浦东今年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增长6%左右,基本与往年持平。



如果单独拎出来计算,浦东这个体量可在全国城市里排第12名,位居天津和宁波之间;如果是以县域来算的话,浦东是毫无争议地“巨无霸”。


浦东为何强?


我们知道,上海有“五大中心”定位 ——国际经济、金融、航运、贸易和科技创新中心。


而浦东,是唯一集聚了这5大中心定位的强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比如上海作为国家重要的金融中心定位,上海证券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中国国际黄金交易中心均坐落于浦东陆家嘴。


全球500强企业有340多家在陆家嘴成立机构,115家跨国公司在此设立地区总部;国内40%以上的外资法人银行、90%以上的外资私募机构和90%以上的外资资管机构也都落地于这里。


2023年,陆家嘴地区的GDP就达到5000亿,几乎是上海的十分之一。


除了金融中心,上海还是重要的航运中心,浦东也是其主要区域。


浦东拥有洋山深水港、临港、外高桥等航运码头,其中浦东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就达到4200万标准箱,占全市比重90%左右。


浦东港口,图片来源:上海浦东新区人民政府


此外,浦东还集聚了航运全产业链企业1.1万家,形成了完整的航运产业生态。


还有成立十多年的上海浦东自贸区,早已成为国际贸易的高地,不仅在入驻企业数量上实现了显著增长,而且在贸易和投资总额上也由小范围的“试验区”逐渐发展成为“规模区”。


浦东新区之强,不仅在于金融、航运与贸易,更在于科创引领下的先进制造业。


上海近年来布局的大模型、人形机器人、宽禁带半导体、生物制造、元宇宙、大飞机、大型邮轮、商业航天等10个重点产业链大部分都落户了浦东,为上海成为全球科创中心提供了坚实基础。


图片来源:新民晚报


围绕产业联动,浦东也建设完成了陆家嘴、张江、金桥、外高桥等国家级的四大产业开发区,实现了整个浦东的基础骨架和板块升级。


值得一提的是,和上海很多区只有一、两个核心地区不同,浦东是全面开花,群雄并起。


陆家嘴金融服务区、外高桥保税区、花木副中心、金桥国际社区、张江科创、前滩商务区、临港自贸区、川沙国际旅游度假区……


陆家嘴金融服务区


可以说,如果把浦东单独视为一个城市的话,这些城市热点足以媲美大多数二、三线城市。


更重要的是,也是因为这些核心区域生活服务完善,浦东还承担了上海新增人口的“流量池”任务。


2023年,浦东新区常住人口达到581万,占上海全市的约23%。


这意味着,上海两千多万人口中,每五个常住人口,就有一位是生活在浦东。


浦东新区为什么能成为中国经济第一城区?


估计很多人都会说,因为政策支持呗。


没错,但更直接的原因是,上海曾经的“五个倒数第一”。




1980年,上海《解放日报》头版发表了一篇题为《十个第一和五个倒数第一说明了什么?》的文章。



内容直面上海的五个倒数第一的现实困境:


当时,上海市区平均每平方公里有4.1万人,城市人口密度之大,为全国之“最”;“每人拥有道路仅1.57平方米,绿化面积仅0.47平方米(像一张《解放日报》那么大),建筑之密,厂房之挤,道路之狭,绿化之少,均为我国大城市之“最”;市区人均居住面积为4.3平方米(包括棚户、简屋、阁楼在内),4平方米以下的缺房,占全市户数50%左右,缺房户比重之大,为全国大城市之“最”。同时,由于三废污染严重,上海市区癌症发病率之高为全国城市之“最”。


上海的经济发展,更是无法与沿海特区城市相比。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1980年到1990年,广东GDP增长了5.24倍,上海只增加了1.5倍。深圳特区同期的增长,则达到了惊人的62.5倍。


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未能入列经济特区,原因也很简单:上海需要承担国家1/6的税收(占全国总税收的1/3),根本没有财力进行自我发展,国家也不容其有任何闪失。


那时的浦东在上海人眼里,交通不便,设施落后的“特大号”农村。


所以,才有了那句著名的:


