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俄乌冲突开始,网上一直有人在探讨俄罗斯是否为中国的朋友。对于这个问题,我们需以客观、全面且深入的视角进行剖析,抛却简单片面的认知模式,从历史经纬、地缘政治、现实利益等多维度进行梳理。
曾经,中苏关系堪称“同志加兄弟”,苏联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给予了大力援助,尤其中国在抗美援朝的表现出来的民族精神和意志,苏联也急需社会主义阵营里有一个象新中国这样有力的盟友。苏联援助中国建设 156 项重点工业项目,涵盖了钢铁、电力、机械制造等众多关键领域,大量苏联专家来华指导,为新中国奠定了初步的工业基础,中国在社会主义阵营中也处于重要协作地位,国际影响力逐步上升。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双方矛盾逐渐显现。苏联试图干涉中国内政,要求在中国建立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这严重侵犯了中国主权。
此后,中苏分歧不断扩大,在意识形态领域也展开了激烈争论。到了 20 世纪 60 年代,中苏边境局势日益紧张。珍宝岛事件爆发,中苏边防部队在珍宝岛发生多次武装冲突,双方关系急剧恶化,苏联在中国北部边境陈兵百万,甚至妄图对中国实施所谓“外科手术式”核打击。
这一转变,让曾经亲如兄弟的两国走向对立边缘,给中国的国家安全与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国际上,中国面临着巨大压力,外交空间被压缩,在美苏冷战对峙格局下一度处境艰难。但也正是这一危机促使中国独立自主地探索发展道路,积极发展“两弹一星”等国防力量,在艰难中提升自身实力与国际话语权,逐渐以坚韧不拔的姿态屹立于世界舞台,成为不依附于超级大国的重要政治力量,为后续逐步拓展多元外交关系、成为世界多极化格局中的关键一极奠定了基础。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这一苏联的主要继承国踏上了独立发展之路。其初期,秉持着向西方靠拢、融入欧洲的战略构想,试图在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框架内寻得自身定位与发展契机。俄罗斯积极与欧美示好,期望能借此获取经济援助、技术支持以及国际政治地位的认可。然而,事与愿违,欧美对俄罗斯的态度从最初的表面欢迎逐渐转为实质性的遏制与打压。北约持续东扩,不断侵蚀俄罗斯传统的地缘政治空间;经济制裁手段频出,严重冲击俄罗斯的经济体系;在国际舆论场上,俄罗斯也常被西方媒体抹黑与歪曲。普京曾感慨被美西方欺骗,这一表述深刻反映出俄罗斯在与西方互动过程中的失落与觉醒。欧洲部分政治家秉持着一种看似天真的政治理念,认为广交朋友、减少敌人便能在国际舞台上顺遂前行。但现实却并非如此,当一个国家或地区力量强大到一定程度,如欧盟内部的德国与法国,它们在经济、政治一体化进程取得显著成果后,开始谋求更多自主性,试图摆脱美国的过度控制。美国为维护其全球霸权地位,自然不会坐视欧洲盟友的离心倾向。于是,美国巧妙利用地缘政治矛盾,通过鼓励北约东扩,挑唆乌克兰与俄罗斯的紧张关系,成功破坏了俄罗斯与欧洲之间日益紧密的能源合作与政治互信,导致欧洲地区局势持续动荡不安,俄乌冲突便是这一地缘政治博弈的集中爆发点。
回顾历史,诸多国际事件皆彰显出大国在国际关系处理中的战略考量与利益权衡。二战后,德国被美苏分治为东西德,朝鲜半岛被划分为南北朝鲜,越南亦被分割为南北越,这些划分背后均有着大国战略制衡的深层意图。而中国在历史进程中也曾面临被分裂的严峻考验,如曾有以长江为界划分南北中国的危险图谋。美国在处理欧洲与俄罗斯关系时,拒绝接纳俄罗斯,其目的便是在欧洲保留一个强大的对手,以此制衡欧洲盟友,避免欧洲因内部团结且无外部压力而与美国分庭抗礼。美国通过制造俄乌冲突,成功地在欧洲引发了一场地缘政治危机,这一危机不仅使欧洲对美国的军事依赖加深,能源格局被重塑,还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欧元的国际地位,延缓了欧洲一体化进程,从而确保美国在欧洲乃至全球的战略利益得以维护。相比之下,中国在历史上曾全力支持越南统一,然而统一后的越南却野心膨胀,入侵柬埔寨,并对中国边境安全构成威胁,还采取了一系列损害中国利益的行为。这一经历使中国深刻认识到国际关系中力量平衡与战略考量的重要性。