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贯彻新理念,结合新经济,拥抱新时代,融入新学科。学校网站和学校公众号现开辟“‘新财经’改革纪实”专栏,围绕我校“新财经”改革的经验做法,生动展现新财经人才培养的创新实践,进一步凝聚“新财经”改革的共识,推动“新财经”改革深入发展,为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财经大学注入乘势跃升之力。
“办好思政课,是我非常关心的一件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建设。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不断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当前,学校在“新财经”改革推动下,积极构建“大思政课”建设格局,以大协同、大融合理念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
融进去:
在深度融合中讲好中国故事
“同学们,你们能从这张图上看到哪些符号?你们觉得这些符号画的是什么?整张图想表达的意思是什么呢?”
10月10日晚,学校首届课程思政授课竞赛一等奖获得者、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杨帅博士来到第十七季《当代中国》课堂,开场即用一副简单抽象的符号图,抛出一串环环相扣的问题,吊足学生听课的胃口。
同学们齐刷刷低下头,拿起手机发弹幕。
“画的是恐龙?”“我看到了山、鱼的形状”“好像是几座山吧”“我觉得有石头和支流!”“画了一头熊?其他的就看不出来了~~~”“这可能是一条路的指示图!”“我觉得可能是讲了个故事吧”“山和鱼+1”……教室里的7块智慧屏瞬间被一百多条飘过的弹幕轰炸,同学们发表完自己的观点就抬头看屏幕上的其他评论,得到启发后又敲打起手机键盘,继续在网络平台“雨课堂”中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好,大家都说得很好!下面,我来揭晓答案。其实,这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一封情书!”在同学们瞠目结舌的感叹声和议论声中,杨帅由此引出语言、汉字、书法之间的紧密关系,围绕母语与文化、汉字的生成密码,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题的授课。
《当代中国》是我校于2016年9月开设的全省首门“新时代中国”系列思政选修课。课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讲好中国故事为主线,聚焦新时代的成就和变革,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当代中国。课程内容按照既有逻辑链又具有模块化的专题进行教学,坚持一课多师、多师同堂的教学模式,利用新时代的网络信息技术,推动教学“要素融合”诸多改革探索并行。
该课程负责人、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代保平介绍道:“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来理解我们的课程探索,是一个很好的视角,《当代中国》8年来就是聚焦教学改革最前沿,致力教学新技术赋能课堂、实现教学要素创新性配置、推动教学新生态转型升级,我们力图打造的就是一个新质课堂”。8年来,《当代中国》课程团队获国家社科基金1项,教育部项目3项,入选教育部思政课教师研究专项“教学方法择优资助计划”1项,4人入选湖北省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中青年理论家培育计划,主持省级教研项目10余项,发表教研论文20余篇。2022年,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23年5月,课程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课程组被评为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此外,该课程自开设以来,课程改革举措、建设经验、团队成员授课专题获得《光明日报》《新华每日电讯》《解放日报》《半月谈》《湖北日报》等媒体近百次报道,课程助力学校入选教育部“思政课一省一策”集体行动,具有广泛的社会关注和影响。
请进来:
在交流互动中传播中国声音
为充分挖掘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打造经院思想政治教育新品牌,今年,学校以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当代中国》课程建设为依托,重点推动5门“中国”系列示范课程建设,《传播中国》就是其中之一。
在当前全球化与信息化交织的时代背景下,《传播中国》紧密契合热点话题与时代需求,不仅为学生提供深入了解中国传播理论与实践的平台,也将致力于促进中华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与交流。该课程注重学界与业界的紧密结合,使得课程内容更具前瞻性和实用性,为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机会和职业发展指导。
《传播中国》也采用一课多师、多师同堂的教学模式,第一讲“传播中国 走向世界”邀请新华社高级记者方政军来校授课。本次课程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论述为指导,依据国内、国际传播体系框架,阐述《传播中国》的价值意蕴及其内涵。课程负责人、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曾晓说道:“方政军老师从业 30 余年,他以自身经历教导学生做好新闻工作、践行新闻求真使命、传播中国声音,获得了学生的一致好评。”
课程第二讲聚焦深入理解和分析中国传播格局的创新特点及其影响,《当代中国》课程组成员代保平和巨英也参与了本次教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学2341班学生许芳婷深有感慨,“《传播中国》是我最喜欢的课程之一。这门课程不仅让我掌握了传播学的基本知识,还让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中国国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课程的教学方式非常新颖,主持人与授课老师的配合对讲,以及‘雨课堂’平台的互动教学,让我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
走出去:
在实践对话中追寻信仰光芒
9月28日,一场别开生面的“红巷里的诗词党课”在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的大操场上开讲。课程分为“入红巷”“热血红”“红徽章”“中国红”四个篇章,用舞台剧、诗朗诵等形式,通过诗人的视角,带领思政选修课《青年中国》的学生穿越时空、感受革命先烈的豪情壮志和牺牲精神。
