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提纲:
一、守正创新的必要性
1. 应对发展变化
- 发展道路与模式无固定不变,新情况问题随事业发展增多,需增强忧患意识。
- 以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为思想武器,适应新形势、认识新事物、完成新任务。
2. 解决现实问题
- 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需结合自身摸索创新,西方经验不能全盘接受。
- 事业无前例,需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不断探索突破。
3. 避免错误态度
- 反对教条主义与实用主义对待马克思主义,应结合实际运用原理等。
二、守正创新与中国特色
1. 保持特色活力
- 坚定“四个自信”同时不断创新,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活力。
- 完善改进在既定方向前行,不改变根本。
2. 推进理论实践创新
- 实践与理论创新无止境,需跟上时代,多方面创新。
- 守正不偏离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且与时俱进。
三、守正创新的多方面体现
1. 文化层面
- 中华民族守正创新,文明包容融合。
- 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等。
2. 治国理政层面
- 守正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把握引领时代。
- 中国式现代化继承发展、守正创新,坚持根本同时推进多方面创新。
3. 改革层面
- 改革中坚持根本不动摇,敢于创新改到位。
- 遵循全面深化改革“六个坚持”原则中的守正创新原则,为现代化提供动力保障。
党课讲稿:
在时代的浪潮汹涌澎湃、不断前行的征程中,守正创新宛如明亮的灯塔,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成为我们应对复杂多变局势、实现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它不仅是一种智慧的抉择,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各个层面与维度。
一、守正创新的必要性
(一)应对发展变化
当今世界,正处于瞬息万变的状态,发展的道路与模式从来都不是固定不变的僵化框架。随着各项事业的蓬勃推进,新的情况与问题如同繁星般不断涌现,这无疑对我们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时刻提醒着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以敏锐的洞察力和前瞻性的思维应对未知。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我们能够灵活地适应新形势的风云变幻,以开放的心态去认识层出不穷的新事物,凭借坚定的信念和智慧去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新任务。例如,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正深刻地改变着社会的生产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模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制造业、农业、服务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我们既要遵循科技发展的一般规律,又要结合我国的国情和文化特色,探索出适合我国发展的科技战略与路径,使这些新技术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进步的有力引擎,而非被其冲击得不知所措。
(二)解决现实问题
回顾历史,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虽然为我们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石,但各国的国情千差万别,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不能机械地生搬硬套,而必须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摸索与创新。同样,西方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但由于社会制度、文化背景和价值体系的差异,我们绝不能不加甄别地全盘接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让理论与实践相互滋养、相互促进。通过不断地尝试与探索,突破重重困境与局限。比如,在经济体制改革中,我们逐步探索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发挥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地发挥了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这一创新实践成功地解决了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诸多难题,实现了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和社会的稳定和谐。习近平总书记提到:“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举。我国经济发展获得巨大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我们既发挥了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三)避免错误态度
在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体系时,我们必须坚决反对两种错误的态度:教条主义和实用主义。教条主义者将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论述奉为不可逾越的金科玉律,不顾实际情况的变化,僵化地套用理论,这种做法无异于刻舟求剑,最终只会导致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而实用主义者则是断章取义地摘取马克思主义的只言片语,为自己的私利或短期行为寻找借口,这种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和滥用严重损害了其科学性和权威性。正确的做法是,我们要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立场、观点和方法,并紧密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灵活地运用这些理论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使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待马克思主义,不能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也不能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我们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甚至发生失误。”
二、守正创新与中国特色
(一)保持特色活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必须坚守的伟大事业,在坚定“四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基础上,我们还必须持续不断地进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充满蓬勃的活力,在时代的舞台上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和强大的竞争力。这种创新并非是对原有特色的否定或抛弃,而是在既定的正确方向上进行的完善与改进。例如,我国的政治制度在坚持人民当家作主这一根本原则的前提下,不断地进行着民主形式和治理机制的创新,从基层民主选举到协商民主的广泛发展,让人民群众能够更加充分地参与到国家事务和社会治理中来,使我国的政治制度更加贴近人民需求,更能体现人民意志,从而不断巩固和发展我国的政治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推进理论实践创新
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如同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且都具有永无止境的特性。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勇于在各个领域进行创新探索。在理论创新方面,我们要深入研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例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在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应运而生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它系统地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行动指南。在实践创新方面,我们要勇于在经济、科技、文化、社会治理等各个领域大胆尝试新的模式、方法和手段。比如,我国在脱贫攻坚实践中,创造性地提出了精准扶贫战略,通过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施策,成功地解决了数亿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这一实践创新不仅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也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在这一过程中,守正意味着我们始终不能偏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并且要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和生命力,确保我们的创新始终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行。习近平总书记说:“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中国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不断认识规律,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
三、守正创新的多方面体现
(一)文化层面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善于守正创新的伟大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以其强大的包容性和融合性,不断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精华,从而实现了自身的持续发展与繁荣。从古老的丝绸之路文化交流到近代以来西方文化的传入,中华文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和文化根基,如儒家的“仁爱”思想、道家的“自然”观念等,同时又积极地接纳和融合外来文化的有益成分,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文化景观。在当代,我们积极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是守正创新在文化领域的重要体现。一方面,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和整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另一方面,我们结合现代社会的需求和人们的审美趣味,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式的表达和传播。例如,故宫文创产品的火爆就是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的成功案例,通过将故宫的文物元素与现代的设计理念和产品形式相结合,让古老的故宫文化走进了寻常百姓家,既传承了传统文化,又创造了新的经济价值和文化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二)治国理政层面
在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中,守正创新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守正,就是要坚守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确保我们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中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这意味着我们始终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创新,则要求我们具备敏锐的时代洞察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善于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积极引领时代潮流。中国式现代化就是守正创新在治国理政层面的生动实践。它既继承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对现代化追求的历史传统,又充分结合了当代中国的实际情况和时代特征,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发展。在现代化的目标设定上,我们不仅追求经济的繁荣发展,还注重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的全面协调发展;在现代化的道路选择上,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不是照搬西方的现代化模式;在现代化的推进方式上,我们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而不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通过守正创新,中国式现代化正稳步向前推进,为世界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全新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
(三)改革层面
改革是推动中国发展的强大动力,在改革的进程中,守正创新的理念贯穿始终。一方面,我们必须坚守改革的根本原则和底线,如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等基本经济制度不动摇。这些根本原则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石,是我们在改革过程中不可逾越的红线。另一方面,我们要敢于突破传统观念和体制机制的束缚,勇于创新,将改革进行到底。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我们遵循“六个坚持”原则,其中守正创新原则尤为关键。它要求我们在改革中既要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又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和完善改革措施。例如,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我们在坚持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这一根本方向的同时,不断创新审批方式和监管模式,推行“互联网 + 政务服务”,实现了政务服务的便捷化、高效化,极大地激发了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为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动力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既要往有利于增添发展新动力方向前进,也要往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方向前进,注重从体制机制创新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
守正创新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与担当,它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方方面面,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到治国理政的战略布局,再到改革的深入推进,无不彰显着其重要性和深远意义。在未来的发展征程中,我们唯有坚定不移地秉持守正创新的理念,才能在风云变幻的世界舞台上乘风破浪,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让我们在守正创新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书写新时代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