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有条老街叫“二纛街”。
街名源于清代,
位于原云贵总督府的
后辕门(昆明胜利堂后面)
当时有人沿其围墙盖了些简陋房屋
后逐渐形成街道
街西一有“纛旗庙”
是总督竖旗和祭旗之地
庙内常年竖有两面纛旗,故名
昆明方言将“纛”读音为“dú”和“tú”
民间便把二纛街
读音为“二毒街”或“二徒街”。
老街东起文庙横街,西至五一路,东西走向,今胜利广场至五一路还残留一小段,早先全长410米,宽11米,原为青石路面,后改成水泥路面。
一直以来,二纛街很出名头,坊间提及,无人不晓。这名气当然不是那两面呼啦啦迎风飘扬的封疆大吏旗,而在于一代又一代默默无闻的匠人,名气是用铜器打出来的。
这里汇集了昆明名气较大的的铜器店,笔者从1922年出版的《旅滇之南》查到,不长的街道上在册登记的铜器字号就有15家,和省城多家店铺一样,都是前店后厂的手工作坊。或许学艺徒弟很多,人们借音取义,也是“二徒街”得名之故。从早到晚,满街叮叮当当的打铜声,清脆悦耳,常常引得路人驻足观看,但听多了也会心烦。再加之这里是从大、小西门入城的必经之道,因此格外繁华热闹。风箱拉扯呼噜噜,火苗上窜红腾腾,催人振奋,仿佛走进了中古时代手工业市井。
老街的另一特点是店家名号,或许要让顾客到此获得至宝,商家也期盼招财进宝,故店名多以“宝”字起头,诸如宝兴号、宝华号、宝茂号、宝光号等等。
匠人天天都在敲打锻造,各种器物在手下诞生。产品多为“打铜”,全凭手工敲打,其中有铜盆、铜锡茶壶、铜勺,烛台和锣镲打击乐器等。也有铸铜制品,主要有神佛铜像和香炉,颜色呈褐色,显露出庄严和神圣,昆明人称之为“古铜”或“乌铜”,铜佛像被尊称为“古铜圣贤”,是每户人家佛桌上的必供之物。另外较高雅者当数斑铜制品,是以博古架和案头的摆设物件为主。
滇省众多的传统铜制品中,二纛街上有两种名头极大,颇受世人追捧。
其一,“乌铜走银”,为云南特色传统工艺品,制作工艺已濒临灭绝。
史料记载,乌铜走银源于我省石屏县冒合乡岳家湾。《石屏县志》云:乌铜器“生产于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由一位叫岳中正的先生所创。又据罗养儒先生《记我所知集》中说,清光绪二十年前后,昆明市场上已有乌铜铺。
“乌铜走银”的名贵之处在于器皿主体底色的处理,由于铜与其他金属的合金,使原本的紫红变成乌黑。另外更在于“走银”的精妙,工艺相当复杂,匠人须掌握冶炼合金、器物造型、书法绘画和微雕等诸多技艺。主要产品有香炉、花瓶、笔筒和墨盒等,常见的花纹图案有诗词歌赋、花鸟鱼虫、梅兰竹菊和龙凤鹿鹤等吉祥图案。
早先,“走银”采用古代的火镀金法,后有匠人改进工艺,先在胎体上镌刻所需图案线条,然后将其置于火上加热,同时熔化银水在铜器“走”之,使银水流入刻纹之中,待冷却后再进行加工打磨。
“乌铜走银”的黄金时代为清末民初,上流社会以赠人予典雅别致的墨盒为时尚,庄重深沉的乌黑底色衬托着银光悦目的灿烂,被视为高贵礼品。省城的大官吏、大财东和大文人争相定制,黑质白章,显出雅致古朴韵味;雍容华贵,有了宝气焕然品质,再落下对方和自己的名号,相互馈赠,增进友情,甚至送到京城去走动关系。
前面提到石屏“老岳家”后人岳永康的工艺发展到了高峰,他的铺面兼作坊开在民生街(二纛街)沙朗巷口,其老招牌为“岳记褔兴乌铜庄”,其产品讲究个“精”字。每道工序各司其职,严格把关,精益求精。岳永康本人则只做两件事,一是添加熔化乌铜的配料,那是祖传秘技,不容他人窥视;二是亲手操刀镌刻器物上的纹饰,他刻花不打底稿,信手而来,线条流畅,图案传神,技艺炉火纯青,可与名家较伯仲。
二纛街的另一精品为我省特有的白铜器物。白铜是云南鸡血铜与镍的合金,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说:“白铜出云南,赤铜以砒石炼为白铜。”“砒石”是红砷镍矿,我省就产有炼白铜原料的铜镍共生矿石。
白铜制品起于省外,但工艺传入后,滇省产品立即跃居全国前茅,被视为珍品。清以来,昆明出现专制白铜器的作坊,大多在二纛街。该铜制品色泽光洁,泛出宝色,质地软硬适中,经久耐用,不起浮垢,若是用旧之物,一经拂拭,即耀眼如新,美轮美奂,精妙无比。
清嘉靖年间,檀萃《滇海虞衡志》中谈到本省白铜作坊情况:“白铜面盆,唯滇制最天下,自四牌坊以上皆其店肆。夫铜出于滇,滇匠不能为大锣、小锣,必买自江宁,江宁匠自滇带白铜下,又不能为面盆如滇之佳,水土之故也。白铜制器皿甚多,虽佳亦不为独绝,而独绝者唯面盆,所以为海内贵。”
城中白铜商家以“江南宝号”最为著称,该店创于清中叶,早先在二纛街开店,后因质量好而名气大,店家不愿与“低档者”为伍而迁至钱局街。他家的器物造型美品种多,有脸盆、多种款式的茶壶、暖壶、手烘炉、水烟袋、旱烟斗、托盘、墨盒和帐钩等,上面还加刻花鸟鱼虫、山川人物并以诗词点缀,工艺绝妙,堪称精华。产品又以铜盆最享盛誉,色泽光洁,圆度精确,上面的暗花图案颇为精美。由于名声很大,质量很好,使得京津和江南一带客商都闻风来滇订购而远销内地。该作坊相传好几代,到了清光绪年间才歇业。
后来在万钟街、文庙街上也有作坊制作白铜盆,但技术都未及“江南宝号”不能用整块白铜皮打制而成,而是用三四块拼斗连接成型,质量也要次些。
二纛街改为民生街后,商家的生意依然红火,究其原因,除了自古以来已聚集了旺盛的财气外,更多的还在于遵循祖训:笃信诚意,绝对真货,如假包换,言不二价。
来源:《云南政协报》(2011年04月08日第05版)
作者:詹霖
编辑:何健美
校对:杨泽琰
二审:欧阳文军
终审:张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