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山西大学CEJ:高功率快速焦耳加热法实现石墨烯的高效大规模生产

学术   2025-01-25 00:03   上海  

石墨烯作为一种具有蜂窝状晶格结构的二维材料,因其卓越的电学、光学和力学性能而备受科学界和工业界的关注。其独特的sp²杂化碳原子结构赋予了石墨烯在众多领域广泛的应用潜力。近年来,随着石墨烯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如何实现其低成本、大规模生产成为研究的重点。传统的石墨烯生产方法,如化学气相沉积、石墨烯氧化物还原和石墨剥离等,由于工艺复杂、耗时且成本高昂,限制了其在工业领域的广泛应用。近年来,闪蒸焦耳加热(Flash Joule Heating, FJH)方法因其高效性被认为是石墨烯生产的有力替代方案。然而,FJH方法的批量产量仍停留在克级水平,且其设备体积和安全性问题限制了进一步的规模化生产。因此,开发一种能够实现石墨烯大规模生产的高效、低成本技术,对于推动石墨烯的工业化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论文概要


2025年1月22日,北京大学的李彦教授,山西大学的李思殿教授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期刊发表题为“Mass production of graphene using high-power rapid joule heating method”的研究论文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直流电源放电的高功率快速焦耳加热(Rapid Joule Heating, RJH)方法,旨在实现石墨烯的高效大规模生产。该方法通过将100克碳黑在短时间内加热至3000°C,促使其石墨化转变,从而显著提高石墨烯的生产效率。实验结果表明,该高功率RJH系统能够成功合成高质量的涡旋石墨烯(Rapid Graphene, RG),生产能耗仅为约5千瓦时/千克(约合0.5美元/千克)。基于此,理论上可在实验室中每年生产5吨石墨烯,满足工业应用的需求。此外,通过添加硼氧化物和三聚氰胺作为添加剂,该方法还可直接生产硼、氮及氮硼共掺杂的石墨烯。掺杂不仅改变了石墨烯的局部结构,还增强了其疏水性和电导率。本研究有望为石墨烯的低成本大规模生产提供新的技术路径,进一步拓展其在工业领域的应用范围。





图文解读


1.1 RJH在石墨烯生产中的应用

图1展示了通过高功率RJH方法生产的石墨烯颗粒的照片(a)以及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图像(b-f)。图2a显示了石墨烯粉末呈现黑色和灰色,与闪焦耳加热法生产的石墨烯外观相似。SEM图像(b、c)显示,石墨烯颗粒均匀,尺寸约为100纳米,呈松散聚集态。TEM图像(d-f)进一步揭示了碳黑中原有的非晶态碳原子在RJH过程中重新排列,形成了褶皱的纱状结构,由几层石墨烯组成,尺寸在几十纳米范围内。这种微观结构的变化源于部分非sp²杂化碳原子向sp²杂化碳原子的转变,使得sp²杂化碳原子的比例从76.1%增加到84.9%。这种结构与低密度碳黑在3000K下的分子模拟结果一致,表明RJH方法能够高效地将碳黑转化为高质量的石墨烯。

图2展示了整个快速焦耳加热(RJH)过程的温度曲线(a)、石墨化过程的温度曲线(b)以及对应的功率曲线(c)。RJH过程分为预热阶段(<2300°C)和石墨化阶段(>2300°C)。在预热阶段,由于碳黑颗粒的高电阻,电流小于50安培,样品从室温加热到2300°C需要约243秒。随着气体释放,样品变得松散,电阻增加,而压缩弹簧则推动上电极下降,保持碳黑颗粒之间的紧密接触。在石墨化阶段,样品在1秒内迅速加热到3000°C,峰值放电电流达到320安培。PLC控制器的PID程序随后调整放电电流,使温度保持在3000°C达5秒,随后关闭电源,样品逐渐冷却至室温。整个加热和冷却过程的速率远高于传统马弗炉,体现了“快速”焦耳加热的特点。该过程的最大加热功率达到32千瓦,虽然低于闪焦耳加热法的400千瓦,但远高于普通RJH方法(<1千瓦),表明该设备能够高效地将碳黑转化为石墨烯。

