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作者:邓恒
通讯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DOI:https://doi.org/10.1016/j.cej.2025.159723(点击文末「阅读原文」,直达链接)
2025年1月18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邓恒教授团队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期刊发表题为“3D-Printed porous MnO2/Carbon composites synthesized via fast joule heating for energy storage electrodes”的研究论文。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快速焦耳加热(FJH)技术合成多孔MnO₂/碳复合材料的新方法,并将其应用于3D打印能量存储电极。通过在极端条件下(约1800°C,1秒内完成加热)将天然菱锰矿和聚酰亚胺前驱体转化为MnO₂纳米颗粒与碳纤维的复合结构,该方法成功实现了MnO₂与高孔隙率碳之间的强界面结合。这种复合材料进一步被加工成导电油墨,用于直接墨水写入(DIW)技术,打印出具有定制结构的3D电极。实验结果表明,3D打印电极在超级电容器中展现出高达411.3 mF cm⁻²的比电容(1.0 A g⁻¹),在锂离子电池中则表现出400次循环后570.9 mAh g⁻¹的稳定容量和97.8%的库仑效率。这些优异的电化学性能不仅证明了FJH方法在纳米复合材料合成中的高效性,也展示了3D打印技术在高性能能量存储应用中的巨大潜力,为下一代能量存储设备的开发提供了新的方向。
图1展示了快速焦耳加热(FJH)方法制备MnO₂/碳复合材料的示意图(a)以及3D打印电极的直接墨水写入(DIW)过程和应用(b)。FJH技术通过在约1秒内将温度升高至1800°C,将天然菱锰矿和聚酰亚胺前驱体转化为多孔MnO₂/碳复合材料。这种极端条件不仅实现了MnO₂纳米颗粒与碳纤维的紧密锚定,还为后续的3D打印提供了理想的材料基础。3D打印技术则利用这种复合材料制成的导电油墨,精确构建出用于超级电容器和锂离子电池的电极结构,为高性能能量存储设备的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
图2呈现了MnO₂/碳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表征。其中,(a)为负载菱锰矿的聚酰亚胺纸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图像,展示了前驱体材料的初始状态;(b)和(c)为FJH处理后复合材料的低倍和高倍SEM图像,清晰显示了MnO₂纳米颗粒均匀分布在多孔碳纤维上,形成了8-10微米的纤维结构。这种多孔结构显著增加了电极的比表面积,有利于离子扩散和电解液渗透,从而提升电化学性能。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图像(d)和高分辨TEM图像(e-f)进一步揭示了MnO₂纳米颗粒与碳纤维之间的强界面结合,这种结合在后续的机械加工中表现出优异的稳定性,为高性能电极的制备提供了重要保障。
图3通过X射线衍射(XRD)、拉曼光谱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FJH-Mn-C-1800复合材料的组成和结构进行了详细分析。XRD图谱(a)显示了石墨化碳和MnO₂的特征衍射峰,表明复合材料中碳和MnO₂的成功共存。拉曼光谱(b)中的D峰和G峰对应于碳的缺陷和sp²杂化碳振动,而650 cm⁻¹处的峰则归属于Mn-O键,进一步证实了MnO₂的均匀分布。XPS分析(c-f)揭示了复合材料中碳、氧和锰的存在,并通过高分辨谱图确认了Mn⁴⁺的氧化态。这些结果表明,FJH方法成功合成了具有优异界面结合的MnO₂/碳复合材料,为高性能能量存储应用奠定了材料基础。
图4展示了FJH-Mn-C复合材料在不同温度下制备的样品的电化学性能。循环伏安(CV)曲线(a)和恒流充放电(GCD)曲线(b)表明,FJH-Mn-C-1800样品在超级电容器中展现出最大的CV面积和最长的放电时间,反映了其显著的赝电容特性。计算得到的比电容(c)进一步证实了FJH-Mn-C-1800的优越性,其在1 A/g下达到692.3 F/g,远高于其他温度处理的样品。这种优异性能归因于1800°C下形成的多孔碳基质和较小的MnO₂纳米颗粒,它们提高了比表面积和孔隙体积,从而促进了质量、离子和电荷交换。此外,高温处理还增强了碳基质的结晶度,降低了串联电阻,提升了电子传输效率。
图5展示了利用FJH-Mn-C-1800复合材料制备的3D打印油墨的流变行为和打印性能。流变学测试(a)表明,不同溶剂含量的油墨均表现出剪切变稀行为,其中油墨2的黏度(0.6-0.9 MPa·s)最适合打印,具有良好的自支撑性和流动性(b)。油墨2成功在玻璃、PET、镍泡沫和纸等多种基底上打印出复杂的微晶格和六边形网格结构(c-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e-f)揭示了3D打印微晶格的有序多孔结构,其截面厚度约为170微米(g)。能量色散光谱(EDS)元素分布图(h)显示C、O、Mn元素均匀分布,证实了MnO₂纳米颗粒的成功整合。这些结果表明,3D打印技术能够精确构建高性能电极结构。
图6对比了3D打印超级电容器(SC)和传统块状电极的电化学性能。循环伏安(CV)曲线(a)和恒流充放电(GCD)曲线(b)显示,3D打印SC具有更大的CV面积和更长的放电时间,表明其比电容显著高于块状电极。在10 A/g下,3D打印SC的比电容达到309.6 F/g,是块状电极的5.8倍(c)。此外,3D打印SC的能量密度为72.5 Wh/kg,是块状电极的3.1倍(d)。电化学阻抗谱(EIS)分析(e)表明,3D打印SC具有更低的串联电阻和更优的离子传输效率,归因于其多孔结构。进一步分析(f)表明,3D打印SC在70 mV/s扫描速率下,电容控制过程占比高达90%,远高于块状电极的62%,表明其更快的电荷传输动力学。这些结果证实了3D打印技术在提升超级电容器性能方面的显著优势。
