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代的大潮中,有一群青年人默默奋斗、砥砺前行,他们以实际行动诠释了青春的意义,以卓越的成绩展现了当代青年的风采……中国船舶七一九所2024年青年岗位能手苟金澜正是他们中的一员。他凭借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懈的奋斗精神、卓越的创新能力,坚持“立、守、得”的科研精神,在平凡却又充满挑战的岗位上为国之重器持续奉献青春和热血,书写属于自己人生华丽的篇章。
2008年,苟金澜被保送进入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本、硕、博期间一直从事航空发动机学习与研究。2017年毕业之际,怀揣着对深蓝大海的向往和军工报国的梦想,苟金澜从“上天”到“入海”,义无反顾地投入了国之重器研制事业,加入到七一九所。
求学期间的理论创新可以天马行空,而扎根在具体的工程实践中,则不得不面临研究对象改变对既有知识体系的全面颠覆,需求研判、研究侧重、技术途径、转化应用等均需要重新学习适应。对于墨守成规者,研究对象切换的“惊险一跃”无疑是艰难的挑战,而对于创新能手,则能将全新的研究对象视作尚待开垦的广袤天地,转化为不可限量的机遇。针对船用动力机械这一熟悉又陌生的研究对象,苟金澜一头钻入知识海洋,认真研读技术文档,广泛查阅学术资料,积极了解试验台架的运行情况,终于找到了将理论知识结合到实际需求的重要抓手:超临界二氧化碳压缩机内部能质传递机理问题。
好的问题是成功的一半,这一问题既体现了新型动力系统的迫切需求,又是对既有压气机复杂流动机理认识的延伸。经过多个日夜的深入思考和不断求证,苟金澜博士逐渐掌握了超临界二氧化碳轴流压缩机叶尖泄漏流动机理,揭示了近临界区物性突变对轴流压缩机叶尖泄漏流的影响机制,该创新研究成功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在随后的创新探索过程中,先后发表SCI/EI论文5篇,研究成果受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及中国核学会邀请在大会上做相关进展交流报告,得到了行业多位知名专家的一致高度认可。
凭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苟金澜博士始终奋斗在科研创新的最前沿,逐渐成长为部门攻坚克难的排头兵。
如果创新思想是蕴含希望、静待萌发的种子,技术攻关则是使这颗种子落地生根的辛勤耕耘。无法落地的创新思想,终究是渺远的空中楼阁,无法为装备发展贡献实际的价值。苟金澜博士在始终保持着对新技术、新知识好奇心的同时,时刻不忘用技术创新服务产品发展的初心使命,将创新理论转化为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工程技术,将自己创新灵感的闪光转化为持续发光发热的熊熊烈焰。
立足于相关领域最新技术现状,苟金澜跳出现有的常规方案,敏锐意识到新方案虽然可能引起部分指标下降,但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是未来新的突破点。然而,新方案对设备多个关键部件提出严苛的要求,存在尚未明晰的技术风险,短短一年的项目周期则进一步增加了研究难度。是坚定不移的走这条充满荆棘的新路,还是放弃创新走上更为稳妥的老路,成为项目推进过程中的关键抉择。
苟金澜毫不犹豫选择了前者。他带领项目组主动出击、全面协调,牵头组建临时攻关团队,进行故障逐项排查。终于在技术验收当天凌晨4点,系统样机排除故障成功启动,经测试所有指标均达到项目要求,顺利通过了技术验收。正是未雨绸缪的策划能力和临机果决的行动魄力,让他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工程技术难题,让创新之种开花结果。
除了创新思想向工程产品的转化,苟金澜还积极消化吸收前人留下的知识财富,并将其应用于解决现有工程技术问题。在某装置配件脱落问题发生后,他作为机理分析主力参与技术归零工作。为了在有限时间内尽快找出问题症结所在,他积极与同事开展研讨分析,在一周内完成了10余次集中讨论与20余次仿真分析,成功对故障诱因进行了准确定位,并通过仿真分析对故障进行了复现,进一步进行了举一反三分析,助力该问题顺利技术归零。
荀子有言: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苟金澜总能凭借丰富的理论知识,从装备需求中发现科学问题,从问题中找到解决思路,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总能通过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和执行能力,将思路转化为有说服力的技术,凭借长期沉淀的胸中万卷书,行走装备研制事业的“万里长征路”。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对科技自主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苟金澜正是科技自立自强的践行者与先锋,他相信,在征服星辰大海的旅途上,我们这一代人并不孤单,拥有七一九所这个广阔平台,在前辈们筑起的宏伟高墙之上,他对祖国伟大事业的未来充满信心,我们也有理由相信,有苟金澜这样的青年骨干,有这样的年轻人负重前行、甘于奉献,我们终将“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
作 者:王晨阳 邹振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