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研究》2024年第6期封面
王临乙 《民族大团结》 1951年 石膏 240×396×15cm
美育与理论研究专题
本期《美术研究》刊载5篇美育与理论研究相关的文章,现将内容提要发布如下。
“新时代中国美育学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综述
宋修见 蔡声韩
内容提要:为进一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重要回信精神,推动新时代美育工作,推进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新时代中国美育学学科建设研究”,由教育部首届全国高校美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美育专业委员会指导,中央美术学院主办、中央美术学院美育研究院承办的“新时代中国美育学学科建设研讨会”于2023年12月19日在中央美术学院召开。
南京大学资深教授、教育部首届全国高校美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周宪,中国美术学院美育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首届全国高校美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杜卫,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教育部艺术学理论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王一川,首都师范大学艺术学部主任、艺术与美育研究院院长、中华美学会副会长王德胜,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学科组召集人彭锋,甘肃开放大学校长、西北师范大学教授、教育部首届全国高校美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邓小娟,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美育学学科带头人易晓明,福建省美育研究院执行院长、福建师范大学美育研究院院长胡泊等美学、美育和艺术学理论领域的著名专家应邀参加本次研讨会并做主旨发言。中央美术学院林茂院长、邱志杰副院长出席研讨会,中央美术学院美育研究院院长、“新时代中国美育学学科建设研究”课题主持人宋修见主持研讨会,与主旨发言嘉宾围绕美育学学科建设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充分的交流探讨,会议就美育学学科建设的必要性与紧迫性、焦点与难点、原则与路径等问题形成一些基本共识。
宋修见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美育研究院院长
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
蔡声韩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博士生
走在自己的道路上—— 读张峻明的绘画
诸迪
内容提要:一个艺术家,他的艺术历程往往可以折射出思想发展的脉络,他的创作历史也就成为了一部精神纪录的历史,画家张峻明的成长历程恰恰说明了这一点。写实绘画在今天越来越远离视觉认知的真实性刻画,而走向对心灵感悟的揭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对绘画本质的回归。张峻明这几年经常走出画室,足迹遍布各地,与其说是写生采风,积累素材,不如说是丰富阅历,感悟生活。最近的几幅大型主题性绘画创作,给他提出了新的挑战,也使他得到了锻炼。
诸迪
中央美术学院原院长助理、城市设计学院原院长
张峻明《和平年代(老兵工厂之一)》 2006年 布面油彩 110×160cm
张峻明《钢铁记忆》 2013年 布面油彩 180×350cm
张峻明 《走过冬日》 2013 年 布面油彩 170×200cm
张峻明《岁月留声》 2014 年 布面油彩 170×200cm
张峻明《石窟艺术》 2016 年 布面油彩 470×670cm
张峻明《航空报国的楷模—罗阳》 2017 年 布面油彩 300×800cm
XR沉浸交互语境下的艺用人体动态研究
王黎明 高尔东
内容提要:本文是中央美术学院在线教育建设项目《艺用人体动态研究VR教程(行走篇)》的研究方法及部分研究成果总结。文中分析了传统艺用人体研究的优势及劣势,梳理了国内外关于人物及动物运动规律有代表性的研究案例,重点讲述了本次课题是如何利用XR沉浸交互技术进行艺用人体动态研究的方法和流程。课题主要目的是尝试在XR沉浸环境中进行人体基本行走规律的学习,通过可交互显示方式来了解人体四肢骨骼系统以及关节的解剖学功能,以及其中所蕴含的生物力学的概念、原理和作用,帮助学生达到多维度理解人体基本行走规律的目的。
王黎明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数字媒体艺术方向副教授
高尔东(通讯作者)
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游戏系副教授
迈布里奇的户外摄影室(图片来源 宾夕法尼亚大学档案馆)
奔跑的男人,第60号,(图片来源 宾夕法尼亚大学档案馆)
模型贴图烘焙 (图片来源 笔者自绘)
演员动作捕捉 (图片来源 笔者自绘)
XR 沉浸体验模式 (图片来源 笔者自绘)
桌面应用方式 (图片来源 笔者自绘)
XR 沉浸体验模式 (图片来源 笔者自绘)
精神之乡与文化圣地
——从“山水社会”的角度再识庐山
范晓楠
内容提要:山水有文化性的山水,也有自然的山水。作为文化性的山水,山水指向一种中国式的精神,“山水精神”成为一种世界观,山水画则是一种世界观的艺术。其精神内核是山水比德,“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展现了中国人的宇宙观和天下观,将人的理想与品格赋予山水,并将个体情感投射至人格化的山水中,将具有生命活力的山水图式演绎并升华为一种独特的精神意境,体现了人文学科的体悟与格局。
然而今天,我们更要关注和谈及的是“自然山水”。因为自然山水才是文人隐士曾经生活和思考的地方。自然山水处于荒野与社会的中间地带,能通览天道与自然之道,同时也可看到俗世与社会。陶渊明便是借着山水这样一个近乎道的眼光,来看俗世历史的变迁。在此,山水是作为道的显形,是一种形而上的存在。由此,今天我们再谈庐山,首先要关注的是庐山作为自然山水的物质实体,面对今天现代社会焦虑与危机之下的重要意义。
今天的山水承载着丰富的议题:生态与审美,自然与存在,依山傍水的乡村,文化根脉的断裂与延续,人文的理想与慰藉。从旅游经济至生命意义,从商业文化到自然回归,山水的话题似乎囊括了整个社会。正因如此,以“山水社会”的角度重新关注作为精神之乡与文化圣地的“庐山”,在历史与当下、社会与人文的领域中均具有切实意义。
范晓楠
天津美术学院教授
中国美术“现代性”词语考释与概念生成
尚一墨
内容提要:“中国现代美术”的概念从何时见诸艺术史的书写,其中指涉的“现代”具有怎样的内涵?本文通过文献考证,首次梳理了“现代性”词语的生成过程,通过“20世纪初美术文本中闪现的‘现代绘画’等词语”,“中国美术有关‘现代性’词语的首次使用”,“中国画‘现代化’词语的使用及被赋予内涵”和“中国美术‘现代性’词语蕴含的理论模型”,对“现代性”词语进行了知识考古学发掘,以揭示这个词语的知识生产所表达的理论概念。论文提出,中国美术“现代性”词语的生成史,是中国美术富有逻辑的现代演变史浓缩,更是中国式现代美术自主建构的理论化自觉。
尚一墨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讲师
学报编辑部 戴陆 / 整理
本期编辑: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