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平和山水美之九:2007年12月初我应邀前往漳州参加“林语堂国际学术研讨会”,与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近200位会聚一堂,下榻漳州宾馆5号楼,十分舒适。
严格地说,我这次提交的论文绝非我个人所为,而是仰仗“海峡博客”的众博友们:有心人也许还记得,两个多月前我曾在“郑启五品茶”里贴出求助帖子,请各位为林语堂的一首闽南语方言诗歌的翻译提意见,结果有博友们400余次的点击和52次的跟贴,各路高手Funs、飞扬剑、Banananshan、蓝梦、Whrr、感恩的心、赶海的小姑娘、Youyisi以及好几位匿名的博友各抒己见,实际上是在博客开了一个很有针对性的小型研讨,把林语堂的这首方言五言诗的里里外外,翻得个底朝天。
事后我突发奇想,把各位博友的跟贴粘贴串通,组合成论,于是一篇3000余字的论文《用博客探讨林语堂的方言诗》就这样应运而生了。这可是“海峡博客”组装出的第一篇论文,而用博客的方式合成论作的尝试前无古人,它不但是“海博第一论”,甚至可能是中国博客史上小小的创举,这洋溢着时代勃勃朝气的“第一论”一出手就受到了“林语堂国际学术研讨会组委会”的倾情欢迎,并指定为会议发言稿!
12月7日早上,秋高气爽,菊花怒放。我精气神十足地在“林语堂国际学术研讨会”会上宣读这篇《用博客探讨林语堂的方言诗》,并另加以绘声绘色的演说,介绍了我们在“海峡博客”上举行的“研讨会”的来龙去脉,我大声地说:海峡博客上的研讨在场面上和气势上,自然无法与今天的“林语堂国际学术研讨会”相提并论,但博客上的研讨跨越时空,方便自如,人人畅所欲言,没有任何禁忌,也无须排资论辈,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且零花费……好处多矣!这“第一论”是数码世界一颗熠熠生辉的信号弹,是网络时代对传统研讨方式发出的挑战!
厦门大学学报主编俞兆平教授在12月7日下午大会闭幕式的总结发言中高度评价了“郑启五这篇《用博客探讨林语堂的方言诗》”,他用了“耳目一新”和“令人为之一振”等形容词进行褒扬,满堂的学者与记者为之侧耳!一时间,蛰伏在会议四下的“海峡博客”不曾谋面的博友纷纷显现,前来握手祝贺:芗城区作家协会主席蔡刚华博友赠送了他的散文选《寻找牧羊女》,摄影家吴泽龄赠送了他摄制的明信片《悠悠乡情——林语堂心目中的故乡山水》……
与“林语堂在一起”的日子过得很愉快,期间我们到林语堂的出生地平和县坂子村,参加了“林语堂文学馆”的落成典礼,场面极为热闹与张扬,小朋友夹道摇花相迎,大鞭炮震耳欲聋,溪水从林语堂故居的屋前潺潺流过,主办方特意在溪边立了个牌子,标明:这是林语堂当年乘船去厦门读书的地方。我发现馆内的铜像林语堂居然用手指夹着烟斗,呵呵,大师表演杂技啊?小心夹漏了!手心捧着烟斗不但是常识,而且几乎可以说是林语堂标志性的动作。
我们还乘车到了漳州天宝的五里沙,参加了“林语堂纪念馆”扩建工程落成典礼。纪念馆的红地毯漂浮在香蕉林的千顷碧波之中,真是一方诱人的若亚方舟!省里的领导们剪彩之后,密集的官员群、学者群和记者群当仁不让,开始艰难地挤入展览馆内,唯有门外的林语堂石雕坐像守着寂寞也迎着喧嚣,年年又岁岁,先生含笑微微,他在笑看衮衮诸公挤来又挤去吗?剪彩后的纪念馆小广场落英缤纷,特立独行的我发现剪彩台上遗留着一部部用纸皮制造的林语堂巨著的道具,哈哈,你好,被遗落的道具,其实我们大家不过都是剪彩仪式上的一尊道具而已,于是我断然伸手捧起这轻飘的巨书,留影一张,呵呵,照片就取名《我也是道具》……
此时此刻,我为此文写下《“海峡博客”与林语堂国际学术研讨》的文题,我想,玉堂先生向来与时俱进,曾发明过中英文打字机,他老人家在九天品饮闽南功夫茶的时候,也一定不时神游我们的“海峡博客”,与两岸“粉丝”用家乡的方言交头接耳……
(曾经气势磅礴八面来风的厦门网海峡博客已经烟消云散了,她那接地气的图文时不时还浮现于网页而熠熠生辉,博客不再,博文永生,这是个性图文思考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