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丨《美术研究》2024年第6期

教育   2024-12-15 18:10   北京  

《美术研究》2024年第6期封面 

王临乙 《民族大团结》 1951年 石膏 240×396×15cm


专题 

“雕塑大系——中央美术学院雕塑学科90年”大展开幕式致辞

林茂



尊敬的靳尚谊等各位前辈先生们,尊敬的诸迪书记、吴为山馆长,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朋友们,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在这个金秋十月、丹桂飘香的美好时节,我们满怀敬意与喜悦,相聚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共同见证“雕塑大系——中央美术学院雕塑学科90年”大展开幕。首先,请允许我代表美院,向远道而来、不辞辛劳的各位老一辈艺术家们表示最诚挚的感谢和最崇高的敬意! 感谢您们用一生的智慧和汗水,为雕塑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你们的艺术精神将是我们永远的动力源泉!还要感谢各位关怀美院发展的领导们,你们的到来,不仅是对本次活动的最大支持,更是对雕塑学科九十载辉煌历程的深情回望与鼓励。 


六年前,2018年8月30日,正值中央美术学院百年校庆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我院八位老教授回信,殷殷嘱托、深切关怀并做出重要指示。今天我们举办这次大展,系统梳理中国现代雕塑的光辉历程,更深刻地体会到“以大爱之心育莘莘学子”是新时期雕塑人肩负的重任使命;“以大美之艺绘传世之作”是新时代中国雕塑人遵循的艺术准则。回首九十载春秋,韶华匆匆;近百年光阴荏苒,岁月如梭。这个展览是跨越时空的世纪对话,穿越历史的百年回响,超越时代的宏大命题。 


九十年来,中央美术学院雕塑学科熠熠生辉,璀璨闪耀。自前瞻探索至深耕细作,从扎实迈向多元,几代人以雕塑为史笔,勾勒国家发展之轨迹,铭记民族奋斗之历程,映照时代变迁之精神,肩负历史使命,秉持文化自觉,共同铸就了雕塑系的辉煌篇章。坚持不懈的奋斗与发展,是对艺术理想的守望,亦是对未来创造力之无限期许。  


九十年间,中央美术学院雕塑学科与中国现代艺术的脉搏同频共振,始终站在艺术的前沿,以作品述说时代与人文关怀,传达中国精神与世界眼光。从“西体中用”,到建立特色鲜明的中国当代雕塑教育体系,再至面向全国探索更广阔层面的雕塑人才培养模式,中央美术学院雕塑学科致力于推动中国雕塑事业的发展,搭建中国青年雕塑人才的交流平台。 


在中央美术学院努力建设“双一流”的前进道路上,在雕塑学科成立90周年的历史节点上,我想用两个“好”,总结成就,期许未来。 


好一个“雕塑大系”!一代代雕塑人才构建完备学科体系,书写雕塑精神谱系,正是这个团队,传承近百年学脉精神,筚路蓝缕,奋力开拓,攻坚克难,创造《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抗战群雕》等时代经典。在新时代,又先后完成党史馆《信仰》组雕、荣获“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殊荣。也正是这个队伍,从心口相传的雕塑学理中传承雕塑学科特有的“团队精神”,展现出如“麻袋里装土豆”般坚实,像“编箩筐”般团结凝聚,似“串糖葫芦”般赓续血脉。 


好一台“雕塑大戏”!一件件时代精品,共同唱响时代好戏,联袂上演压轴重戏。本次大展表现出近一个世纪以来,承载民族精神内核,彰显中国时代风范,展现人民美好生活等具备“时代性”“人民性”“民族性”的经典巨作。展览不仅是对雕塑学科学脉的系统梳理,期间同期举办“雕塑学的自觉——全国雕塑专业学科建设论坛”及雕塑主题讲座等学术延伸,体现了中央美术学院雕塑学科90年在现代雕塑教育和国家使命担当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充分发挥在全国美术类高校教育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最后,衷心祝愿“雕塑大系——中央美术学院雕塑学科90年”大展圆满成功! 愿这场展览成为我们共同的精神盛宴,激励新一代艺术家和雕塑学子们薪火相传、整装待发、继往开来,迸发出更加雄强的青春力量! 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雕塑学科一定能够再创辉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谢谢大家!  


林茂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教授、博士生导师

全国政协委员



走向雕塑学的自觉——雕塑大系展前言

张伟 曹庆晖


不夸张地说,由“雕塑大系——中央美术学院雕塑学科90年”展回顾启蒙年代至今的雕塑历程,基本上就是在阅读一部精华版中国现代雕塑史。在几代人用作品写就的从接受启蒙到表白时代,从自我觉醒到学科自觉的“这一部”中国现代雕塑史中,可以看到: 


