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 | “从外交史到国际史:以中越关系史研究为例”讲座成功举办

教育   2024-11-18 20:07   北京  



   2024年11月7日,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国际历史系助理教授殷晴飞博士访问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并作“从外交史到国际史:以中越关系史研究为例”讲座。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历史与政治实验班项目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南亚东南亚研究所协办。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王召东老师主持会议,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李晨老师、成晓河老师、张杨老师、李夏菲老师和连晨超老师和来自院内外、校内外多个专业的学生参加讲座。


王召东老师首先对殷老师的到来表示欢迎,对历史与政治实验班项目和区域国别研究院下面新成立的南亚和东南亚研究所做出介绍,并欢迎校内外同学的本硕博同学参与讲座。



殷晴飞老师对国际关系的历史研究方法做出梳理,以时间顺序展现国际关系的历史视角的发展历程。她提出,随着19世纪历史学科的专业化和制度化,外交史曾经成为历史学研究的核心,其关注重点是国家政治与外交的传统政治史研究,以国家条约制定、决策者和外交官为核心的研究视角。而国际关系史诞生于历史学科自身的转变过程中对传统外交史研究对象和叙事结构的批判,开始研究双边和多边关系的演进,并关注结构性问题。随着国际关系研究的演进,国际关系史也开始向国际史转变。其核心关注点是战争的缘起与和平的条件,既受到政治史影响对传统议题保持关注,如国家与社会的互动、运用武力的原因和性质、如何避免战争和如何进行战争,也吸收了很多文化史和社会史的视角,开始关注非国家行为体的影响,对研究中国外交史也产生影响。



随后,殷晴飞老师结合自身的研究进展,探讨从国际史的视角而非传统外交史的视角应该如何研究中越关系。她对中越关系史研究的传统线索做出梳理,并结合双方边疆地方史料,提出新的观察视角与分析层次。殷老师结合生动的历史案例,对1954年至1964年期间中越关系的众多话题加以探讨,分享了中越双方如何从传统纽带向现当代国家间关系转变、双方各层政府如何处理边境地区多样化的交流、国家权力与边疆社会之间的关系等众多议题。


     殷晴飞老师分享了自身近期研究的三个发现,探讨了国家权力如何在边缘地带运行又如何受到影响、中越关系中的新与旧,以及非国家行为体作为国际关系“平庸”但重要的日常对国家政治和外交议题产生重要的塑造作用。她提出自身研究得到的两个重要启示,第一是中国对外关系史中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重要性,由于中美不同的地缘政治环境决定了不能以研究美国对外关系史的视角研究中国,作为陆地邻国众多且交往历史悠久的国家,中国与周边关系是研究中国对外关系史的天然起点。此外,应该逐渐突破外交史视角,更多采取国际史视角,用更多时间精力来研究中国和外界的众多社会联系,积极推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研究路径的结合,丰富国际关系历史研究的内容与范式。


     讲座后,与会师生与殷晴飞老师就相关问题开展了热烈讨论,对历史研究的档案使用方法、越南研究的档案资料来源、这一时期的中越关系特征等问题做出了深入探讨。此外,参与讲座的越南留学生同学也就自身的研究问题和生活体验做出分析,与在场师生就边境地区的社会和经济联系等问题深入讨论。





编辑 | 国关研会 赵骏逸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