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科院物理所
假设蟑螂是活蟑螂而不是熟的蟑螂,虽然蟑螂常常生活在垃圾堆与下水道等不卫生的地区,可能携带细菌和病毒,但是在我们人体的消化系统和免疫系统的保护下,意外吃下一只蟑螂通常情况下并不会对健康产生较大的影响。蟑螂进入我们人体后,其完整运动可分为以下几个过程:
(1)口腔阶段:蟑螂首先会在口腔中被咀嚼(也可能未经过咀嚼),口腔中分泌的唾液含有多种消化酶,这些酶开始分解蟑螂的某些组成部分,尤其是碳水化合物,同时还可以减少蟑螂所携带的一些细菌的活性。
(2)食道与胃部阶段:蟑螂被吞咽下去后,通过食道的蠕动传输到胃,胃酸(主要成分是盐酸)开始发挥作用,其强酸性环境可以杀死大部分病原体,同时胃蛋白酶等消化酶开始分解蟑螂的蛋白质结构。胃部同时也在进行机械性挤压帮助进一步分解蟑螂残躯。可以说胃部是我们消灭蟑螂最主要的武器。
(3)小肠阶段:蟑螂经过胃部后,进一步被运输到小肠。在此处,蟑螂基本上已经变成一些营养物质了,残留的病原体非常少。胰和肠道分泌的酶可以彻底将蟑螂分解成氨基酸与单糖等小分子进而吸收。此时免疫系统也发挥作用,例如巨噬细胞在内的多种免疫细胞在这里监视并清除可能剩余的病原体。
(4)大肠阶段:未被小肠吸收的蟑螂残余物进入大肠,进行水分和盐分的回收,其余废物被整理成粪便等待人体的排出。
因此,只要不大量食用未经处理的蟑螂,基本上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较大影响。对多数人而言,意外吃下蟑螂最主要的影响是引起心理上的不适或恐慌,这些情绪可能会导致反胃或呕吐等症状。
以上所述对大部分健康的人是适用的,但是也不排除少数特例,如引发过敏反应或病原体感染。其中过敏反应大部分发生在对蟑螂所携带的某些蛋白质成分敏感的人中,可能会引起皮肤红疹、发烧或腹泻等症状,严重时可能会引发休克。
实际上,蟑螂也称蜚蠊,其中的某些品种如美洲大蠊,经过特定处理后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在《神农本草经》中便有了对先人们利用其药用价值的记载。目前,全国已形成人工养殖蜚蠊并用其制药的产业链,例如广为人知的康复新液,就是使用美洲大蠊提取物制成的。此外,像炸蟑螂等也是具有非常高营养价值的食物。
参考资料:
包文宝, & 诺民高娃. (2015). 浅谈人体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养生保健指南:医药研究(15), 1. 袁荣兰. (1989). 蜚蠊的习性与防治. 浙江林学院学报. 戴云, 曾茗,项朋志. (2005). 蜚蠊的药用价值. 中药材, 28(9),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