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夏大地的腹心之处,河南,这片被岁月深深眷顾的土地,静静诉说着千年的历史长卷。“伸手即触春秋韵,举步皆踏秦汉风。” 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与深邃的历史沉淀,使其成为中华民族文明演进的核心舞台,八大古都其四坐落于此,二十余朝更迭,三百多位帝王在此留下他们的荣耀与梦想,它是历史的亲历者,也是文明的孕育者,见证了华夏文明的起承转合,承载着炎黄子孙的根脉记忆。
从文明破晓的伏羲氏在周口以龙名族,到黄帝在新郑为华夏铸魂,“炎黄子孙”“龙的传人” 的身份认同自河南起始,如同一束神圣的曙光,点亮了华夏血脉的金色荣光,贯穿了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成为永不熄灭的精神灯塔。
中原文化于河南大地上蓬勃生长,如星汉灿烂。商丘仓颉造字,开启了文明传承的新纪元;先秦百家争鸣,思想激荡,奏响了智慧的华章。老子于鹿邑著《道德经》,阐释天地至理;庄子在商丘悟逍遥,追求心灵的自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如文化的基石,奠定汉字研究的根基;南阳张仲景、张衡,一医一技,福泽后世、震惊四方。佛教入华于洛阳白马寺,玄奘西行亦自此启程,文化的交融与传播,见证了河南在中外交流中的独特地位。唐宋时期,韩愈、李商隐、杜甫等文坛巨擘,以生花妙笔写尽世间百态;程颢、程颐兄弟创理学先声,岳飞以精忠报国之志,传颂千古英名。文化的脉络在河南从未间断,传承有序,如黄河之水,奔腾不息,润泽华夏。
黄河奔涌,赋予河南肥沃的土地,农耕文明在此生根发芽。河南人依土而生,以农为业,守望着这片土地的丰收与希望。“中原丰,天下足”,那麦浪翻金的田野,是河南人辛勤劳作的成果,也是他们对国家粮食安全的担当。仅占全国十六分之一的耕地,却产出近十分之一的粮食,玉米、薯类、水稻等作物在这片土地上茁壮成长,果蔬、肉蛋奶、豆类、油料、辣椒等农产品琳琅满目,从田间到餐桌,从原粮到加工品,河南的农产品丰富着国人的饮食,成为无数人心中的味觉原乡。
木,是河南人的坚韧象征。生于斯,长于斯的河南人,如同这片土地上的树木,无论风雨如何侵袭,始终坚守。他们在历史的风雨中砥砺前行,扛过天灾,熬过荒年,在悬崖峭壁、深谷幽壑间顽强生长。河南学子,在升学的艰难道路上,以坚韧不拔之志,破茧成蝶,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如今河南才俊遍布四海,在各个领域发光发热。外界的偏见如霜雪,却无法压垮河南人。他们以自身的努力与成就,如破土而出的春笋,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从河南卫视的文化节目创新,到河南人在科技、艺术等领域的崭露头角,都彰显出河南人不向命运低头,奋勇向前的精神风貌。
水,流淌在河南的每一寸土地,孕育出独特的风情与智慧。黄河既为母亲河,亦带来水患挑战,河南人在与水共生的过程中,领悟了上善若水的真谛,学会了包容与顺应。洛阳的汤文化,如同一首温暖的歌谣,羊肉汤、不翻汤、豆腐汤、驴肉汤等,每一碗都是生活的滋味,蕴含着古都的韵味与热情;郑州的美食,蔡记蒸饺、葛记焖饼、胡辣汤等,在水汽蒸腾中,诉说着城市的烟火与温情;开封的灌汤包,汤汁鲜美,如同一汪清泉,滋润着味蕾,唤起对北宋繁华的遐想。河南的水席、蒸菜等美食,将水与食材巧妙融合,看似无形,却在舌尖上留下深刻的印记,那是河南人对生活细腻的感悟与对美食独特的理解。
火,是河南人的热情洋溢。近年来河南在文化、旅游等领域的火爆,并非偶然,而是河南人内心深处热情的自然迸发。河南烩面,犹如河南人的热情名片,浓郁的汤汁、劲道的面条,每一口都饱含着河南人的豪爽与好客。搭配着凉菜、蹄骨与荆芥凉拌黄瓜,在热烈的氛围中,感受河南人的真诚与洒脱。河南的肉类美食,壮馍、四味菜、桶子鸡、道口烧鸡、汴京烤鸭等,以丰富多样的烹饪方式,展现出河南人对美食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激情。这种热情,不仅体现在美食上,更体现在河南人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与对他人的友善相待中。
土,是河南人的质朴本真。外界曾以 “土” 视之,然此 “土” 实乃大地般的厚重与踏实。河南话虽质朴无华,却声声含情;河南小吃虽不事雕琢,却味美入心;河南人虽直爽率真,却真诚可靠。“老师儿” 的亲切称呼,“恁”“中” 的简单交流,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传递出河南人特有的淳朴与热情。信阳的饮食文化,在河南的整体风貌中独树一帜,米饭、热干面与信阳毛尖的搭配,展现出河南地域文化的多元性与包容性。
安阳殷墟的甲骨文,如历史的神秘密码,默默诉说着河南古老的往昔岁月,“豫” 字所蕴含的 “人牵象之地” 的独特意象,仿佛是对河南这片土地的美好期许与祥瑞预兆。愿河南这片有着金色荣光、木之坚韧、水之灵动、火之热情、土之质朴的神奇土地,在新时代的澎湃浪潮中,如稳健的大象阔步前行,气势雄浑而步伐坚定,“豫” 来 “豫” 好,续写更加辉煌灿烂、动人心弦的华丽篇章,让华夏文明的悠扬长歌在这片厚土上永不停歇,传唱千古,响彻云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