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与东亚未来——第二十届东亚合作论坛”成功举办

教育   2024-12-15 21:37   北京  




“中国式现代化与东亚未来——

第二十届东亚合作论坛”成功举办




2024年12月7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共同主办的“中国式现代化与东亚未来——第二十届东亚合作论坛”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世纪馆北大厅召开。今年恰逢东亚合作论坛创办二十周年,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来自中国、日本、韩国、俄罗斯的近40位专家学者出席论坛,并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与东亚地区秩序”、“中国式现代化与东亚发展新机遇”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郑水泉为论坛致开幕词。他回顾了论坛的发展历程,结合本次论坛主题,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念同东亚地区合作的实践关联起来,提出需要聚焦东亚现代化的经验以及中国式现代化给东亚未来带来的新机遇,回溯历史演进,洞察时代之变,并对与会学者的到来表示欢迎与感谢。



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原副部长于洪君与韩国外交部原第一副部长林圣男分别作为参会中外嘉宾代表致辞,并围绕东亚地区特别是东北亚地区的整体形势与地区合作状况与前景、中国同东亚国家关系,以及在东亚合作机制中中国应当发挥的作用等问题进行了简要阐释。



于洪君指出,研究东亚形势与探讨东亚地区合作,首先需要有宏观战略思维,需要密切关注东亚地区尤其是东北亚地区国际关系的总体走向,从而研究双多边关系和未来合作。要特别加强地区国家间的人文交流,引领民意朝着健康、理性的方向发展。在此意义上,连续举办二十年的东亚合作论坛意义显著。



林圣男首先祝贺了论坛召开,强调东亚合作的未来需要有大局观,需要中国在东亚未来的合作机制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进一步激活共同合作,向东亚地区以至于全世界展现中国未来发展的全球愿景。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杨光斌教授主持开幕式,并对本次论坛的召开背景作了简要介绍。


开幕式后举行了主旨发言,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章百家,韩国前驻美国大使、延世大学教授崔英镇,中国前驻韩国大使、外交部前朝鲜半岛事务大使宁赋魁,日本前驻华公使、日本前驻斯里兰卡大使、日本综合研究所国际战略研究所副理事长高桥邦夫,国际关系学院院长胡继平,俄中友协原副主席、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副所长安德烈·奥斯特洛夫斯基,中国人民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主任、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黄大慧先后发言。中国人民大学东亚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星宇主持主旨演讲。




章百家首先以历史的视角回顾了中国、东亚与世界的现代化历程,强调现代化是一种大趋势,能够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发展和进步。从全球角度来看,现代化发展是不平衡的,在一些情况下会加大世界各地的发展差距,这一过程充满竞争和冲突,甚至有可能带来惨烈的战争。东亚地区的现代化有各国的独特性和不同模式,东亚现代化合作也展现了互利共赢的良好开端。回顾东亚地区的现代化经验、特别是中国的现代化经验,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式现代化可以通过创造一个为多数人享受的现代化模式为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崔英镇从文明的视角审视了东亚地区现代化合作,认为如果要想实现东亚地区的紧密合作,需要拥有更长远的眼光。在当前全球性问题已然超出我们所熟知的国与国之间的传统互动模式下,需要关注东亚经济发展的文化底蕴,即所谓儒家传统伦理为整个东亚国家现代化创造的条件。他主张要关注文化的作用,进一步深刻认识东方文明,并推动东亚国家间的对话与合作。



宁赋魁以中国式现代化与中日韩合作为主题,在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基本特征的基础上,从政治、经济、文化、区域合作等多个维度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对以中日韩合作为代表的东亚地区合作的重要意义。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成果和实践经验对未来东亚地区合作的走向也有重要影响,也会助力东亚地区各国的共同繁荣发展。他认为,各国可以从加强高层政治对话、深化经济合作与共同发展、大力推动“中日韩+X”合作、促进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等方面共同努力,以更加乐观、自信和务实的精神,开展三国合作的新局面。



