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讨论唐山时,我对互联网舆论写作的亿点反思

文摘   社会   2022-06-14 23:06   四川  

"

在针对公共话题发表可能破圈的观点时,

一篇文章只说一件事,可能是互联网写作的首要原则。

"

《唐山章莹颖:中国是否有恐怖主义?》这篇文章的阅读量很快即将3W,这是我在推送之前始料未及的,也许我稍后会把它删除掉,大家如果你稍后还想看到原文,可以去我的备用小号回复「唐山」二字查看:

原因有二:

其一,何李圆桌正常的文章阅读量也就是5000左右;

其二,我没想到它能存活超过24小时(但现在看来这是一个可以解释的事情,我会在文末提一嘴)。


这是一篇不应该破圈的互联网写作范本,“评论比原文更精彩”的事实也印证了这一点:


——热评第一的时间门徒很代表了一部分网友的基本阅读习惯,造成它的这种阅读障碍,我也负有一定的责任。

这就是我今天想要反思的关键问题:

在互联网舆论环境中,如果要对针对某一公共话题发表可能破圈的观点,内容创作的首要原则可能应该是「一篇文章只讲一件事」。

面向最广大网友进行内容写作的创作红线就是:

不要援引相关案例;

不要类比相似事件;

不要引导读者把事件A的思考迁移到事件B上。


因为大多数网民(特别是作品破圈后面对的读者)其实是没有思考能力的;

即便有微弱的批判性思考能力,或类比迁移能力,他们大脑中的突触形成的生物结构,也会先于理性思考形成电信号。

这就导致,核心读者外的人,遇到不同立场的观点时,第一反应不是思考「他说的和我想的不同,我要看看他有没有道理」,而是「这小子竟敢和我不同,我要找找他有什么毛病」。

这时,如果你不巧还在一个谈论A的文章中用B事件进行对比,那你就完了。


因为你可能是想通过A和B的交集,迁移类比两件事的相同之处;

但杠精们会拿着放大镜寻找A和B的补集,从而迁移话题——他们的阅读能力不足以提炼文章的中心思想,也分不清“论点”和“论据”的差异。

甚至会站在你援引的论据B的角度,对你的论点A进行反驳。

并且振振有词。


这就会造成鸡同鸭讲的局面,讨论不出个所以然。


——这就是我在《唐山章莹颖:中国是否有恐怖主义?》这篇文章创作中犯的最大错误。

我在开篇援引了共青团中央的评论文章《深夜出门撸串?不好意思,美国给不了你这种安全感》,试图类比迁移“把恶性暴力事件引导到男女对立的话题上”,跟“把恶性暴力话题引到到中美冲突的话题上”一样,是一种没有必要的举动。


我之所以这么举例子,是因为我知道何李圆桌的读者群有这样类比和迁移的思考能力,实际上这个账号的读者8成以上的人拥有本科学位,还有3成拥有硕士学位,对比中国网民的整体基数,可以说是非常不同:


但是这篇文章以我始料未及的速度破圈之后,读者的平均思考能力迅速被稀释,这就导致一篇讨论「男女对立」的问题被一部分人引向了「爱国洗地」的讨论。

总之,这不是一篇被赋予破圈期待的写作,如果我知道他会破圈,我就会严格保持「一篇文章只说一件事」的创作原则。


今后我在 #热点反思 这个标签下进行创作时会特别评估这个话题的破圈可能性,如果是公开文章,就不会加入过多思辨性内容。

当然,如果我真的有更深刻的思考,会启用付费阅读模式,这样仍然可以将读到它的人限定在圆桌的核心读者群体当中。


比如这篇文章的最后,我就要深度思考一下「为什么《唐山章莹颖》这篇文章一直没有被官方删除」这件事了:

何李圆桌
何帅和李苗苗于2016年联名创办,写无用的诗文,做有趣的灵魂。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