在后续处理与周边国家关系时,中国开始更加注重战略布局与利益平衡。如在东南亚地区,中国积极支持柬埔寨摆脱对越南的过度依赖,增强柬埔寨的自主发展能力,以此在地区内形成一种相互制约又相互合作的稳定关系。在南亚,中国与巴基斯坦建立了紧密的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这一关系的构建在一定程度上与印度在该地区的影响力有关。通过支持巴基斯坦,中国在南亚地区维持了一种力量平衡,促进了地区和平稳定与自身战略利益的保障。同样,在东北亚地区,朝鲜作为中国的重要邻国,中朝友好关系的稳定对于维护地区和平、应对外部地缘政治压力具有不可忽视的战略意义。
在能源合作领域,中国与俄罗斯之间的互动深刻反映出两国基于现实利益的考量与权衡。中国出于能源安全战略需求,一直致力于摆脱对海上运输的过度依赖,将俄罗斯丰富的能源资源视为重要的战略补充。然而,俄罗斯在能源合作管道建设方面却曾表现出犹豫不决的态度。例如,俄罗斯通往日本的天然气和石油管道在规模上曾远超通往中国的管道。这一现象背后的根源在于俄罗斯的地缘政治担忧,其担心过度依赖中国市场以及中国因能源合作而获得更强大的发展动力,会打破地区力量平衡,对自身地缘政治地位构成挑战。但随着国际形势的演变,尤其是俄乌冲突的爆发,俄罗斯面临外部制裁压力加剧、经济发展受阻等困境,其在能源合作上开始加大与中国的合作力度,重新修建大型天然气运输管道。这一转变并非基于纯粹的友谊或意识形态考量,而是俄罗斯在现实困境下为保障自身经济利益、维护国家稳定发展而做出的战略选择。
从俄罗斯的角度来看,其在国际事务中的种种决策与行动均是基于本国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无论是早期向西方靠拢的尝试,还是后来在面对西方打压时的战略调整,以及在与周边国家包括中国的关系处理上,俄罗斯都是在权衡利弊,力求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维护自身的主权、安全与发展利益。这一点无可厚非,因为任何国家在制定外交政策与国际战略时,本国利益都是首要考量因素。同样,中国作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大国,在国际关系中也始终坚定地站在维护自身国家利益的立场上。中国的外交决策与行动基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旨在构建平等、互利、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但这并不意味着忽视国际关系中的现实利益博弈与地缘政治挑战。在俄乌冲突问题上,中国秉持客观公正立场,主张尊重各国主权、呼吁停火止战、推动和平谈判。中国不希望俄罗斯战败,因为这可能导致地区力量失衡加剧,引发更多不稳定因素;同时,中国也不主张俄罗斯占领其他国家,这是基于对国际法与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的尊重,以及对和平稳定国际秩序的维护。
综上所述,俄罗斯与中国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基于现实利益考量与地缘政治博弈的国际关系。在当前国际格局下,两国在诸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合作空间与共同利益,如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推动多边贸易体系改革、维护地区和平稳定等方面。但同时,双方也存在着一定的利益分歧与地缘政治敏感点,如在能源合作中的利益分配、地缘政治影响力的平衡等。将俄罗斯简单定义为中国的朋友或敌人都是片面且不准确的。两国关系是动态发展的,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各自国家利益的调整而不断演变。中国在处理与俄罗斯关系时,在尊重双方核心利益的基础上,加强战略沟通与协调,扩大合作领域,妥善处理分歧,以构建一种更加稳定、可持续且互利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在国际事务中,中国始终保持战略定力,依据本国国家利益与国际正义原则,灵活且智慧地应对各种复杂的国际关系挑战,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