《青年中国》授课教师、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王海涛谈到专门增设实践教学环节的初衷和意义,“我们组织学生到红色场馆、企业车间、农村社区等地参观调研,让学生亲眼感受新时代的历史性成就,以此来提升当代中国青年矢志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增强课程教学的实践性和有效性。”
信息管理学院电商2342班学生李枝润说:“我们学的很多课程都是‘他者’期待,针对我们大学生量身发展的课程太少了,《青年中国》的授课内容和方式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特别是这次课外实践学习,不仅加深了我们对党的历史的认识,也进一步激发了我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针对当代青年关注的热点、痛点和难点问题,结合经典理论、典型案例、先进事迹等,《青年中国》课程按照“世界-国家-社会-个人”等维度开展专题教学。该课程在“一课多师”之外,采取“541”教学法,一次课90分钟,老师主讲时间不超过50%,40%的课堂时间用来师生对话,10%的时间开展课堂问答。一学期,50%的教学时间在课堂上进行理论授课,40%的时间在课堂外进行实践教学,10%的时间在网络中进行互动交流。
动起来:
在青春律动中积蓄奋进力量
近年来,“水上漂”的户外运动成为夏日新宠。桨板、皮划艇、龙舟……这些看似小众的户外水上运动“新晋网红”,在2024年巴黎奥运会热度的带动下逐步破圈,成为年轻人健身、游玩、团建的新选择。
体育与经济管理学院抓住热点、顺势而为,将体育思政元素与运动实践有机融为一体,开设体育思政课程《拼搏中国》,强调体育与健康、体育与文化、体育与社会的关联,注重引导学生将体育运动中的拼搏精神转化为学习和生活的动力。课堂上,学生们享受运动乐趣,通过讨论、分享和反思,深入了解体育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自觉将体育思政理论与个人成长紧密结合。
课程组作了一个包含9+2专题的课程设计,课程内容充实、形式多样,不仅涵盖了“中华体育精神解读”“奥林匹克全球视野”等基础理论知识,还精心安排了时下特别受年轻人欢迎的攀岩、皮划艇、桨板、龙舟等体育实践课程,并安排了一次集体户外拓展活动。“我们课程团队还将邀请国内知名学者和行业专家担任客座讲师,为学生们带来最前沿的知识和最独到的见解。”课程负责人、体育与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李燕燕补充道,“《拼搏中国》的教学目标就是要结合实际运动体验与实践活动,致力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拼搏观念,激发其内在动力。”
该门课程的开设,得到选课学生的热烈反响。工商管理学院工商2342班学生袁诗淇说:“几周课程下来,我探索到了很多体育运动的新大陆,让我体会到任何一项运动,都需要有拼搏的精神和不懈的努力。我很期待通过这门课程,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不断拼搏奋进,进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亮出来:
在美学浸润中激发文化自信
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在艺术与设计中传承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许多教育者和艺术工作者关注的重点。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包含着丰富的符号体系、色彩哲学、空间美学等内容,而这些元素对于当代设计的创新具有极大的启示作用。艺术与设计学院基于时代背景和人才培养新要求,开设《映像中国》课程,旨在通过系统学习使学生深入理解中国文化的核心元素,提高其美学素养,激发他们的文化自信和创新能力。
《映像中国》课程负责人、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顾琛详细讲解了该门课程的亮点所在,“一是课程内容具有系统性与创新性,二是思政教育的融入,三是互动与交流的多样性。”具体来说,课程将通过8+1的专题安排完成18个学时的教学。在八个专题中,通过多元化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认识当代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课程在设计教学中自觉融入思政内容,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怀。课程构建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新型教学形态,通过混合式、体验式、探究式学习,提升学生学习参与、学习体验与学习品质,达成深度的学习效果。
艺术设计学院视传2141班学生何露思在课后留言道:“老师上课富有活力,课程轻松有趣。老师对中国传统美学知识具有丰厚的积累,带领我们深入了解相关艺术和传统知识。中国传统美学富有意境之美,强调和谐、含蓄、简雅,体现在绘画、建筑、手工制品等方方面面,在几周的学习中我深刻体会到这种美学。”
“目前,5门‘中国’系列示范课程中的《传播中国》《青年中国》《拼搏中国》《映像中国》已正式开课,还有1门《创新中国》将在10月30日与同学们正式见面,”教务处处长戴化勇表示,学校将以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为基础,推动构建完善的课程思政体系。今年还将遴选15门课程作为培育课程,另外升级改造10门课程作为支撑课程,以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课程思政群。
交叉融合,协同创新,是学校守正创新推动“大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有力举措。学校将继续完善顶层设计,以示范引领、整体协同的方式系统推进课程思政群建设,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
近期推荐
湖北经济学院融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 / 张程敏
文字来源 / 教务处 马克思主义学院 新闻与传播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 体育经济与管理学院
图片来源 / 马克思主义学院 新闻与传播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 体育经济与管理学院
大学生记者团 杨丽莉
审稿 / 金苑
版权所有,若需转载或使用,敬请联系
征集【文字 / 摄影 / 视频作品】
欢迎投稿至:news@hbue.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