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中央电视台春晚的话题又兴起来。
话题里一边评价哈文作为春晚导演怎样,一边说如今的小品节目要怎样,一边说春晚要意思还是要意义,一边评价赵本山先生的小品节目怎样。
记得之前有个北方的同事问我:除夕夜,你们是不是一边吃饺子,一边收看央视春晚节目的?
我回说:没有。
北方朋友问:那你们干嘛?
我说:吃完团圆饭,我们就各玩各的。
北方朋友有点诧异。
其实,我很少看央视春晚,甚至忘记了有央视春晚这么一回事。
有一年,在除夕夜,在央视春晚播出的时间,自己在房间里看动漫《蜡笔小新》,还看了整整一晚。
那时候,我觉得《蜡笔小新》比春晚好看。
从1983年举办以来,在每年的除夕夜,央视春晚成为很多家庭必选的电视节目。
因此,进入新世纪后,有这么一个说法:过年没看春晚,不叫过年。
虽然央视春晚,在每年的除夕夜都有很高的收视率,但在最近的一些年,我觉得它的收视率每年都在跌。
地方台春晚的涌现,新媒体的兴起和它的新玩法,都大大的抢占了央视春晚的市场份额。
而且我作为一个广东人,因为地域文化上的差异,对于央视春晚,似乎也没那么执着。
我自己:
我村的春晚有打麻将,烧烤,打火锅,放烟花,喝酒,喝茶,喝奶茶,撸串,吹牛聊天,逛街,KTV唱歌等等习惯,却没有主动去收看央视春晚的习惯。
之于春晚,我一般都是转台的时候,偶尔碰到自己喜欢的艺人或者节目就认真的看一下,自己喜欢的节目表演完了,就立刻转台,或者如果是在手机短视频看的,看完自己喜欢的节目,就立马刷走,鲜少有完完整整的看完一次。
而央视春晚,其他省份我不知道,但相对于广东人:
1、央视春晚极少有粤语元素。
印象中,央视春晚有过其他的方言,但一直没有粤语节目,广东人觉得没有亲切感,也感受不到它的笑点,所以有时候,广东人看得一脸懵逼,不明白笑点在哪。
2、春晚提到的一些元素,没能引起广东的共鸣。
春晚的主持人与观众互动,经常提到的饺子,常常会问:饺子包好了吗?
广东人看看自己餐桌上的鸡,鹅,鸭,海鲜有点懵。
广东人,甚至是南方人,在过年的时候不会吃饺子,所以没能引起共鸣。
还有,春晚节目经常提到的地名,例如北京几环几环的,天津,河北等等。
乍眼一看,甚少有南方的城市,所以这也引不起广东人的共鸣。
3、还有天气的原因。
过年,北方地区天气寒冷,家人一般是坐在有暖气的家中,其乐融融地吃着热气腾腾的饺子,看春晚。
但南方的天气不怎么冷,尤其是广东地区,一般在过年夜会跑出去玩。
顺带一提,对于广东人来说,收看香港TVB节目的都比央视春晚的多。
或者说,很多广东观众是从小看TVB的节目长大的。
因此,可能是上述原因导致我对央视春晚的文化,在感受上没那么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