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与生物多样性:城市如何造福人类和自然?

乐活   2024-09-09 18:09   北京  


2024年9月6日,“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研讨会:城市助力昆蒙框架目标实现”在深圳举行,会议旨在探讨如何推动城市规划和管理与新的“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Kunming-Montreal Global biodiversity framework),即GBF。中国作为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的主席国,推动190多个国家于2022年12月达成了该框架)目标实现协同,参会人员包括相关部门政府官员、国内外知名学者、非营利机构和工商企业代表。


▲ 大会合影


城市是44亿人(占全球总人口的56%)的家园,预计到2050年,这一比例将上升到70%左右。因此,城市在提升公众对自然的重要性的认识、突显人类与自然不可分割的依存关系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同时,城市也是野生动物的重要栖息地;除了支持本地物种在此定居外,许多城市还位于主要的鸟类迁徙路线上,候鸟是其迁徙通道上所有国家和大陆共有的自然瑰宝,而保护候鸟及其栖息地也是这些城市义不容辞的共同责任。


▲ 研讨会主办机构共同签署生物多样性(鸟类)友好城市建设和推广合作备忘录





本次研讨会主题包括:

NO.1

确定城市生物多样性基线和开展定期监测的重要性

NO.2

改善城市绿地的规划和管理,兼顾民众和野生动物的需求

NO.3

探索城市在加强候鸟保护方面的角色,推动解决鸟类撞击城市建筑物的严峻问题。

研究表明,仅在北美洲,每年因光污染、透明玻璃及玻璃反光等因素导致鸟类误撞建筑物而殒命的候鸟多达 10 亿只。


Wendy Paulson

保尔森基金会副主席温迪·保尔森(Wendy Paulson)表示,城市在推动实现“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目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许多城市不仅是本地野生动物的栖息地,每年春秋季节还迎来送往数以百万计的迁徙候鸟。通过改进城市规划和管理的细节,如减少光污染、要求建筑物都符合“鸟类安全” 的设计,城市不仅可以成为人类的美好居所,也可以让自然焕发勃勃生机。


孙莉莉

红树林基金会(MCF)联合创始人、副理事长孙莉莉表示,城市是人类活动最为密集的地区,也是生物多样性丧失压力最大的地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更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协同。MCF一直致力于推广社会化参与的自然保护模式,期待为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EAAF)迁飞候鸟提供更好的栖息地。


Scott Loss

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自然资源生态与管理学院教授斯科特·洛斯(Scott Loss)表示,据估计,北美每年有约10亿只候鸟因光污染和撞击建筑物玻璃立面而丧生。相较于其他类型的生物多样性丧失难题,鸟撞问题最容易避免。好消息是,解决鸟撞的方案近在咫尺,只要在城市规划和管理方面稍加改进,就能为候鸟的安全迁徙提供保障。


李彬彬

昆山杜克大学教授、全国防鸟撞行动网络发起人李彬彬表示,通过全国防鸟撞行动网络并发挥公民科学的潜力,我们对国内鸟撞问题的严峻性有了新的认识。这些数据对科学制定相关政策(如管控光污染和改进建筑标准)至关重要,也有助于推动中国的城市为保护全球的候鸟作出应有的贡献,为“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的实施提供助力。


王石

万科公益基金会理事长、深圳市国际交流合作基金会主席、红树林基金会(MCF)创始会长 / 理事长王石在致辞中表示:“期待通过这次研讨能够形成具体的建议和行动计划,为城市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有益的参考。让我们携手合作共同为保护地球生物多样性建设美好家园而努力。”





上午的主题演讲中,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企业及公益组织代表围绕两个主题展开了分享与交流。


▲(由左至右)宜可城-地方可持续发展协会ICLEI的高级项目官员马育辰,康奈尔大学鸟类实验室高级专家安德鲁·法恩斯沃思(Andrew Farnsworth),中山大学刘阳团队白皓天博士


在“生物多样性基线和定期监测评估的重要性”主题演讲中,宜可城-地方可持续发展协会ICLEI的高级项目官员马育辰、康奈尔大学鸟类实验室高级专家安德鲁·法恩斯沃思Andrew Farnsworth,中山大学刘阳团队白皓天博士,通过分享新加坡、北美地区和国内生物多样性监测与评估实践案例,强调了建立生物多样性基线对于衡量城市生态健康和制定保护策略的重要性。


▲(由左至右)深圳市生态环境局自然生态和海洋生态环境处二级调研员林振团,上海市长宁区生态环境局局党组书记、局长马骥,北京市海淀区湿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中心主任夏舫


随后,会议转向了“为自然设计和管理城市绿地”的主题,深圳市生态环境局自然生态和海洋生态环境处二级调研员林振团、上海市长宁区生态环境局局党组书记、局长马骥、北京市海淀区湿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中心主任夏舫,上海市城市荒野工作室创始人郭陶然,探讨了基于生态修复的城市绿地管理方式。