“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


也是因为基础设施建设实在太差,上海当时规划城市空间拓展时,首选并非浦东。


1984年,上海浦东外滩


根据资料记载,上海市当时考虑的是北上、南下、西移、东进(即开发浦东)四套方案,浦东完全是陪衬方案。


1986年,国务院批复《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中,却正式提出了开发浦东构想。


但因为种种原因,浦东开发又搁置了四年。


直到1990年4月,上海正式得到经济特区相关政策后,酝酿多年的浦东开发开放才正式拉开帷幕。


随即,陆家嘴金融贸易区、金桥出口加工区和外高桥保税区挂牌成立。1992年,张江高科技园区也挂牌成立。


伴随浦东经济的“四大金刚”出现,浦东也逐渐形成了功能定位各异的产业经济板块,同时也因相继实行的多项新政策,成为了全国经济发展的“试验田”。


陆家嘴、金桥、外高桥、张江四大开发区,随后不仅围绕产业和居住环境成为浦东的中心板块,也共同构成了后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海自贸区,图片来源:新华社,裴鑫/摄


2021年,浦东新区在开发30周年之际,又获得了“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称号,在新时代再次被委以重任。


相比之前获得“先行示范区”的深圳,重在复制、推广成熟的发展经验,有“引领”任务的浦东,则是强调可辐射、带动更多区域进行发展。


上海发展一大问题,就是浦东独大,其他各区进展缓慢。


长三角一体化中,上海无疑是“领头羊”。


可在上海市,浦东也始终是以“领头大哥”的姿态出现。只是这个“大哥”跑得实在太快,后面的“小弟”有些跟不上。


纵观上海各区GDP排行榜不难发现,这些年几乎就是一个体型硕大的“哥哥”(浦东),领着一群“小弟弟”。


彼此差异之大,以至于在中国城区经济总量20强中,上海只有浦东新区入围;相比之下,北京有5个城区入围、深圳有4个城区入、广州有3个城区入围。



除了浦东,16个区经济发展也相差悬殊。


2023年,只有黄浦区和闵行经济总量突破3000亿元;像虹口、金山、崇明三区,在全国区县排名,更是掉出百名开外。


当然,这里说的“弱”是相对的。


这些区比浦东是弱,但比普通区县级,那还是强不少。


显然,利用浦东优势资源去带动和提升其他区域的经济发展,已成上海市的当务之急。


不过,从规划来看,浦东依然是上海发展的重中之重。




对于上海来说,浦东既然是“现代化建设引领区”,就只能进不能退。


而且,浦东经济不断发展,既是上海经济的“压舱石”,更是其他区域可借鉴和嫁接的最好蓝本。


浦东新区快速发展的最大优势之一便是土地资源多,且开发成本相比寸土寸金的浦西要低很多。


在其三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许多规划都是从零起步,没有掣肘的原住民拆迁问题,可以用更为科学和现代的眼光来进行设计,并在高水平开发上作出更多探索。


