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中国当代雕塑的“跬步与徘徊”研讨会
中央美术学院雕塑学科90年系列学术活动
丨主办
中央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
丨承办
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隋建国艺术基金会、西海美术馆
丨发起人
隋建国
丨统筹人
李佳
丨主持与评议人
尹吉男、李佳
丨演讲人
高名潞、顾丞峰、余明锋、谢波、贺婧、聂小依、沙鑫、苏伟、王欢、杨天歌、张营营
丨时间
2024年12月23日(星期一) 9:00-18:00
丨地点
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多媒体教室(6号楼113室)
解读中国当代雕塑的“跬步与徘徊”研讨会
丨 缘起 丨
直到二十世纪90年代,国内艺术圈仍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雕塑没有历史”。
这一说法暗示出两个问题的存在。其一,是中国艺术理论界对于中国雕塑自二十世纪以来发展的认识,尚未建立起对应的历史框架;其二,在中国艺术市场中,雕塑的价格体系也始终没有形成一个可供参照的明确的差序结构。
例如,无论是在中国艺术史还是艺术市场的相关话语中,“近现代绘画”都是常见的概念,但没有“近现代雕塑”的提法。这一部分是由于雕塑自带的工业和建筑属性,使它长期依赖国家、机构以及私人的委托订件生产,而非来自艺术市场的需求,导致难以形成比较完整的一级和二级商业市场。另外,从长期的历史时段看,二十世纪以来的中国雕塑一直跟随在绘画及其他媒介之后进行社会学意义上的叙事,没有建立起以艺术现代性为基础的媒介自觉和主体性。
借用批评界的表述,《雕塑1994》展览标志着中国现当代雕塑语言与观念的探索开始形成自觉,具有转折性的历史意义。但横空出世的《雕塑1994》只是一种朝向未来的努力,并没有向过去和历史中去寻找自己的立足之地,也没有尝试建立起一个具有历史精神指向的——无论是承接有序还是断裂性继承的——艺术(媒介)语言主体。
2024年10月,随着“雕塑大系——中央美术学院雕塑学科90年”展览及一系列学术活动的展开,标志着“雕塑学”的概念在中国的美术学院系统正式建立。这个展览回顾和梳理近一百年来几代人为中国雕塑发展所做出的持续努力,为学院雕塑在中国近一百年以及当下存在的合理性做出总结。
几乎与此同时,2024年9月底,曾为中央美院雕塑系教授的隋建国,在其家乡青岛西海美术馆举办了自己从艺五十年的大型回顾展,从个人艺术发展的角度梳理了他自己从1974年以来,面对和回应全球化现代艺术思潮,逐步走向个体艺术思想觉醒的整个过程,并呈现了他近年来艺术探索的内容。展览启用了美术馆全部8个展厅,展现了隋建国50年艺术实践的多重方位和角度。可以说,这个展览也是改革开放以来主要中国艺术思潮及其变迁的缩影,和中国当代艺术进程在雕塑领域的写照与例证。
这个展览从某种角度上为“雕塑大系——中央美术学院雕塑学科90年”展览补充了一个重要的维度,即艺术家的个体觉醒。它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继承五四以来的新文化精神并接受现代文化启蒙、受到改革开放进程中社会思潮影响的中国雕塑家,是如何伴随着改革开放参与全球化,并进入现当代艺术历史建构过程中的。
换个说法,从1974-2024的50年,标示的不仅是隋建国个人艺术生涯的跨度,更展示了以二十世纪欧美为轴心的全球化思潮与中国现当代艺术复杂的关系背景下,中国现当代雕塑是如何“道成肉身”,又是如何“肉身成道”的:即,外在的理念如何被推广、贯彻、实现于雕塑的实践,以及在另一个方向上,雕塑的实践是如何逐渐产生、形成和建立了自己的理念。
本次研讨会试图以隋建国的50年回顾展览作为解剖标本,检讨和回顾中国现当代雕塑自1994年以来的发展,论证“50年”与“90年”的榫合与悖论的双重关系;并由此探讨作为艺术媒介之一的雕塑与一般概念的艺术在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独特的相互关系,以此剖析百年中国雕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研讨也并不局限于中国雕塑与中国雕塑家,甚至不限于雕塑媒介,而将讨论研究的视野扩展至更加广泛和深入的,与当代艺术相关的各个方面。
丨 研讨会议程 丨
9:00
签到
9:10
院系领导及发起人致辞
苏新平(中央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张伟(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
隋建国(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发起人)
9:30-11:45
研讨会上半场
演讲人:高名潞、顾丞峰、余明锋、谢波
主持与评议人:尹吉男
13:30-17:30
研讨会下半场
演讲人:贺婧、聂小依、沙鑫、苏伟、王欢、杨天歌、张营营
主持与评议人:李佳
丨 主持与评议人简介 丨
● 尹吉男
著名艺术史学者,当代艺术评论家,中国古代书画鉴定专家。故宫博物院古书画研究所特聘研究员。三联书店“开放的艺术史”丛书主编。曾著有《独自叩门——近观中国当代主流艺术》《后娘主义——近观中国当代文化和美术》等。国家重点教材《中国美术史》的首席专家和主编。
● 李 佳
独立策展人。她的策展实践关注参与式艺术、空间和社会实践、以及中国当代艺术历史的再叙述。她曾任泰康空间高级策展人,佩斯北京画廊副总监。她策划的部分展览包括“隋建国:跬步与徘徊”(青岛西海美术馆,2024)“步行指南”(北京长征空间,2023)、 “张晓刚:蜉蝣”(上海龙美术馆,2023)等。她于2017年获第一届Hyundai Blue Prize创意能量奖,于2021年获亚洲文化协会奖助,于2022–23期间任德英基金会首届策展学者。
丨 演讲人简介 丨
● 高名潞
