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束了忙碌的工作,约上三五好友或者独自走进小酒馆小酌几杯“微醺一下”,是如今很多年轻人的生活日常。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倾向于选择低度酒和轻饮品,或是直接在便利店等场所DIY酒品,以追求轻松愉悦的社交体验和对自身情感的关怀。“微醺经济”已经成为年轻人生活方式和社交互动中的重要一环。
微醺经济的兴起不仅推动了低度酒饮品牌本身的增长,还带动了餐饮、夜间娱乐和文化休闲等相关商业业态的发展。许多小酒馆、酒吧、精酿啤酒屋调整产品种类和营业时间以抓住机会,趁机推出精酿啤酒、低度数葡萄酒、DIY调制鸡尾酒等产品。
以精酿啤酒为例,伴随着消费细分化和年轻群体对新鲜感的追求,精酿啤酒风头正盛,成为新的消费热点。灼鼎咨询发布的《2023年精酿啤酒行业研究报告》显示,2022年全球精酿啤酒市场规模约为7280亿元,预计在2030年超过17000亿元;而我国精酿啤酒在啤酒高端化趋势下,也呈现迅速发展的态势,预计2025年,中国精酿啤酒消费量可达到23亿升。
为何偏爱微醺?
/
微醺,作为一种介于清醒与醉酒之间的状态。它不再是“酩酊大醉”的代名词,而是一种轻松愉悦、享受当下的状态。在微醺的状态下,人们可以放下白天的疲惫和束缚,尽情享受夜晚的宁静与自由。同时,微醺还能够促进社交,让人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增进感情,拓展人脉。
随着消费升级和经济形势的变化,“微醺经济”正在引领一波独特的消费浪潮,展现出令人瞩目的市场潜力。据《当代年轻人轻饮酒报告》显示,有超过八成的年轻人偏好轻饮酒,而且有59.2%的年轻人钟爱朦胧、慵懒和微醺的状态。
在“微醺经济”和年轻人需求的推动下,许多带有独特氛围的街边酒吧或酒馆受到年轻人的喜爱。据小红书发起的“全国酒鬼地图”活动显示,活动覆盖了20座城市、120家酒吧,每个城市精选6家口碑精酿酒吧,组合出一条酒鬼citydrink路线,活动总曝光量约2.5亿,话题下投稿量近2万。北京在活动预热期、正式上线前,酒鬼套餐就售罄了,上海、广州、西安、大连都是正式上线后5天售罄。广州在售罄后补了500份,再次快速售罄,最后广州共计售出2500份酒鬼地图,位居所有城市的Top3。
00后阿Ken的精酿啤酒吧参与了这次活动,他发现不仅吸引了许多精酿啤酒的爱好者,还吸引了很多从未尝试过精酿啤酒的“小白”人群,包括一些大学生,整体年龄层在20岁到35岁之间。他提到,““其实现在年轻人喝酒的逻辑跟以前不太一样,以前可能是不醉不归,现在大多是浅酌微醺。从门店的数据,包括我们的客户画像来看,很少有人在门店喝醉。”
除了在街边喝酒,很多年轻人还会选择在家“小酌几杯”。iiMedia Research数据显示,在自娱自乐时,除了会追剧、听音乐、游戏等方式外,健身和小酌怡情(18.5%)两种新兴方式也开始流行。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面对社会生活的压力,青年群体开始寻求新的解压方式,低度酒是放松心情的有效工具。”
“微醺经济”的发展潜力
/
随着消费升级和经济形势的变化,微醺经济正在引领一波独特的消费浪潮,展现出令人瞩目的市场潜力。与此同时,有数据显示,现存“酒吧、酒馆”相关企业已达24.4万余家,且自2000年以来,酒吧、酒馆新增企业数量在2023年达到了历史新高,1-12月新增相关注册企业就高达7.1万余家。
消费者对酒类的消费观发生了很大变化,年轻消费者们更注重健康,以往由高度白酒主导的市场,正在逐步转向中低度酒市场。据艾媒咨询的数据,2023年我国低度酒市场规模预计约6341亿元,2018年至2022年间的复合增长率高达29.3%,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迅速崛起的市场规模,吸引了众多啤酒厂商、新零售商超甚至是餐饮商入局“掘金”。于是低度酒市场成为新兴品牌、传统酒企、饮品企业、互联网企业等势力角逐的战场,大批品牌如雨后春笋般涌向市场。像奈雪的茶、可口可乐、百事,以及元气森林都跨界推出了低度酒产品;互联网企业字节跳动、网易严选、阿里也都有自己的低度酒品牌。
此外,线上销售渠道的增长也带动了酒类品牌的数字化转型。品牌通过线上平台进行产品展示、营销推广以及与消费者的互动,利用大数据分析消费者行为,从而更精准地满足消费者需求。此外,线上渠道也为新兴品牌提供了一个展示和销售产品的平台,降低了市场进入的门槛,促进了市场竞争和产品创新。
微醺经济的快速发展确实为酒类市场带来了新的增长点,但同时也伴随着一些潜在的挑战。比如产品同质化严重、供应链不成熟、健康担忧等问题。上海市医院李医生提醒道,“健康问题也是微醺经济最需要关注的问题,尽管低度酒的酒精含量较低,但过量饮用仍然可能对健康造成影响。”这些问题需要行业和监管机构共同努力,以确保微醺经济能够健康、有序地发展。
相比于厅堂内的“觥筹交错”,年轻人通过在便利店、街边餐饮等相对开放的区域DIY酒品,既是个性的释放,也在寻求对自身情感的关怀。“微醺经济”代表着以年轻一代为核心的新消费风尚正悄然兴起,是经济发展的潜在新动力。
编辑-蔡雨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