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这份年度书单开启2025:重新认识自我,才能更好地认清世界

时尚   2025-01-02 09:00   上海  

无尽的冲突、纷繁的选举政治、眼花缭乱的新科技,如果你在2024年还不能完全理解这个复杂的世界,是否至少可以理解自己?在那些被重新讲述的寓言故事里,重新推演的历史悲剧里,重新想象的他者世界里,到处都是我们作为个体、不同群体,乃至人类整体重新看见自己的可能性。只有重新认识自我,才有可能更好地认清这个世界。


《詹姆斯》

作者:Percival Everett

出版社:Doubleday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也是美国文化的核心文献之一”,著名社会文化批评家莱昂内尔·特里林(Lionel Trilling)曾这样评价,部分原因是“它与读者一起成长”,当一个人10岁时,他看到的是冒险故事,直到成人后才读懂其中的内涵。特里林没有想过的是,对一个10岁的黑人儿童来说,他要如何阅读《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珀西瓦尔·埃弗雷特的新作《詹姆斯》解决了这个问题。小说颠覆了马克·吐温原作中的叙事视角,以逃亡黑奴詹姆斯(即原作中吉姆)的口吻重新讲述这个美国文学最经典的冒险故事,也保留了许多经典设定。当哈克贝利认为在木筏上顺着密西西比河蜿蜒前行的旅程是一场有趣的嬉戏时,詹姆斯却在其中的几乎每一秒都极其严肃。他被塑造成一个仁慈、疲惫、不情愿的战士,在故事结束时,他已经杀过人,解放了奴隶同胞,也放火烧毁一个种植园。但同时他也具有超凡的智慧,明白《圣经》是他的压迫者利用的工具,并时常在阅读中与让-雅克·卢梭、伏尔泰和约翰·洛克等人展开对话,谈论奴隶制的问题。

美国书评家荣恩·查尔斯认为,如果说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通过年轻叙述者的天真幼稚来讽刺美国社会,那么埃弗雷特的《詹姆斯》则是“以一个受到鞭笞的角色的敏锐洞察力批判了白人种族主义。但最终,最引人注目的仍是《詹姆斯》对《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以及推崇它的这个国家既尊重又质问的态度”。


《恶灵之地:疗养胜地恐怖故事》

作者:Olga Tokarczuk

出版社:Riverhead Books

1913年9月,一名患有肺结核的波兰年轻人来到西里西亚山区疗养胜地格尔伯斯多夫村的威廉·奥皮茨绅士宾馆住下。每天晚上,那里的住宿者都会聚在一起,喝着当地的致幻酒,讨论一天中的重大问题:君主制还是民主制?魔鬼存在吗?女人生来就低人一等吗?战争还是和平?与此同时,令人不安的事情正在宾馆和附近山上发生。似乎有什么人,或者什么东西,在监视着这个地方,想要渗透到这个与世隔绝的世界中。当年轻的波兰人试图揭开这股邪恶势力的神秘面纱时,他没有意识到,对方已然选定了下一个目标。

托卡尔丘克承认,《恶灵之地》是一场同托马斯·曼经典小说《魔山》的对话,“从十几岁开始,我已经读过那本书五六次。令我震惊的是,作为一名读者,我被排除在小说之外,无法回答它提出的问题。这让我回想起当我还是个小女孩时,站在父亲书架前的感受——我看到的绝大多数经典小说只涉及男人之间的问题。我认为这种经历相当普遍:女性必须面对自己在文学作品中的缺席。”因此,在《恶灵之地》中,她试图通过描绘一个现实之下的“次现实”,引导读者理解欧洲文化基础之中的深层恐怖——一种对女性的本质偏见:认为她们软弱、处于进化的早期、被情绪左右……“只有恐怖故事才能描绘我想表达的主题——隐藏的暴力、充斥在我们整个文化中的厌女症,我们与之共存就像某种持续不断的慢性病,就像一个始终存在、时不时出现来攻击我们的捕食者。”托卡尔丘克在接受采访时说道。