一、作为现代文艺事业的雕塑和作为现代艺术家的雕塑家,相较于一百年前发生了天壤之别的巨大改变。一百年来,雕塑从做菩萨的活计营生,逐渐发展为为人民和为艺术相统一的文艺事业,从业者从被称为雕刻匠,逐渐被接受为雕塑家、艺术家。雕塑这一行和从事这一行的人在社会接受上的巨大改变,离不开近代以来一系列社会变革和思想变革的洪流。身处时代洪流中的人的每一次思想觉悟,集聚而起,成为促使雕塑变革、事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二、雕塑在中国近百年发展为中国现代雕塑,有其特殊的文化蹊径,即典型的“西体中用”的民族化进程。中国现代雕塑不是本土雕刻的自然演进,而是移植西方学院雕塑的古典逻辑与方法。以此为出发点,在表现近百年中国人的历史与情感,在理解秦汉唐宋陵寝雕刻、寺庙造像、礼器、竹木牙角等日用器物的形式与做法中,形成了中国现代雕塑独特的路径经验与基本面目和作风。这与本土雕刻未被历代传统士夫官僚阶层体系化为一门有如绘学画学那样的雕学刻学,不构成与西法成体系对峙的先天条件有因果关系,也是雕塑不同于中国画近百年中西体用之争的曲折与纠葛,能蹊径别出、有效回应社会变革、独树一帜的原因。作为中西碰撞、路径达成、面貌自出的一个实践案例,中国现代雕塑在深刻局限性中实现了自身特殊性塑造,且至今看来,特别是从近三十年雕塑家创作以及近年学生毕业季作品来看,敢想敢干,生动活泼,未陷入整体迷茫无解的困局,自有其值得艺术学姊妹学科斟酌的地方。 


三、从事业角度去看中国现代雕塑的发展,最基本的组织方式是从西方移植的现代学校及其制度。因此,雕塑教学、雕塑系科的落实和完善即事业的起步和工作基础。这在中央美院校史而言,已有百年的教学史和90年的学科史。说中央美院雕塑系是雕塑大系,事业起步早,办学历史长,这是其中的一个主要内容。从人的角度看中国现代雕塑的发展,作为教师的雕塑家的创作和教学,始终是反映中国现代雕塑动向与水平的基本指标。中央美院雕塑系留法一代、留苏二代,以及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三代和当前接班奔跑的四代的创作和教学,包括由此毕业而走向全国各地高校发挥积极作用的历届校友的创作和教学,无疑在这个指标系统的中心。说中央美院雕塑系是雕塑大系,名家辈出,传承有序,各领风骚,这是其中的一个主体内容。从中国现代雕塑发展的整体看,雕塑家及其创作与教学、雕塑系科内外的事业组织,都是在百年进程中的启蒙、自觉实践中成长起来的。“雕塑大系——中央美术学院雕塑学科90年”中的38条纲要,从第1条“雕塑的启蒙,从蔡元培提倡美育谈起……”到第38条“雕塑学的自觉”,阐述的就是雕塑系所反映的中国现代雕塑由启蒙而自觉的总体进程。说中央美院雕塑系是雕塑大系,由启蒙而自觉,与时俱进,同频共振,这是其中的一个核心内容。从中国现代雕塑的基本研究看,汇集材料,提纲挈领,统系分明,正是“大系”作为资料编撰方法的基本要义。以“雕塑大系”命名,一语双关,既包括内容,也指向方法。 


四、在中国现代雕塑由启蒙而自觉的总体进程中,不同时代重任刺激雕塑家的自觉意识在创作、教学、美育等各个方面程度不一的反应值得注意;作为教师的雕塑家的自觉意识所驱动的群体自觉意志值得注意;在由启蒙而自觉的百年进程中,近二三十年的实践轨迹和内在的逻辑动向尤其值得注意。就中央美院雕塑系而言,思想活跃的雕塑家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与时俱进的社会变革和自我觉醒,开始突破雕塑在启蒙年代奠定的集体写实的主题、思维和方法,从用写实造型传达集体思想观念并实现造型价值的雕塑,向以硬质材料传达个体思想观念并探究材料价值的雕塑扩展。批评家当时就论其意义为“雕塑的自觉”。教学上对雕塑启蒙完整意义上的完成应该实现于21世纪初的教学改革,其反映出的学科自觉意识非从前可比。即在纠正重造型轻材料的认识偏差下,实现泥塑教学与六个材料车间教学一体并进的基础教学,并根据基础、实验、应用、传统四方面学术架构,在基础教学之后开设与之相匹配的六个专业工作室。二十年来,雕塑系稳定此教学格局与实践,出版课程教材,缕清基本认识,落实翻译引进,弥补理论短板,推进历史与语言研究,持续回应中国现代雕塑发展的当前需要和问题并有进一步的成果产出。同时,在这二十年,以雕塑为逻辑和方法,雕塑系深度介入以美术馆、展览为中心的专业评比的引领和青少年美育的发动,更自觉地从雕塑事业健康发展的角度,开垦和培植既符合雕塑学科又符合地方需要的可持续共同发展的途径和园地,较之以往历史上的“开门办学”和“再教育”有本质的不同。 