图7研究了3D打印微电容器(MSC)的层数对电化学性能的影响。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a-b)显示,电极厚度随打印层数增加而线性增长,分别为184微米、362微米和556微米。循环伏安(CV)曲线和恒流充放电(GCD)曲线(c)表明,三层MSC具有最高的比电容(d),在1.0 A/g下达到411.3 mF/cm²,是单层MSC的三倍。即使在10.0 A/g的高电流密度下,三层MSC仍保持279 mF/cm²的比电容,优于大多数同类MSC(表S2)。电化学阻抗谱(EIS)分析(e)表明,不同层数的MSC具有相似的电荷传输动力学。三层MSC在1000次循环后保持90%的电容(S19),展现出优异的循环稳定性。此外,三层MSC在不同弯曲角度下保持稳定的CV曲线,仅在180°弯曲时电容下降3%(f-g),显示出良好的机械柔性。能量存储机制分析(h)表明,电容控制过程在所有MSC中占主导地位,表明离子和电子传输在电极厚度增加时仍保持高效。这些结果表明,3D打印技术能够有效提升MSC的性能和可扩展性。
图8展示了3D打印锂离子电池(LIB)与传统块状电极的电化学性能对比。3D打印LIB的初始放电容量在0.2 A/g下达到1082 mAh/g,显著高于块状LIB的709.9 mAh/g(b)。经过400次循环后,3D打印LIB保持570.9 mAh/g的容量,而块状LIB仅为325.8 mAh/g(c)。3D打印LIB在循环过程中表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归因于固体电解质界面(SEI)层的形成和MnO₂纳米颗粒的激活。此外,3D打印LIB在1 A/g下仍能实现610.7 mAh/g的高容量(S23),并在800次循环后保持485.7 mAh/g,远优于块状LIB的112.3 mAh/g。倍率性能测试(d-e)表明,3D打印LIB在不同电流密度下均展现出更高的容量,且在电流密度恢复至0.1 A/g时,容量可逆性良好。电化学阻抗谱(EIS)分析(f)显示,3D打印LIB具有更低的串联电阻和更强的反应动力学,归因于其微晶格结构对离子和电子传输效率的提升。总结而言,3D打印LIB的优异性能归因于其三维多孔结构,该结构促进了电解液渗透,加速了离子/电子传输,并改善了反应动力学。
文献信息:Jun Cao, Chunjie Yan, Qi Sun, Xiaoyan Zhu, Sen Zhou, Ziming Song, Zhigang Wang, Heng Deng. 3D-Printed porous MnO2/Carbon composites synthesized via fast joule heating for energy storage electrodes.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25, 159723, ISSN 1385-8947. https://doi.org/10.1016/j.cej.2025.159723.
超快高温焦耳热冲击技术推广
马弗炉、管式炉升温装置VS焦耳热升温装置
向上滑动阅览
Ultrarapid Nanomanufacturing of High‐Quality Bimetallic Anode Library toward Stable Potassium‐Ion Storage. Angewandte Chemie., 2023. DOI: 10.1002/anie.202303600
Ultrafast Non-Equilibrium Phase Transition Induced Twin Boundaries of Spinel Lithium Manganate,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2023. DOI: 10.1002/aenm.202302484
High-temperature shock synthesis of high-entropy-alloy nanoparticles for catalysis.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2023. DIO: https://doi.org/10.1016/S1872-2067(23)64428-6.
Rapid High-Temperature Liquid Shock Synthesis of High-Entropy Alloys for Hydrogen Evolution Reaction. ACS nano., 2024. DOI: 10.1021/acsnano.3c07703
Rapid, in Situ Synthesis of High Capacity Battery Anodes through High Temperature Radiation-Based Thermal Shock. Nano Letter 2016, 16 (9), 5553-5558. DOI:10. 1021/acs.nanolett.6b02096.
High-Temperature Shock Enabled Nanomanufacturing for Energy-Related Applications.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2020, 10 (33), DOI: 10. 1002/aenm.202001331.
公司官网:
https://www.zhongkejingyan.com.cn/
仪器信息网:
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SH118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