《时间部》

作者:Kaliane Bradley

出版社:Kaliane Bradley

在不久的未来,一个在伦敦工作的公务员突然被告知参加政府新成立的部门,负责招募来自历史各个时间段的“侨民”(expats),以验证时间旅行是否可行。这个公务员叙述者的任务是充当“桥梁”,与被称为“1847”的“侨民”、指挥官格雷厄姆·戈尔一起生活,在为他提供协助的同时对他进行监视。戈尔的编号来自他最后一次被人看见的年份,1847年,他在英国探险家约翰·富兰克林爵士注定失败的北极探险中消失时,正艰难地跋涉过冰面。他是个好人,但身上也鲜明地带着自身性别、种族、时代和阶级局限下的历史性特权、种族观念、傲慢和厌女症。他说道:“帝国看待世界的方式,就像我父亲看待邮递员扔在地上的橡皮筋一样:这很方便,它就躺在这里,现在它是我的了。”但现在,和许多其他“侨民”一样,戈尔穿越时空,不仅要接受一连串测试,也要面对21世纪的诸多喧嚣,学着在一个充斥着“洗衣机”“Spotify”和“大英帝国的崩溃”等古怪概念的世界中生活。

作为“桥梁”与戈尔同居的“我”不可避免地坠入爱河,然而,维多利亚时代的白人男性殖民者与英国脱欧时代的后殖民职业女性真的能走向幸福吗?跨越两百年的世代创伤是否还会延续下去?当历史就住在你的房子里时,对抗历史意味着什么?这是英国作家卡里安·布拉德利在处女作小说《时间部》中提出的一系列引人深思的问题。


《挑战者号:太空边缘英雄主义与灾难的真实故事》

作者:Adam Higginbotham

出版社:Simon & Schuster

1986年1月28日,刚升空73秒,“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就在大西洋上空解体,机上7人全部遇难,其中包括来自新罕布什尔州的教师克里斯塔·麦考利夫(Christa McAuliffe),她是有史以来第一个平民宇航员。数百万美国人通过电视直播目睹了这场人类航天史上最壮烈的灾难,就像肯尼迪遇刺一样,它永远改变了美国对其自身和未来的乐观看法。然而,1986年1月28日那天究竟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发生,却几乎从来没有人讲过。

在《挑战者号》中,英国记者亚当·希金波坦试图重现这场悲剧和事后调查,并讲述了几个主要角色在事故发生前几年的经历。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它关乎雄心壮志和独创性如何被政治犬儒主义和成本削减所破坏,关乎傲慢和英雄主义,关乎一场由泄密者和吹哨人推动、旨在将真相公之于众的调查。自始至终,都有悲剧将至的不祥警告,人们察觉了,忽视了,然后又隐瞒了。在希金波坦的叙述里,挑战者号机组人员热切的理想主义与无视警告、随意拿宇航员的生命冒险的NASA官员的傲慢形成了鲜明对比,也正是这种技术细节里的人性元素,如《纽约时报》所评价的,“不断提醒我们,(这场事故的)每个决定都是由权衡风险与利益的大人物做出的,他们的思想被权力、金钱和政治扭曲了,这是一个超越时间的普遍故事”。


《里根:他的人生与传奇》

作者:Max Boot

出版社:Liveright

已故人类学家詹姆斯·斯科特(James C. Scott)曾说,最优秀的演说家会根据听众的情绪发出“一种完美的音调”。他们会尝试一个主题,倾听、调整,然后再试一次。这便是罗纳德·里根的工作方式。当然,这也与他早年作为演员在好莱坞摸爬滚打多年,又成为通用电气剧院电视主持人的经历密不可分。竞选和担任美国第40任总统期间,里根的演讲方式不是通常意义上照着打印好的演讲稿念诵,而是根据索引卡片即兴创作,根据收到的材料对卡片进行编辑和重新整理——在社交媒体时代之前,似乎很少有政治人物能像里根一样与听众以如此方式交流。

