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心尹,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2021级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本科生。学分绩点排名专业第一,曾为国际关系学院党建促进会会长团成员,现担任2024级历史政治学实验班辅导员,曾获得中国人民大学学习优秀一等奖学金、“三好学生”及优秀学生干部荣誉称号、校级优秀共青团员荣誉称号,获得2024年本科生国家奖学金,现已获得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理论专业研究生录取资格。
我是谁?一场素履以往的探寻
和社会科学结缘,是麻心尹自高中以来的一次“双向奔赴”。热爱文学与历史的她在高中分科时,就坚定选择了文科方向,更在高考填报志愿时,放弃了金融、经济等热门选项,来到国际关系学院开启政治学学科的学习。在大学第一学期《中国政治传统与文明》课上,“周邦虽旧,其命维新”的文明精神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是从此开始,她开始接触到立足文明与传统、找寻中国之治自主性的观念,并萌生了进入政治学专业学习的想法。
收到人大录取通知书时
然而,大学前两年的经历并不像她想象中那样顺利。一方面,是大学忙碌的课业、全新的学习模式和从未接触的专业领域,另一方面,是纷繁复杂的学生工作、社团活动、科研与社交;在很长一段时间,她都处于“被任务推着走”的状态,忙碌地卷绩点、刷科研,让生活被一项项“线性事项”填满,却很难找到真正值得追求的长足目标,陷于“我是谁”的追问。
面对常有的困惑,自上而下的视角尤为重要。为此,她曾多次向其敬仰的专业课老师寻求建议,并幸运地获得了启示她大学生活的座右铭:大学阶段的成长是一个不断“社会化”的过程,要找到自己真正匹配的方向,不断拓宽眼界、充实自己,从而完成从“学生”向“成人”的蜕变。
我将成为谁?从边界到拓展边界
“社会化”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命题,需要在一次次拓宽人生边界的尝试中,保持对“我是谁”的探寻,完成向外和向内的成长。麻心尹在大三如愿进入到政治学专业深耕学习,并试着从任务导向式的学习状态中抽离出来,去探索大学生活的多种色彩,并在学术与科研、学生工作和课外活动中,找到合适的节奏。在学习方面,她在尝试了实证研究、公共政策分析等方向之后,明确了自身在政治思想史方面的兴趣,并将目光聚集于先秦两汉的中国政治思想,开启历史这面镜鉴,尝试从古籍中梳理中国之治的历史脉络。
书架一角
在实践与科研方面,她在不同方向都迈出了探索的脚步,如赴厦门调查“积分入学”政策的实施成效,和研究小组一同撰写的调查报告获得了人大“小创”项目的特等奖;将中国传统戏曲剧本的研究同数字人文研究视角相结合,探索民国时期京剧的叙事策略、主题表达与社会关注度之间的关联,作品获得同期小创的二等奖。她还参加了第三轮“中国人民大学-耶鲁大学人工智能、新兴科技和中美关系学生对话”活动,同耶鲁大学学生就人工智能与中美关系问题展开对话,并加入学院“家国行天下-苏州实践团”,前往苏州进行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主题的调研。校院两级形式多样的活动、丰富的学术资源让她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也让她充分感受到“成人”的不同面向。
心何以知?虚壹而静
今年9月,在完成2025届硕士研究生的推免后,麻心尹顺利交上了升学的答卷。面对和三年前高考结束后相似的空窗期,她认为最重要的是在相对自如的节奏中,找到成为一名“专才”的真正路径,将“我是谁、我将成为谁”的问题持续贯穿。如何在政治学理论的学术领域沉淀和扎根,找寻从中华文明中滋养生长起来的思想智慧?麻心尹时刻牢记着导师对她的指引:在个人成长的过程中,兴趣广泛、多面发展是好事,但从做政治学理论,尤其是思想史研究的角度讲,需要更加重视一步一个脚印的基础之功,去和历史对话、和最顶级的思想家对话,从而构建起自己的知识脉络和思维体系。在新的阶段,她重新将自己的生活纳入宽阔的思想海洋中,让自己的脚步慢下来,从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开始,从西方轴心时代的哲学智慧开始,在读万卷书的道路上重新出发。
“心何以知?曰:虚壹而静。”《荀子》中的这句话指引着人们探求真理,也启发着她对未来学习生活的认知:认识世界、认识真理的前提一定是“认识你自己”,在以虚静之心解答“我是谁”的问题之后,要守好初心、寻问统绪,坐得“冷板凳”,过好独木桥,在真切的现实中,向理想忠诚地行走。
图片 | 麻心尹
策划 | 团委
编辑 | 融媒体中心编辑部 张歆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