▲(由左至右)上海市城市荒野工作室创始人郭陶然,红树林基金会(MCF)保育高级经理谢恺琪,斯洛文尼亚驻华大使Alenka Suhadolnik


红树林基金会(MCF)保育高级经理谢恺琪分别就政府和社会组织开展城市绿色空间建设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经验案例进行了分享;斯洛文尼亚驻华大使Alenka Suhadolnik还介绍了自然大使倡议。内容涵盖了如何将生态原则纳入城市设计,创建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城市空间,以及如何通过有效的绿地管理,提升城市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


▲(由左至右)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教授斯科特·洛斯(Scott Loss),昆山杜克大学教授李彬彬


下午的主题演讲中,来自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的斯科特·洛斯教授,以及昆山杜克大学李彬彬教授,分别分享了北美地区和中国城市的防鸟撞研究成果和经验,并深入探讨了城市在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通道中扮演的关键角色及其承担的责任。


▼ 向下滑动查看圆桌论坛现场


随后,会议进入了圆桌论坛环节,分为两个论坛进行深入讨论。论坛一聚焦于民间组织参与防鸟撞行动的案例和经验分享,论坛二则探讨了政府部门与企业如何发挥主导和示范作用。在这一环节,各企业、公益机构、学术界及公益组织代表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案例和策略建议。



研讨会落幕之际,联合主办方发布了《城市生物多样性启示》,提出了一系列旨在引导城市实现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协同的、实用性强的建议:



向上滑动阅览

《城市生物多样性启示》关键信息


城市在实现联合国气候变化《巴黎协定》和“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的目标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从而更好地保障民众的福祉和安全。

⭐ 于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丧失之间的紧密关联,应该统筹协调应对上述双重危机的各项措施,力求实现协同效应的最大化,避免顾此失彼。(比如清洁能源设施选址需考量其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 城市应根据国家的《生物多样性战略与行动计划》(NBSAP)制定专门的生物多样性战略,包括相关的融资机制,将生物多样性目标纳入城市规划和管理的各个环节。该战略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 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确定科学的基线,为成效评估奠定基础。

  • 对关键物种种群(如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昆虫和植物)进行定期监测,对种群的变动趋势提出预警,评估干预措施的效果,并善于发挥公益机构和公民科学在此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 探索新兴技术和分析手段在生物多样性监测中的应用前景,如生物声学、天气雷达数据和人工智能。

  • 将保护野生动物的需求纳入城市绿地的规划和管理实践,如为候鸟穿越城市提供天然森林、草地/灌木丛和湿地等栖息地或 “落脚点”。

  • 支持正在开展的各项研究,更好地了解本地物种和候鸟的需求,并有针对性地调整管理策略。

  • 推广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如划定再野化区域,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同时减缓气候变化。

  • 深入了解候鸟对城市空域的使用情况,摸清光污染和撞击建筑物玻璃及基础设施对候鸟的影响。

  • 基于以上知识制定战略,为候鸟安全飞越城市提供便利和保障。具体措施包括:

(1)对所有公共建筑和基础设施进行审查,评估鸟撞风险,为私营部门树立榜样。

(2)在候鸟迁徙季节,关闭夜间非必要的灯光。条件允许的话,通过天气雷达数据对鸟群的飞行轨迹进行分析和预测,并据此实施灯光管理。此举所节约的能源也有助于推动实现净零目标和改善人类福祉。

(3)将候鸟迁徙的需求纳入建筑标准和城市生物多样性战略与行动计划,鼓励采取缓解措施对现有高风险建筑进行改造。

(4)开展公众宣传,利用媒体平台、公共活动和学校课程等多个渠道,提升人们对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丧失风险、城市的角色及个人参与方式的认知与理解。鼓励市民积极利用城市绿地作为窗口,深入探索和了解城市生物多样性,并积极投身于各类保护活动中。

通过汇聚监管机构、学术界、企业、社区及公众之力,我们能携手将城市打造为人类与野生动物共荣的美好家园。





万科公益基金会是由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发起,经国家民政部、国务院审核批准,于2008年成立的全国性非公募基金会。2017年被认定为慈善组织。在新的五年战略规划(2023-2027年)框架下,万科公益基金会以“美美与共的未来家园”为愿景,实践和传播可持续社区理念。基金会当前聚焦碳中和社区先行探索与推广、社区废弃物管理瓶颈突破、中国气候故事讲述三大重点战略模块开展工作。


万科公益基金会
万科公益基金会是由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发起,经国家民政部、国务院审核批准,于2008年成立,由国家民政部主管的全国性非公募基金会。以“面向未来,敢为人先”的理念,关注对未来影响深远的议题,以“可持续社区”为目标,推动环境保护和社区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