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上的剧场演出虽然以美国百老汇主打,但也有中国的土菜——其中一夜放映了中国乡土故事片《红棉袄》,说起这个“红棉袄”,先提一段片名译来译去蹦出的一支小插曲。
“红棉袄”被翻译成英语“RED JACKED”,当她在游轮的中文版每日活动报上出现时,则成了《红夹克》,而我听话听音则听成了《红侠客》,想当然的武侠片。早年法国的《黑色郁金香》、《三剑客》就是人家的刀光剑影。
走进船上的剧场,才恍然大悟,片名转了一圈,终于真相大白,华洋杂处,语言天天都在碰撞出美丽的火花,许多观众大概觉得上当或误会了,在电影开映后纷纷离开剧场。我耐心地看了几分钟,便渐渐进入故事,并津津有味直至结束。
我曾经是一个铁杆影迷,时常站在思明电影院门口等退票,文革时上映的十几部阿尔巴尼亚影片至今倒背如流,
但如今却很少好好地静下心来看一部电影,没想到游轮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让我顺水推舟,返老还童。
《红棉袄》的故事很简单,在宋祖英的故乡——湘西土家族苗族的山村里,有一位留守的女孩和老奶奶相依为命,十一、二岁的小姑娘渴望集市上的一件红棉袄,但手头困窘的老奶奶却挤不出钱来,影片把奶奶与孙女的亲情描写得真切、细腻又朴实,我可好久没有欣赏这么干净清纯的影片了。
爱之深,责之切,我也看出影片的两个小破绽:一是孙女为奶奶穿了一次针线,奶奶却缝了整整一个晚上;二是奶奶把逝去的爷爷当年的定情物——耳环卖了,为孙女买棉袄,而孙女在这个节骨眼上却捡到卖气球叔叔遗失的钱,这个细节略显勉强,有人为拔高当事人道德水准的嫌疑……
洋剧场里看了一场土电影,夜海茫茫,游轮总能带给游客这样那样意料之外的光色与享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