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古城之忆——北京的胡同主题艺术作品展”在国家大剧院开幕,“北京印象——中央美术学院胡同写生创作展”同期开展。此次展览由中央美术学院和国家大剧院共同主办,中共北京市东城区委宣传部、中共北京市西城区委宣传部协办,北京市文物局支持。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诸迪,国家大剧院院长王宁,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冯远,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林茂,以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师生代表出席展览开幕式。
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诸迪,国家大剧院院长王宁,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冯远,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林茂在屏幕前共绘胡同风景,启动展览开幕仪式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林茂
胡同主题艺术创作的集体表达,是对历史与传统文化的致敬、对时代精神的回应,饱含着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展望与憧憬,同时为北京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方法。展览还是一次对传统与现代、生活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深刻探讨,思考在新时代如何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与多样性,如何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保护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回答好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的时代命题。
国家大剧院副院长 王斑
作为国家文化平台,国家大剧院始终致力于发挥其综合艺术展示平台的作用,将传承北京历史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为己任,围绕北京中轴线文化、围绕京味文化,以表演、展览等综合艺术方式讲好北京中轴线故事、讲好中国故事,聚焦传统艺术的创新表达,为观众提供格调高雅的艺术环境和丰富多元的艺术体验,助力北京文化中心建设。
中央美术学院与国家大剧院共同组织“北京的胡同”主题写生创作,中央美院造型学科基础部、中国画学院、油画系、版画系、雕塑系的师生积极参与活动。展览共计展出130余位艺术家、80余名中央美院学生的300余幅作品,是近些年来以胡同为主题的一次较大规模的专题展。艺术家们以不同的方式走进胡同、感受胡同,既见景、见物、见生活,同时也见历史、见时代、见精神,展现了艺术家们热爱胡同,体察胡同,积极传承和弘扬北京胡同文化的情怀。
展览将展至2025年3月16日。
展览现场
嘉宾合影
展览作品(部分)
古城之忆
吴作人《东长安街牌楼(又名“长安街”)》布面油画,60×81cm,1954年
周令钊《校尉胡同的家》纸本水彩,26.7×38.2cm,1954年,周令钊家属藏
萧淑芳《水磨胡同49号后院旧居客厅》纸本水彩154×22cm,1954年
李斛《老城门》纸本素描,23cm×30.5cm,1950年代,李斛家属藏
董沙贝《大雅宝胡同甲2号前院——送给父亲董希文》木板油画,45.5×60.5cm1,1972年11月,家属藏,董一沙提供
任之玉《古楼料街》布面油画 40cm×55cm,1983年,私人收藏
戴士和《北京护城河》纸板油画,28×36cm,1990年
杨先让《北牌坊十号院》木板油画,17×18cm,1992年
杨先让《京华遗韵系列-长街》布面油画,80.3×100.8cm,1993年
范迪安《古都新韵》110×200cm,布面油画,2024年
丁一林《秋雨一豆腐池胡同》布面油画,80cm×100cm,2024年
袁元《秋》布面油画,50cm×50cm,2024年
柳青《昌时自幸福,仁里迎春晖》树脂着色,63cm×37cm×130cm,2024年
北京印象
8月至今,中央美院造型学科基础部、中国画学院、油画系、版画系、雕塑系等150余位师生历时4个月多次集体采风,在钟楼、鼓楼、白塔寺、大栅栏、国子监、南锣鼓巷、东交民巷、老舍剧场等地进行写生创作。展览作品充满创新与活力,以现当代的艺术语言诠释着古老的胡同。青年艺术家们的创作既有对传统绘画的继承,也有对新艺术媒介的尝试;既有对生活细节的描摹,也有对城市发展的思辨。这种融合与创新的艺术表达,为胡同注入了极具当代性的新活力。
活动现场
樊令超《白塔纪游图》38×26.5cm,绢本水墨,2024年
周江南《胡同晓景》60×30cm, 绢本重彩、金箔,2024年
杨清清《胡同的屋顶》120×80cm,布面油画,2024年
梁嘉琪《胡同绿荫》62×45cm,丝网版画,2024年
林楷龙《屋顶自生涛浪势》23.4×45cm,水印木刻 ,2024年
沈君羽《静时》46×35cm,水印木刻,2024年
张振钰《胡同里面过大年》65×40×10cm,石膏着色,2024年
冷文《周末北京,上房揭瓦》尺寸可变,数码摄影,2024年
展览资讯
古城之忆
——北京的胡同主题艺术作品展
北京印象
——中央美术学院胡同写生创作展
主办:中央美术学院、国家大剧院
协办:中共北京市东城区委宣传部、中共北京市西城区委宣传部
支持:北京市文物局
展览时间:2024年12月22日—2025年3月16日
展览地点:国家大剧院艺术馆西厅、音乐厅二层北侧空间
资料来源:国家大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