1.2 温度对RG的影响

图4展示了通过高功率RJH方法生产的涡旋石墨烯(RG)的X射线衍射(XRD)图谱(a)、层间距(b)、拉曼光谱(c)以及ID/IG和I2D/IG比值(d)。XRD图谱显示,与碳黑的宽(002)峰相比,RG样品表现出尖锐的(002)峰和弱的(100)峰,并且向更高角度偏移,表明碳黑已经完全石墨化。计算得到的RG层间距分别为0.347纳米(RG-2600)、0.343纳米(RG-3000)和0.343纳米(RG-3200),均大于AB堆叠石墨的层间距(0.334纳米),且(002)峰呈现不对称形状,表明RG具有涡旋结构。拉曼光谱分析显示,RG-3000具有最低的ID/IG比值,表明其缺陷浓度最低,且I2D/IG比值的误差条最小,说明其石墨烯结构最为均匀。这些结果表明,3000°C是使用高功率RJH方法生产涡旋石墨烯的最佳温度。

1.3 大规模生产掺杂石墨烯

图5展示了硼掺杂石墨烯(B-RG)、氮掺杂石墨烯(N-RG)和硼氮共掺杂石墨烯(BN-RG)的拉曼光谱(a、c、e)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图像(b、d、f)。拉曼光谱分析表明,B-RG的D峰较高且2D峰较低,说明硼掺杂引入了更多缺陷。N-RG的ID/IG比值为0.37,低于未掺杂的RG(0.44),表明氮掺杂并未增加石墨烯的缺陷浓度;而其I2D/IG比值为0.76,高于RG(0.60),说明N-RG的层数更少,TEM图像也证实了N-RG中存在单层石墨烯。BN-RG的I2D/IG比值介于B-RG和N-RG之间,其TEM图像显示了类似B-RG的多层结构。这些结果表明,掺杂不仅改变了石墨烯的局部结构,还影响了其层数和缺陷密度,为石墨烯的性能调控提供了新的途径。

图6展示了涡旋石墨烯RG)、硼掺杂石墨烯(B-RG)、氮掺杂石墨烯(N-RG)和硼氮共掺杂石墨烯(BN-RG)的层数统计分布。结果显示,未掺杂的RG、N-RG和BN-RG的主要厚度分布在3~6层之间,而B-RG的厚度分布较宽,主要在4~8层之间。值得注意的是,N-RG中存在大量的单层和双层石墨烯,这可能是由于三聚氰胺在高温下分解和气化,部分阻碍了石墨烯层的堆叠。此外,B-RG和BN-RG中约30%的石墨烯层数超过10层。这表明,在高功率RJH过程中,添加三聚氰胺可以生产更薄的石墨烯片,而添加硼则倾向于形成更厚的石墨烯片。这种对石墨烯层数的调控能力为石墨烯在不同应用中的性能优化提供了重要参考。

1.4 涡旋石墨烯的某些物理性质

图7展示了涡旋石墨烯(RG)、硼掺杂石墨烯(B-RG)、氮掺杂石墨烯(N-RG)和硼氮共掺杂石墨烯(BN-RG)的接触角(a)和粉末电阻率(b)。接触角测量表明,未掺杂的RG表现出疏水性,接触角为74.7°,而掺杂后的石墨烯接触角降低,其中N-RG的接触角为68.5°,B-RG为40.5°,BN-RG为51.4°。这说明掺杂增加了石墨烯的极性,从而提高了其亲水性,使其更适合用作亲水性材料的增强添加剂。电阻率测量结果显示,RG的电阻率从碳黑的100毫欧·厘米降低到41毫欧·厘米,而B-RG的电阻率最低,为17毫欧·厘米。这可能是由于硼掺杂降低了石墨化温度并增强了石墨烯片的结构完整性。相比之下,氮掺杂由于导致石墨烯片尺寸变小,增加了接触电阻,从而降低了导电性。这些结果表明,通过掺杂可以有效调控石墨烯的表面性质和电学性能,进一步拓展其在复合材料和电子器件中的应用潜力。