艺术理论家和策划人。开拓、推动并命名了85美术运动。策划了一系列推动中国当代艺术的重大展览,包括首次“中国现代艺术展”(1989),首次海外大型中国当代艺术展Inside Out(1998),以及全球方法论视角的中国当代艺术展“意派:世纪思维”(2009)等。发表的主要著作,包括第一本中国当代艺术史书《中国当代艺术史1985-1986》(高名潞等著,1988完稿1991出版)、《墙: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与边界》(中英文2005)、《中国极多主义》(2003)、《意派论》(2009)、《西方艺术史观念》(2016)以及《中国当代艺术史》(2021)等专著。
● 顾丞峰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教授、当代视觉中心主任。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参与当代美术活动。1990—2003曾任《江苏画刊》编辑。多次参与组织国内美术重大展览活动。主持综合艺术展览、撰写美术批评、有多种专注和文章发表。曾出版专著《感受诱惑》(1999)、《观念艺术的中国方式》(2001)、《装置艺术》(2003)、《撑着意象的翅膀》(2006)、《现代化与百年中国美术》(2007)、《顾丞峰自选集》(2014)、《装置艺术在中国》(2021)等。
● 余明锋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欧洲思想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同济大学博士(慕尼黑大学联合培养),慕尼黑大学博士后。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理事,德国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尼采著作全集》中文版编委。2017年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主要研究领域为德国哲学、技术哲学和艺术哲学。著有《还原与无限——技术时代的哲学问题》(2022),译有《敌基督者》《何为尼采的扎拉图斯特拉》《政治哲学与启示宗教的挑战》等。
● 谢 波
广州美术学院图像与历史高等研究院讲师。北京大学哲学与宗教学系道教史博士、宾夕法尼亚大学东亚史中古思想史博士,主要从事道教艺术史、早期中古中国文化史、女性研究。
●贺 婧
复旦大学哲学博士、艺术批评家和策展人。她近年来主要致力于法国哲学和现象学视阈下的现当代艺术研究,以及展览和出版物的策划与编辑。曾于巴黎索邦第一大学和清华大学分别获得双学士和双硕士学位,也曾任巴黎国立高等装饰艺术学院的研究员。曾先后担任《艺术界/LEAP》杂志的法文版主编、国际版副主编等,于2021年出版了艺术家个案研究专著《真实的形状:刘晓辉》。
● 聂小依
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策展研究专业博士。曾参与Gasworks(伦敦)和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节(厦门)展览项目的研究和策划。她还与多个艺术家合作发起自己的策展实践。近期,她在《ArtReview》中文版和《LEAP》杂志担任资深编辑,为她提供来自本土和国际艺术界的第一手经验。
● 沙 鑫
策展人、四川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讲师、西部艺术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主任。2013-2014年任职于四川美术学院图书馆;2014-2017年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攻读艺术学理论博士学位;2017年至今任教于四川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主要教研领域为20世纪中国美术史,当代艺术批评与展览策划,曾策划三届“未来·星丛”奖优秀作品展,两届西部高校艺术学联盟美术作品展等,出版编著《见闻、记忆与理想建构——1949年以来的川渝少数民族题材版画》。
●苏 伟
策展人、艺术史研究者。他最近几年聚焦于对中国当代艺术历史的再叙述和激进想象。他策划的展览包括深圳雕塑双年展(深圳OCAT,2012年),“没有先例:1986年以来的香港录像和新媒体艺术实践(香港Videotage,2016年)和“动情:1949后变局中的情感与艺术观念” (北京中间美术馆,2019年)等。2023年,他联合发起了“海岬上的瞭望”项目,最近发起了“长生涯”这一长期研究项目,从同代人的视角重新挖掘中国“1949后”创作个案。
●王 欢
写作者、艺评人和策展人,写作与出版厂牌《普遍》(手册)的联合发起人兼主编。他于2018年获第五届国际艺术评论奖(IAAC)一等奖,2019年获选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青策计划”首奖,2019年入围OCAT研究中心“研究型展览计划”终选名单。他是2024-2025年度德英策展学者项目的获得者。目前,他正进行一项关于“秘密社会与艺术自驱力”的跨文化研究项目。
● 杨天歌
策展人、写作者。北丘当代美术馆顾问策展人,北京大学博士生。曾于云美术馆、69ARTCAMPUS、北丘当代美术馆、户尔空间、歌德学院、中间美术馆等地策划群展及诸多艺术家的个展。他是新世纪当代艺术基金会“墨缘:艺术史研究与写作资助计划”中国当代艺术写作方向的首届获奖学者。他长期关注二十世纪以来的中国本土艺术与国际当代艺术,并在近期的研究中聚焦于人文地理视角下的身体、身份认同与民族形式建构问题。
● 张营营
策展人、艺术史研究者。她是德国卡塞尔文献展(documenta)研究者,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青策计划2019”获奖策展人,致力于研究艺术的语言、工具和方法在互联网时代的视觉表征与哲学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