比如2024年4月公布的《东方枢纽及周边地区专项规划》草案,意味着浦东将继续向四周扩展,总面积达到510平方公里。


要知道,整个浦东新区约1210平方公里,东方枢纽区域面积就占了近一半。


整个规划围绕东方枢纽中心区,形成“一心两轴、双环四翼、九组团”开放、棋盘式的总体空间格局。


东方枢纽空间结构规划图


可以理解为,上海将西边的虹桥商务区直接搬到了浦东,但面积更大。


建成后,不仅有全新的交通枢纽中心,还有全新的城市副中心与地区中心规划建设,形成能级更高的增长区域。


根据规划,到2035年,东方枢纽常住人口将达到百万人。


不仅如此,东方枢纽规划中,还把浦东高能级的张江和川沙这两大城市副中心划了进来,并通过多条快速通道与浦东各大板块实现串联。



东方枢纽尚在规划建设,但浦东前滩,已成为最近几年崛起最快的一个板块。


前滩位于浦东三林区域,是浦东继陆家嘴开发之后的一个新的开发区域。


这是浦东利用前滩地区的自然资源和地理优势,通过前置配套,用了不到十年时间便打造出的一个现代化、宜居宜业的新城区案例。


除了汇集了产业、公园、教育等国际化资源,因为汇集了9个不同规模和风格的商业综合体,前滩如今也成为上海最成功的商业板块。


前滩太古里商场


浦东也在2024年宣布,至2035年,浦东将新增“世博-前滩城市主中心”,新增张江、金桥、川沙3个城市副中心,形成全覆盖的地区中心和社区中心。


前滩的成功,其实也是浦东总结了早年发展脉络后发现,只有前置布局商业消费和服务,才能让产城联动的区域板块焕发活力。


如果没能完成生活消费等配套的同步,即便产业布局都已经完成,但依然会阻碍板块发展的脚步。


比如令无数上海人吐槽的临港新片区,规划打造为上海新的经济功能区。


临港位于浦东最南部,早期规划是把大半个奉贤划入囊中,又把浦东国际机场南部区域,以及洋山深水港等划入,面积达到873平方公里。


这是什么概念,不妨对比一下,上海外环内的面积也只有620平方公里,可见临港在上海长远规划的重要性。


可惜的是,虽然临港如今大部分基建都已完成,也有特斯拉等世界级企业入驻,可就是因为距离市区太远,配套不完善,加之交通不便,让居住在这里的人们怨声载道。


临港新片区最高标志性建筑,临港西岛中银金融中心


事实上,上海市也早就注意到这个问题。之前提到的东方枢纽中的交通枢纽建设也相当部分就是针对临港片区的,届时将形成东方枢纽-临港片区之间的紧密联动。


可以预见,未来的浦东,随着空间拓展,产城联动等一系列发展,无论经济还是功能定位都会越来越强。


这也让人好奇:浦东,可以复制么?



浦东新区的出现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承担的责任也更大。


虽然浦东新区并无“特区”之名,但无论是政策还是定位均不亚于经济特区。


用某些重要人士的话来说,


“新区新区,不叫特区,不特而特,特中有特,比特区还特”。


浦东新区的成就固然令人羡慕,但一些关键因素决定了其难以被复制。


比如作为上海的滨海沿江地区,浦东拥有便利的交通条件和广阔的经济腹地,这种优势也是浦东优于其他城市,甚至上海其他区的基础。


浦东新区,图片来源:新闻联播


虽然,浦东也是通过很多特殊政策优势逐步发展起来,但背靠的是上海原本就深厚的经济基础和丰富的资源。


这种得天独厚的背景,也是其他城市和区县根本不具备的。


同时,以陆家嘴、金桥、外高桥、张江四个产业区发展为蓝图,浦东才逐渐细分出32个特色产业园,并通过不断完善产业链,实现降本增效、提质增速。


正是有了如此高质量的产业基础,上海两大“国家队”级别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集成电路集群与生物医药集群,都坐落于浦东。


图片来源:第一财经


还有掌握了14nm工艺、被寄望于挑战台积电的中芯国际总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大飞机C919的中国商飞总部、创新药领域崭露头角的上海医药、复星医药均位于浦东。


浦东,也成为上海,乃至全国最有可能在全球科创产业领域与对手“掰手腕”的重要存在。


不仅如此,从特斯拉、通用电气、高通等众多外资企业,到宝武钢铁、交通银行、中远海运等央企总部,也都云集浦东,成为制造业中的“硬核浦东”。


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图片来源:特斯拉官网


这些,都可以说是浦东凭借特殊的城市背景和政策获取的资源,难以被复制。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浦东还是有很多值得其他城市借鉴的经验。


比如浦东四大功能区开发,不是盲目 “摊大饼”,而是以园区为尺度,聚零为整,精心培育产业与创新生态。


每个功能区紧跟产业风潮,始终坚持各自定位,陆家嘴主打金融、金桥专注汽车与通信、外高桥主攻贸易、张江聚焦集成电路与生物医药等。


这种始终如一的产业专注,使得产业园区不断实现精细化,转型升级也更为方便。


比如张江高科,就是最早的集成电路入局到机器人产业,又围绕生物医药产业,打造高端医疗机器人为产业,成为了国家级机器人产业基地和发展高地。


张江高科微创机器人总部的图迈腔镜手术机器人


对于其他城市而言,浦东最重要的参考价值就是学习其管理和规划的“颗粒度”,主动前置各种服务配套,并将产业联动升级为产城联动,从而打造出更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


相信未来的浦东,一定还有更多想象空间,将给更多城市发展带来参考。


点击名片,关注我们


城市研究室
发现城市价值。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