总结展望


总之,本研究开发了一种高功率快速焦耳加热(RJH)方法,实现了石墨烯的高效大规模生产。通过将100克碳黑压缩在石英管中,并在几分钟内加热至3000°C,该方法成功地将碳黑转化为石墨烯,整个过程分为预热和石墨化两个阶段,能耗极低,仅为约5千瓦时/千克,对应成本为0.5美元/千克。理论上,单台设备每年可生产高达5吨石墨烯。此外,通过添加硼氧化物和三聚氰胺等添加剂,该方法还可直接生产掺杂石墨烯。实验结果表明,氮掺杂石墨烯(N-RG)的层数减少,而硼掺杂石墨烯(B-RG)和硼氮共掺杂石墨烯(BN-RG)的层数增加且电导率提高。这些添加剂在调控石墨烯的局部结构和质量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综合考虑其卓越的能耗效率、时间效率、产品均匀性以及结构可调控性,该高功率RJH方法有望在石墨烯的工业化大规模生产中发挥巨大潜力。











文献信息:Dan-Na Wu, Jian Sheng, Hai-Gang Lu, Si-Dian Li, Yan Li. Mass production of graphene using high-power rapid joule heating method,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25, 159725.

ISSN 1385-8947. https://doi.org/10.1016/j.cej.2025.159725.





超快高温焦耳热冲击技术推广



01


超快高温焦耳热冲击技术介绍
      焦耳高温加热技术,特别是闪蒸焦耳热快速焦耳热技术,是材料科学领域的一项重大革新。凭借其无与伦比的加热速度精确的温度控制,这项技术为材料制备和性能研究带来了全新的视角
该技术基于焦耳定律,通过大电流产生的电阻热,在极短时间内实现材料的快速升温,甚至能在1秒内将材料加热至3000-4000℃的高温。这种极速的温度变化为材料制备和处理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焦耳高温加热技术显著超越了传统加热方法,如马弗炉和管式炉,其加热速度之快,远非传统加热设备所能比拟。

马弗炉、管式炉升温装置VS焦耳热升温装置

02


焦耳高温热冲击装置
     焦耳高温热冲击材料制备装置可实现毫秒级别升温和降温,能达到1秒内升温至3000K的效果,试验样品可以是薄膜、块体、粉末等。对比现在常用的马弗炉、管式炉升温慢、加热时间长等缺点,极大地节约了科研人员宝贵的科研时间,并且会有与马弗炉和管式炉不同的冲击效果。该装置可抽真空或者是通氛围气体使用,还可以根据要求进行定制。公司致力于实验室(超)高温解决方案。目前我公司设备已广泛应用于能源催化材料、石墨烯等二维材料、高熵化合物、陶瓷材料等材料的超快速高质量制备。


1)焦耳加热装置标准版



2)焦耳加热装置通量定制版


03


应用成果

向上滑动阅览

  • Ultrarapid Nanomanufacturing of High‐Quality Bimetallic Anode Library toward Stable Potassium‐Ion Storage. Angewandte Chemie., 2023. DOI: 10.1002/anie.202303600

  • Ultrafast Non-Equilibrium Phase Transition Induced Twin Boundaries of Spinel Lithium Manganate,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2023.  DOI: 10.1002/aenm.202302484

  • High-temperature shock synthesis of high-entropy-alloy nanoparticles for catalysis.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2023. DIO: https://doi.org/10.1016/S1872-2067(23)64428-6.

  • Rapid High-Temperature Liquid Shock Synthesis of High-Entropy Alloys for Hydrogen Evolution Reaction. ACS nano., 2024. DOI: 10.1021/acsnano.3c07703

  • Rapid, in Situ Synthesis of High Capacity Battery Anodes through High Temperature Radiation-Based Thermal Shock. Nano Letter 2016, 16 (9), 5553-5558. DOI:10. 1021/acs.nanolett.6b02096.

  • High-Temperature Shock Enabled Nanomanufacturing for Energy-Related Applications.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2020, 10 (33), DOI: 10. 1002/aenm.202001331.

04


仪器信息可参阅

公司官网:

https://www.zhongkejingyan.com.cn/

仪器信息网:

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SH118239/


扫码联系客服
联系人:刘经理
联系电话:17362009197

科研云
学术分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