高桥邦夫就推动日中韩三国合作发表了他的观点。他认为,相较于二十年前论坛初创之时,三国之间经济合作更为密切,但地区安全形势渐趋复杂。三国需要共同坚持自由贸易,同时在应对气候变化、环境保护、人口老龄化等社会问题,以及包括人工智能在内的先进技术方面开展广泛合作。他特别强调,三国开展合作的重要前提是拥有相互信赖的基础。



胡继平重点关注中国式现代化对地区发展的带动作用。他指出,从经济增长和投资角度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有利于地区稳定和增长,同时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加大对东南亚基础设施投资,有力推动了地区经济和贸易的发展,需要将这一实践经验扩展到东亚更多地区。而中日韩三国合作不仅会有利于自身发展,也会对东亚地区的繁荣稳定带来十分重要的正面意义。



安德列·奥斯特洛夫斯基围绕“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国式现代化作了简要报告。他认为,中国在2013年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能够将中国与世界经济更紧密地连接起来,谋求世界的共赢发展。在该倡议实施过程中,可以通过加强政策沟通和实践创新促进城市群的发展,促进国际贸易和人文交流,助力中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发展。



黄大慧首先对与会嘉宾的到来表示欢迎,并就东亚地区现代化经验做了整体阐述。他提出,作为现代化的后来者,东亚国家的现代化具有非西方化的普遍特点,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点的现代化之路。以中日韩三国为代表的东亚地区群体性崛起不仅是本国的现代化过程,同时也带动了整个地区的现代化。作为论坛发起人,他回顾了论坛创办的初衷,指出在当前东亚地区合作面临泛安全化、民间负面情绪上升等不利因素的情况下,地区合作尤其是中日韩合作仍有进一步深化的潜能。中国式现代化带来的发展为地区发展提供了新动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具有东亚地区现代化道路的普遍特点,又有其自身独特性,为探索新的现代化模式提供了新思路,也为东亚地区合作提供了新机遇。



论坛还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与东亚地区秩序”、“中国式现代化与东亚发展新机遇”两个分议题展开充分讨论。

就中国式现代化与东亚地区秩序,与会学者指出,在世界局势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东亚地区尽管存在着一些不确定甚至紧张因素,但是总体和平的框架没有被打破,这和地区国家共同努力是分不开的,各国共识大于分歧,共性高于个性。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始终坚持和平稳定发展,切实为地区乃至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贡献。东亚地区国家需要继续秉持对历史、对世界、对人民负责的态度,直面地区发展中存在的结构性矛盾,求同存异,加强合作,通过制定长期性大战略确保地区共同的和平稳定发展。

就中国式现代化与东亚发展新机遇,与会学者认为,东亚地区合作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外部环境与地缘政治因素影响。在全球化遭遇逆流的情况下,地区国家更需要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谋求合作共赢,中国式现代化则契合了这一进程。中国式现代化对于高质量发展的本质要求,有助于深化东亚区域合作,促进区域内形成统一大市场,同时也能通过聚焦数字经济、人工智能治理、大数据云计算技术,推动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等,为东亚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新机遇。


中国人民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主任、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黄大慧致闭幕词。他综合回顾了论坛的情况,指出各国学者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讨论颇有意义,彰显了在东亚地区合作面临诸多挑战的当下强化相互认识的重要性。需要各国坚持合作方向,不断朝着地区合作的光明前景努力。



中国人民大学“东亚合作论坛”自2005年至今已连续举办20届。经过二十年发展,东亚合作论坛已经日益成为国内外学者就东亚发展与合作的相关议题进行思想与观点碰撞的重要多边平台,不仅为前沿研究成果提供了高水平的讨论平台,引领东亚研究的潮流,也为增进东亚国家间的理解与合作提供了诸多真知灼见,在推动东亚民间交流方面发挥了重要影响。


文字 | 林宇轩

图片 | 林宇轩 张锦昱

编辑 | 研究生会 赵骏逸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