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充实完善政策工具箱,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打好政策“组合拳”,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
首先是财政政策方面,“积极”改为“更加积极”;其次是在货币政策领域,提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充实完善政策工具箱,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这次高层会议很多措辞非同寻常,有的是再次提出,有的却是首次露面。比如,此类会议上提出“更加积极”说法,还是4年前的疫情时期,政府为了应对疫情采取提高赤字率,同时增发特别国债等一揽子逆周期政策。这次说要“更积极”,说明政府后面花钱的动作幅度将前所未有地大。要知道,这是自2010年以来,货币政策头一回提到“适度宽松”,之前十几年都是说的“稳健”。由于当天A股已经休市,但还在交易的港股,突然暴涨,恒生指数大涨2.76%,恒生科技指数暴涨4.3%;富士A50指数更是暴涨4%……这么说吧,如果将金融比作实体经济的血脉,货币政策则犹如保持血脉稳定通畅的“阀门”。而长期以来,我们货币政策实施的定位一般包括:宽松、适度宽松、稳健、适度从紧和从紧等多个方面。有人可能好奇,“稳健”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是什么意思?先看一组历史信息,我国货币政策基调在1997-2006年是“稳健”;2007-2008年是“适度从紧”;2009-2010年是“适度宽松”;2011-2024年一直是“稳健”。换句话说,自2011年以来,我国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基调已有14年之久。首先说“稳健”,顾名思义就是“稳定健康”,让市场上的钱不会特别紧张,也不会特别宽松,主打就是保持均衡。比如1997-1998年的“稳健”货币政策就包含:取消贷款规模控制、五次下调存款和贷款利息、五次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也就是收紧资金“阀门”。“宽松”就是让市场中的资金流通更便利起来,比如降低贷款利率,方便企业融资等,目的是提振经济活力。“适度宽松”,也就是将“阀门”打开一条口子,适当放松资金流通管控,让资本市场补点“元气”。比如2008年,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调整宏观货币政策,开始实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出台了著名的4万亿刺激政策。随后,更是连续4次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基准利率(一年期从4.14%到2.25% );5次下调了人民币存款基准利率(一年期从7.47%到5.31%);连续4次下调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中小金融机构从17.5%下降到13.5%,大型金融机构从17.5%下降到15.5%
结果就是,2009年的全国货币量暴增30%,由47万亿猛增至60万亿元,随之而来的就是房地产暴涨,股市一度从1600多点大涨至3400多点……虽然这样的“宽松”货币政策在当时经济低迷背景下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但带来的却是推高资产价格,增加金融风险,导致资金“空转”而没流向实体经济等问题。这也就是为何2011年开始,我们货币政策立即转向“稳健”至今。
一方面,虽说各种提振经济政策连续出台,但国内消费恢复不及预期,尤其是汽车和房地产等市场并没有得到快速回升。另一方面,出口也因受到复杂国际环境影响,降速严重,甚至导致很多外贸城市的GDP持续下滑。更关键是,由于美元利率波动,中国如果一直是“稳坐”状态,可能会错失更多机会,也会影响资本市场的信心。所以,得尽快打开“阀门”,通过货币政策阻止经济进一步放缓。值得注意的是,从今年开始,1年期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从3.45%降至3.10%,下降35个基点;5年期以上LPR从4.20%降至3.60%,下降60个基点,降幅均为历年最大,货币政策已经算是“适度宽松”了。如今“适度宽松”被正式提出,应该是政府觉得还不够,必须再加把劲。此外,本次会议中,“适度宽松”之前多少还提到过,但“超常规逆周期调节”却是首次提出。“逆周期调节”也称反周期调节,简单来说,就是通过一系列政策工具和措施,在经济过热时采取抑制性政策,防止泡沫产生;在经济低迷时采取刺激性政策,防止经济过度下滑。这次“超常规”究竟有多不一样,由于具体官方解释还没出来,需要继续观察。比如明年中央更大程度参与地产收储、平准基金等可能性政策,以及有较大力度的降准、降息,央行还会显著“扩表”(购买国债、增加买断式逆回购的投放,甚至推出新的支持股市稳定的政策工具)等,各类范围和力度都比之前要更大。
会议中还有一个信号值得关注,原文是:
稳住楼市股市,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和外部冲击,稳定预期、激发活力,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要知道,上一次提及楼市还是在2018年4月的此类会议中。
时隔6年多,楼市再次被提及,也成为令市场格外兴奋的点。许多专家分析,这代表政府要继续在政策层面利好楼市和股市,被套的房地产商和股民都有救了。确实,如今的房地产市场早已是哀鸿一片。
2021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额曾经达到18万亿元,TOP100房企的销售额达到了10万亿。
可今年1-10月,TOP100房企销售总额仅为3.5万亿元,60%的市场跌没了。
房地产是经济压舱石,由于大部分中国人资产都在房地产中,房市萎靡,老百姓自然变得沮丧,消费信心也就没了动力,进而导致整个社会经济放缓。
图片来源:国家统计局
房地产关联众多产业,如果政府能真正下决心稳定房地产,从各个层面进行扶持,效果肯定不一样。
这意味着,2025年,与楼市股市相关的宏观政策将继续轰油门,而且会把油门踩到底。
“要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推动标志性改革举措落地见效”。
之前,《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等文件已经就经济体制改革作出了依赖性部署,如深入破除市场准入壁垒,推进基础设施竞争性领域向经营主体公平开放;清理和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等积极措施。此次会议再度要求推动标志性改革举措落地见效,既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性基础,也是落实三中全会相关议题的客观要求。相信随着改革从蓝图变为现实,市场环境会更公平、更具活力,国民经济循环也会踏入快车道。随着主要经济体陆续进入降息周期,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和地缘政治冲突不断交织,使得中国经济面临的内外环境更加复杂。因此,如何保证正处在结构调整转型的关键期的国内经济安全稳定地度过,同时保证外贸与外资稳定,也将是明年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结合今年的经济布局不难看出,明年相关重点也将集中在关注服务业扩大开放,如结合自贸区、自贸港等放宽服务业准入,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增加服务业条目等领域。这是老百姓最为关心的民生问题,也是中央高度重视的内容。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会议通稿4次提及了“安全”,其中关于老百姓的“安全”占了一半。对于普通民众来说,最大的“安全感”就是物价稳定、就业稳定,而这些都与货币政策、楼市、股市等有着密切关系。无论货币政策是“稳健”还是“宽松”,老百姓需要的是物价保持平稳,就业有保障,收入稳定增长;楼市和股市可以涨,但也要考虑到买房群体是不是能承受?股民能否不再被“割韭菜”?换句话说,不管扩大需求还是防范化解风险,都需要通过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加大各类保障措施,才能有效提升老百姓的消费信心。不过,这次“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不只是一个技术性的调整,更是一次信号明确的政策表态。 可以肯定的是,明年的中国经济随着一系列调整和提振,也将书写出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