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岁的徐阿姨近期因肺炎住院卧床点滴,且出院后卧床休养导致运动量明显下降,就在出院后的第3天,突感右小腿肿胀、疼痛,并逐渐扩散至整个右下肢,逐渐加重,几乎无法行走。在家人的陪伴下,徐阿姨就诊我院心内科门诊,曾华振医生听完徐阿姨的病情描述,行彩超检查,提示:右侧股总静脉、股浅静脉、腘静脉血栓形成。
得知彩超结果的一霎那,徐阿姨吓得不轻,哎呀,以后腿还能走路不?听说血栓脱落导致肺动脉栓塞(PE)要致命的……那咋办呢?面对充满恐惧和担忧的徐阿姨,曾医生耐心抚慰,细心开导,并向徐阿姨及家人提出了解决方案,在听完曾医生的分析后,徐阿姨欣然接受了治疗方案,心里的石头也放下了。
12月11日,徐阿姨进行了介入治疗,术中植入下腔静脉滤器并抽出大量血栓,术后右下肢症状快速改善,日前已好转出院。
静脉血栓栓塞症有什么症状呢?
腿部出现肿胀、疼痛、皮肤发红、发热或者感觉沉重。
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就要警惕了,需要检查是否是下肢静脉血管内血液凝固了;有时候可能还会出现呼吸困难、胸痛等情况,这时要特别警惕是不是凝固的血凝块通过下腔静脉、心脏进入肺动脉,引起肺动脉堵塞,影响下肢静脉血液回流、肺动脉与肺静脉的血液交换,如若不及时处理,严重时会导致死亡。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首选治疗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首先会在下腔静脉内植入滤网装置(下腔静脉滤器),以拦截脱落的血栓,然后使用外周血栓抽吸导管抽吸血栓,再植入外周血管灌注导管使用溶栓治疗让血凝块慢慢溶解,最后使用抗凝长程治疗来防止血栓增大,上述治疗无效时可能需要手术来取出血凝块,以保持下肢静脉血管通畅。
下腔静脉滤网(静脉滤器)是如何放进体内的呢?
通过微创方式,用一根细细的管道送入下腔静脉内,拦截可能从下肢静脉脱落的血凝块,从而防止其堵塞肺动脉引起严重后果;等血凝块消除后,再通过小小的管道将滤网取出。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这种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了显著提升,为高风险患者提供了有效的预防措施。
下腔静脉滤器又是什么呢?
下腔静脉滤器是一种专为下腔静脉设计的医疗装置,主要功能是防止深静脉血凝块(血栓DVT)脱落后导致的肺动脉栓塞。该装置通常由金属材料制成,形状类似于伞或蜘蛛网,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机械稳定性。置入时,滤器被折叠并通过导管送至下腔静脉的适当位置,然后展开固定,以形成阻挡血栓的屏障。这种滤器的设计允许血液正常流动,同时阻挡大的血栓碎片。随着医疗影像技术的发展,下腔静脉滤器的置入过程变得更为精准,通过DSA确保滤器准确地定位在下腔静脉中。
置入术的指征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主要适用于深静脉血凝块形成(血栓DVT)患者,尤其是存在对抗凝治疗有禁忌、抗凝治疗无效或复发性血栓形成的患者。此外,对于刚经历过大型手术、创伤以及卧床不起的患者,由于活动量减少增加了血栓形成的风险,置入术也是一种预防肺栓塞的有效手段。在怀孕期间,由于抗凝药物可能对胎儿有害,下腔静脉滤器的使用也被视为一种替代方案。对于有遗传性血栓倾向的患者,尤其是在传统抗凝治疗无法控制血栓风险的情况下,滤器的置入可以提供额外的保护。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置入过程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通常在局部麻醉下进行,采用经皮穿刺方式,以减少患者的痛苦和术中风险。术中,医生首先通过超声或X光引导确定穿刺点,常选在颈部或腹股沟静脉。通过穿刺点插入导管,沿血管路径推进至下腔静脉预定位置。利用影像设备精确定位后,通过导管将滤器送入下腔静脉并释放。滤器展开后,其结构设计使其紧密贴合血管壁,从而防止血栓通过。
整个过程需精确操作,以确保滤器正确放置,避免滤器移位或穿刺部位的并发症。术后,通过影像学检查确认滤器的位置和功能。
置入术后,患者一般可以在短时间内恢复日常活动,但需定期进行随访检查,以监测滤器的位置和功能状态。医生还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抗凝治疗方案,以进一步降低血栓风险。在一些特定情况下,如临时性血栓风险降低,可考虑通过类似手术将可回收型滤器从体内移除。总体而言,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是一种相对安全、有效的血栓预防手段,能够显著降低高风险患者的肺栓塞风险。
如何预防
避免长时间坐着不动,隔一段时间就活动活动腿脚;
经常走动;
术后按照医生指导尽早活动;
保持健康体重;
孕妇要适当运动等。
了解血栓脱落的危害很重要,知道了它的相关知识,我们就能更好地预防它的发生,保护自己的健康,把危害降低到最低,如果发现有可疑症状,一定要及时就诊。
供稿丨曾华振(心血管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