在了解雕塑事业与雕塑家的巨大改变、启蒙与自觉在人的发展与事业的多方面建设中的深浅不一的迈步,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雕塑工作,有必要提出“雕塑学的自觉”的命题并加以思考和倡议。雕塑学的自觉,并不是对雕塑启蒙、雕塑自觉到雕塑学自觉的简单线性推演,暂时也无意在现时从理论上对何谓雕塑学进行主旨伸张。提出雕塑学的自觉,主要是基于激励意识和策略意识的双重考虑,既一方面捅破窗户纸,以正名的方式赋予近二三十年实践中出现的思考和实践以现实的方向感和责任感。另一方面希望以整体性策略性意识,从全局和未来着眼,斟酌雕塑由启蒙而自觉的百年进展在近二三十年的雕塑思考和实践以及未来意义。 


将事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有机统一在学科思维下运筹帷幄,在可预见的未来:  


1. 将中国传统研究进一步融入雕塑基础,而不再将其视为教学架构中独特的一面,真正实现中国现代雕塑学科的基础教育为包容20世纪以来移植西方并已在中国美术高校实践生长的塑造方法、几千年中国雕刻的经验做法和多种材料教学一体并进的宽基础,才有可能应对社会发展对大美术的需求。

  

2. 扩大雕塑服务与应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将雕塑的逻辑、方法和思维渗透到人类现代文明生产与设计的大潮流中去,强调有雕塑本体意识的、具有学科根据的服务创新与应用创新。 


3. 加强雕塑向人类精神情感深处乃至未知领域的、具有或批判或建设等多重意义的实验性探索,以变应变,积极参与科技解放生产力的艺术和观念创新,以实验性测度雕塑的边界和输出实验价值,而不以是不是雕塑的惯性思维生产焦虑和阻遏雕塑的时代进展。 

 

雕塑学的自觉作为一种整体性策略性认识之于雕塑学科的意义,既是对纵向线性事件逻辑的梳理,也是对横向交融影响逻辑的观察,同时也是在时间坐标中对雕塑的内容、意义与价值以及未来期许的综合研判。与其说它是一种雕塑认识逻辑,不如说它是一种当下提议的文化坐标逻辑。在这个逻辑里,从事雕塑教学、创作和推广研究的所有从业人员才会有身在其中、思在其间的归属感、方向感和使命感。  


“雕塑大系——中央美术学院雕塑学科90年”的筹备和策划,即怀有这样的抱负,其本身即雕塑学自觉的一次主动而生动的反映。 

 


张伟

教授 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

曹庆晖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





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作品

王静远在法国巴黎所做雕塑 保存于法国里昂市立图书馆


滑田友 《轰炸》 1946年 石膏 90×34×116cm


曾竹韶 《老边像》 1952年 大理石 25×26×52cm


于津源 《八女投江》小稿 1950年代 铸铜 47×23×31cm


傅天仇 《人民英雄纪念碑——武昌起义》 1958年 石膏 355×200cm


刘焕章 《摔跤手》 1958年 铜 46×24×102cm


刘士铭 《劈山引水》 1959年 树脂着色 300×125×280cm


钱绍武 《大路歌》 1959年 铜 200×70×30cm


于津源 《女孩头像》 1960年代 石膏 30×22×37cm


曹春生、司徒兆光、郝京平、王克庆、赵瑞英、张德华、张得蒂、时宜、关竞、李德利、杨为铭、多吉平措、阿里、郭林新 《农奴愤》 1974年 泥塑


孙家钵 《屈原像》 1980年 柏木 40×50×100cm


王合内《欢迎》 1984 年 石膏 18.5×33.5×54cm


王合内 《站立的豹》 1984年 石膏 27×124×89cm


钱绍武 《李大钊纪念像》 1989年 花岗岩 高4米 宽7.5米 唐山李大钊公园


张得蒂 《日日夜夜》 1982-1984年 大理石 50×50×30cm


王中 《海》 1989年 树脂着色 310×305×120cm


曹春生 《周恩来》 1994年 青铜 109×85×170cm


王伟 《衡》 1994年 树脂着色 65×58×158cm


瞿广慈 《王府井》 1994年 树脂着色 40×35×118cm、50×65×116cm、50×43×106cm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群雕》 2000年 铜 180×180×450cm 北京丰台宛平城抗日战争雕塑园


司徒兆光 《郭沫若》 青铜 高205cm 北京郭沫若故居


梁硕 《城市农民》 2000年 树脂 真人等大


隋建国、曹晖、牟柏岩、李占洋、陈科、张伟 《新中国从这里走来》2002年 铜 236x45x129cm


柳青 《G4472·新世界》 2009年 不锈钢、树脂手绘  600×200×200cm


牟柏岩 《胖子》 2011年 不锈钢喷漆 240×260×380cm


吕品昌 《太空计划no.2》 2012年 铸铁、金属废件 500×300×300cm×2


娜布其 《无题》 2013年 铁 500×250×120cm


《信仰》 2021年 泥稿 1500×450×800cm


《信仰》 2021年 1500×450×800cm 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


《信仰》 2021年 1500×450×800cm 玻璃钢


学报编辑部 戴陆 / 整理

本期编辑:孙文

主编丨吴琼
编辑丨廖宇

中央美术学院
尽精微 致广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