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之路,迢迢且漫漫。“行在路上,不问东西,自成芳华”,这不仅是一种姿态,更是一种深邃的人生哲理。
行在路上,是一场无畏的启程,是对未知世界的毅然叩问。徐霞客一生志在四方,“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未知”,他从 22 岁开始,直至生命终结,三十余载风雨兼程,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在那个交通不便、社会环境复杂的时代,他没有被高山大河阻挡,也未曾因盗匪横行、饥饿困苦而退缩。他攀援陡峭山峰,穿越茂密丛林,涉过湍急河流,每一步都踏在未曾有人涉足的土地上。他探寻各地的山川地貌、风土人情,详细记录所见所闻,最终著成了 60 万字的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他的行走,不是漫无目的的流浪,而是对自然科学的执着追求,是对自我梦想的坚定践行。在他行走的路上,问的不是东西南北的捷径,而是自然奥秘的深邃,于是他成就了自己在地理探索领域独一无二的芳华,成为中国古代地理学史上的一座巍峨丰碑。
行在路上,意味着心向远方,不被眼前的困境所羁绊,始终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与信念。苏轼一生宦海浮沉,多次被贬谪到偏远之地。从黄州的“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到岭南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再到儋州的“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他在仕途的坎坷道路上,没有因一次次的贬谪而沉沦绝望,没有问命运的不公与人生的坎坷为何物,而是将目光投向远方,投向生活中的美好。在黄州,他亲自耕种,体验田园生活的质朴,写下了众多流传千古的佳作,文学才华在困境中愈发璀璨;在岭南,他品尝当地美食,感受独特的地域文化,以豁达乐观的心境融入当地生活;在儋州,他兴办学堂,传播文化知识,为当地的教育事业奠定了基础。他一路行走,一路播撒希望与豁达的种子,在文学、思想、教育等多方面都绽放出绚丽的芳华,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熠熠生辉的巨星,其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后人,让人们懂得在人生的旅途中,无论遭遇何种困境,只要心怀远方,坚定前行,便能自成芳华。
行在路上,更是一种自我超越与灵魂升华的坚守。玄奘法师,心怀对佛法真谛的无上追求,毅然决然踏上西行取经之路。彼时,前路漫漫,充满未知与危险,大漠的风沙足以吞噬一切,崇山峻岭间的险阻仿若天堑,还有沿途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语言障碍以及随时可能遭遇的盗匪劫掠。然而,玄奘法师未曾有丝毫退缩,他的心中只有那遥远天竺的佛教智慧之光。他一路风餐露宿,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对信仰的笃定,穿越了玉门关外的茫茫戈壁,翻过了白雪皑皑的葱岭,历经无数艰难困苦,终于抵达天竺。在那烂陀寺,他潜心研习佛法,与高僧大德们交流切磋,汲取了丰富的佛学知识。之后,他又携带大量经卷,踏上东归之路,将佛法的智慧带回大唐,翻译众多佛经,为佛教文化在中原的传播与发展立下了不朽功勋。在这漫长的西行之路上,他不问艰难几何,不惧险阻重重,只是专注于内心的信仰与对佛法的探索,在自我超越的征途中,他的灵魂得到了升华,成为了佛教文化交流史上的一座灯塔,其光芒照亮了无数人在精神追求道路上前行的方向,他的名字也永远镌刻在历史的长河中,散发着永恒的芳华。
在追求艺术至境的道路上,梵高亦是如此。他生前贫困潦倒,不被当时的主流艺术界所理解,画作无人问津。但他对绘画艺术有着炽热的爱与独特的感知,他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用心灵去感受万物的生命力。他笔下的向日葵,那鲜艳浓烈的色彩与独特的笔触,仿佛是他对生命热情的呐喊;他所描绘的星空,那旋转扭曲的星云与璀璨神秘的星辰,是他对宇宙和灵魂深邃思考的呈现。他沉浸在自己的绘画世界里,不顾生活的困苦与外界的质疑,在艺术的道路上孤独地前行。他没有去追问艺术成功的捷径在哪里,也没有因暂时的挫折而放弃,只是不断地将自己的情感、思想与对世界的认知倾注于画布之上。最终,他的画作在后世大放异彩,成为了世界艺术宝库中最璀璨的明珠之一,他本人也成为了表现主义绘画的先驱,其艺术魅力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热爱艺术的人们,在艺术的历史长河中自成芳华,让人们领略到了坚持自我、执着追求艺术梦想所绽放出的绚烂光辉。
行在路上,不问东西,自成芳华。这是一种对人生积极探索、对困境坦然面对、对自我不懈成长的态度。无论身处何种时代,无论踏上何种道路,只要我们坚定地前行,心怀信念与希望,专注于自身的成长与追求,就一定能在人生的旅途中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绚烂芳华,留下一串串坚实而深刻的脚印,书写出一段段精彩而难忘的人生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