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4月22日安徽省公布了2024年一季度主要经济指标情况,至此,长三角三省一市经济“一季报”已全部出炉。
长三角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之一,总面积35.8万平方千米,包括上海、江苏、浙江以及安徽三省一市,共计41座地级以上城市,其经济规模几乎接近全国的1/4。
那么,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增长极,长三角区域一季度的经济表现如何,具体到城市又有何变化呢?
从总量来看,2024年一季度,长三角三省一市GDP总和达到73549.46亿元,与2023年一季度的GDP总和(69799.12亿元)相比,增加了3750.34亿元。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296299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3%,比去年四季度环比增长1.6%。
据此来看,一季度长三角GDP总和约为全国GDP的24.82%,总量较去年同期的24.49%有一定提升,可谓是全国经济恢复稳定的重要“压舱石”。
分省来看,一季度,上海GDP为11098.46亿元,经济增速为5.0%;江苏GDP为31020.4亿元,经济增速为6.2%;浙江GDP为20137亿元,经济增速为6.1%;安徽GDP为11293.6亿元,经济增速为5.2%。
对比一季度全国平均5.3%的经济增速,江苏和浙江显然要略高一筹。
事实上,江苏也是首次一季度突破3万亿元大关,经济增速同比去年提高了0.4个百分点;浙江同样是在一季度首次突破2万亿元大关,经济增速同比去年提高了0.1个百分点,再次凸显出两地区的经济韧性。
其中,江苏与浙江增速表现尤为亮眼,但两省内生增长动能有所区别。
站在产业角度看,江苏一季度的经济增速最为明显,第一产业增加值638.7亿元,同比增长3.1%;第二产业增加值13132.9亿元,同比增长7.5%;第三产业增加值17248.8亿元,同比增长5.3%。
作为制造业大省,江苏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5%,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6%,先进制造业集群规模占规上工业的比重已近70%。
江苏GDP一季度“开门红”,离不开今年开局就安排了510项“重头戏”,全部为江苏省重点项目,其中实施项目450个、储备项目60个。
其中6408亿元的预算投资,一季度就已完成投资1669亿元,完成率26%,高于去年同期水平。
而浙江一季度的经济增速同样十分抢眼,分产业来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47亿元,同比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7908亿元,同比增长7.3%;第三产业增加值11882亿元,同比增长5.5%。
相比江苏,浙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略低,同比增长为8.2%,但胜在规模以上工业民营企业增加值增长9.3%。
可以说,浙江的民营企业挑起了大梁。
而安徽不仅一季度经济增速略高于上海,三产也有了一定提升。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69.9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4377.5亿元,增长7%;第三产业增加值6446.2亿元,增长4.1%。
安徽一季度“成绩单”中,最亮眼的莫过于电子信息与汽车产业,分别增长36.5%、12.5%。
尤其是作为安徽首位产业的汽车产业,主要工业产品中的汽车产量增长35%,新能源汽车增长45%,显示出强劲的动能。
上海虽然一季度5.0%的经济增速落后其他三省,但其实从产业角度来看都有增长。
一季度第一产业增加值19.54亿元,同比增长10.9%;第二产业增加值2387.24亿元,同比增长2.2%;第三产业增加值8691.68亿元,同比增长5.8%。
上海夜景
特别在投资领域,作为长三角的经济龙头的上海,对比其他三省反而更显实力,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同比增长9.2%,高于江苏的4.9%、浙江的6.9%、安徽的6.3%,显示出上海强劲的经济增长潜力。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制造业投资在高端芯片研发和半导体材料等制造项目的带动下已增长13.4%,再次体现出科技创新实力非凡。
一季度中,长三角三省一市有26座城市入围“国内GDP百强市”,其中“国内GDP十强市”是上海、苏州、杭州、南京、宁波、无锡、南通、合肥、常州、温州,除温州外,其他城市2023年均为“万亿城市俱乐部”成员。
不过,比较令人意外的是南通领先合肥一头。
这些年来,只要提到合肥都是一片赞誉,很多城市更是将“合肥模式”奉为圭臬。
至于南通,建筑业曾经是其支柱性产业,可随着这两年的房地产市场下行,南通经济也不可避免受到了影响。
合肥天鹅湖风光
特别是2023年,合肥GDP为1.27万亿,南通为1.18万亿元,相互有了上千亿的差距,很多人都觉得南通今年会继续被合肥超过,并甩在身后。
可让人没想到的是,合肥今年一季度GDP为2772.1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6%。
同期的南通市则保持着高速增长,一季度GDP为2982.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2%。
虽然合肥与南通一季度经济总量相差不多,但不难看出,南通正发力高新技术产业和出口领域的新兴动能,为其经济增速增色不少。
不仅如此,南通一季度GDP还超过常州的2269.2亿元,仅从增速来看,南通的领先优势还在不断扩大。
南通港口码头