为里根立传曾难倒不少传记作家,他的官方传记作者埃德蒙·莫斯利甚至因许多混乱的虚构故事而饱受诟病,然而,马克斯·布特,这个“从小就崇拜里根”的美国政治专栏作家却提供了“迄今为止最好的罗纳德·里根传记”,讲述了里根如何从一个好莱坞演员变成加州州长,再成为美国总统的历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他如何签署了支持堕胎和枪支管制的法案,与戈尔巴乔夫成为朋友并结束冷战,与此同时却又反对民权,反对医疗保险,并因忽视而助长了艾滋病的爆发。布特曾和许多人一样,认为里根是“最后一个好共和党人”,“难以置信有人会把里根与特朗普相提并论”。但如今,他看到了“惊人的相似之处”,看到了里根随和的性格下隐藏的难以接受的信念。“里根主义是否蕴含着特朗普主义的种子?”布特问道。


《焦虑的一代:童年大重置如何引发精神疾病的流行》

作者:Jonathan Haidt

出版社:Penguin Press

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曾有连续十年的稳定改善;然而,自2010年起,情况却急转直下,抑郁、焦虑、自残和自杀的比例急剧上升,许多指标都翻了一番以上。英国和许多其他西方国家也出现了类似的趋势。为什么?社会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认为,这场侵袭多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危机是由智能手机的大规模普及、社交媒体的问世和令人上瘾的网络游戏的出现所致,他称之为“童年大重置”。在《焦虑的一代》中,海特探讨了童年的本质,解释了为什么孩子需要玩耍和独立探索才能成长为有能力、茁壮的成年人,并展示了“以游戏为基础的童年”是如何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衰落,最终在2010年代初被“以手机为基础的童年”所消灭。海特认为,新一代父母在线下世界过度保护孩子,推迟了孩子可以独自玩耍或做事的年龄安全线,却在保护孩子免受网络危险方面做得太少。今天的年轻人在网络上无拘无束,暴露在被各种有害内容荼毒的风险中。海特指出,这一“童年大重置”已经显著干扰了青少年的社会和神经发育的方方面面,包括睡眠剥夺、注意力分散、成瘾、孤独、社会传染、社会比较和完美主义等。海特发出明确的行动呼吁,他描述了父母、老师、学校、科技公司和政府可以采取的措施,以结束这场青少年心理健康危机的流行,恢复一个更人性化的童年。


《食光者:看不见的植物智能世界如何为地球生命提供新的理解》

作者:Zoë Schlanger

出版社:Harper

植物有智慧吗?这是《大西洋月刊》记者佐伊·施兰格在开创性科普作品《食光者》中提出的核心问题,也是一个极具争议的问题。施兰格解释,这种争议主要源于1973年出版的畅销书《植物的秘密生活》中的“伪科学”——该书作者彼得·汤普金斯和克里斯托弗·伯德宣称,他们在实验中发现植物具有“个性”和“灵魂”。为了弄清真相,施兰格化身植物学界的福尔摩斯,通过对最新科学研究的解读来探问植物是否真的拥有意识。她穿越全球,与那些潜心研究植物的科学家一起,近距离观察那个令人意想不到的自然世界,看到植物如何形成一种不同于人类智能的运行系统:一株藤蔓长出的叶子能够融入它所攀附的灌木,一朵花能够根据它的传粉者的喙来塑造与之吻合的花朵形状,一株豌豆苗能够听到水流声并向着水流生长……

尽管这些发现似乎也在揭示植物的感知与反应能力,但施兰格注意到,有关植物智能、感知、意识和独立选择能力的概念在学界仍然备受争议。这是一个“真正充满动荡的领域”,施兰格写道。她最终得出结论:尽管植物的智能可能与人类不同,但它们无疑也是具有创造性和智慧的生物。正如《纽约客》评价,《食光者》“不仅颠覆了我们对世界上绿色事物的看法,还颠覆了我们在生物等级中的地位,甚至颠覆了这种等级概念本身”。


内容来自《周末画报》

撰文:之白

编辑:北北

iWeekly周末画报独家稿件,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iWeekly周末画报
遇见美好,洞见未来,我们的生活必须很风尚;星座不会差太多,福利必须送到位。iWeekly App官方号,世界公民的行动读本,时刻保持与世界连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