合肥经济总量虽然看着不错,但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其经济增量仅为82.52亿元,名义增长率仅为3.03%,经济增速在长三角十大强市当中位排名靠后。
合肥的压力主要是随着产业和城市化加速,各方面成绩放在省内还能看得过去,可相比长三角经济强市,好比从“普通班”一下升级到“尖子班”,在技术及人才等方面后劲不足,经济因此放缓。
相信在安徽“强省会”的继续扶持下,后续一定会整装待发,给人惊喜。
既然提及长三角强市,就不能不提到苏州和杭州,同为长三角重要的经济城市,也都拥有强大的制造业基础。
2024年一季度,苏州GDP为5549亿元,经济增量362.3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9%,排名长三角地区第二。
而杭州一季度GDP为5112亿元,经济增量高达389.03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1%。
虽然一季度杭州经济总量稍逊苏州,但在“强省会”发展战略的加持下,杭州发展更为迅猛,名义增长率要高于苏州,未来依然是其强劲的竞争对手。
杭州西湖风光
无锡和宁波同样是江苏和浙江两大城市,彼此也互为竞争对手多年。
2024年一季度,宁波市GDP为3992.2亿元,经济增量190.44亿元,名义增长率5.01%;而无锡GDP为3584.27亿元,经济增量192.48亿元,名义增长率5.67%,经济总量稍逊宁波一筹,彼此在今年还将有一番“鏖战”。
最值得关注的是温州,作为长三角地区著名的人口大市,温州常住人口已达976.1万人,即将跨入千万级的超大城市行列。
2024年一季度,温州GDP为2125.2亿元,经济增量狂增123.5亿元,反超徐州,位居长三角第十位。
近年来,温州的电气产业发展迅速,2023年实现行业生产值1679亿元,成为推动温州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不仅是温州首个千亿产业集群,更是全国最大的电气产业制造业基地之一。
既然同为“长三角”大家庭成员,就不能只算“小账”,也得算下“大账”。
首先是长三角的新能源车布局中,不同省市的分工日趋成熟和稳定、
以一辆新能源车为例,长三角地区已经形成了体现现代化产业体系特征的“4小时产业圈”,可以解决所需配套零部件供应:
上海进行新能源汽车的设计,浙江永康则为这辆汽车提供软件等“车辆大脑”进行测试,装上来自安徽宣城的零部件,以及江苏常州提供的动力电池后,在江苏南京完成组装、走下产线……
随后,这辆国产新能源车有的直接进入长三角各大物流仓储基地等待销售,有的则被运到上海港,等待销往海外市场。
上海港 图片来源:上港集团官网
长三角地区的协作还体现在科技上,依托G60科技走廊,长三角正加快布局新型数字基础设施。
截至今年2月底,沪苏浙皖累计建成5G基站逾68万个,正逐渐形成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长三角枢纽节点,为全国提供强大的算力支持。
除了产业经济,还有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下的民生实事。
去年12月,江苏昆山到上海市区已有地铁可以直达,而浙江嘉善也开通了115路省际毗邻公交,方便两地居民出行。
嘉善市民来到最近的上海青浦区后,即可换乘上海地铁17号线前往上海市区。
此外,南京不仅开通了连接滁州的地铁,安徽宣城也在去年11月开通了连接南京高淳的省际毗邻公交,开启上班在江苏,居住在安徽的“双城”生活。
长三角所有民生中,最令人关心的肯定是居民收入是否有所提升。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24年一季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上海继续稳坐全国榜首,一季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489元;浙江以20158元位居全国第三,一季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2万元。江苏为17183元,位居全国第四。2023年一季度安徽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迈过1万元关口,为10007元。
按常住地分,一季度,上海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615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564元;浙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589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198元;江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955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536元;安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35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461元。
综合全国数据排名来看,上海居民可支配收入继续位居全国第一,浙江位居全国第三(北京排名第二),江苏位居全国第四,安徽虽然人均可支配收入超1万元,但排名在全国前十之后。
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当下,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是全年经济的风向标,不仅显示长三角区域城市发展的动能,更是下一阶段实力的展现。
服务经济,“升”“生”不息,也是我们面向未来最大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