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恩施学院堆肥日常操作管理流程视频(请点击观看)
伙伴介绍
吴菡,硕士研究生,湖北恩施学院讲师,注册城乡规划师,全国自然教育网络注册自然引导员、Leave No Trace初阶讲师。高校从教12年,研究方向为社区废弃物管理、校园营造、劳动教育等;有多年环保公益项目管理和劳动实践课程授课经验。2019年开始发起湖北恩施学院“吾耕园”堆肥项目,发起至今,吾耕园堆肥实现有机垃圾减量超30吨。2021年该项目入选南京大学(溧水)生态环境研究院与万科公益基金会共同发起的“社区厨余堆肥试点项目(二期)”。2024年,吴菡老师个人入选社区厨余堆肥平台堆肥培训师计划。
吾耕园堆肥案例分享:是时候开始行动啦,别人家的大学生都快成为“堆肥大师”了!!!
吴菡老师堆肥故事分享系列之一:伙伴分享|吴菡:与自然、与人联结,寻觅“人生归属”—我的堆肥缘起
写在前面的话
从2019年5月11日第一次堆肥到今天,我在湖北恩施学院实践堆肥已经超过五年,在这五年里,为了推动堆肥,我几乎和学校所有部门都打过交道。为了建设吾耕园、定制堆肥箱、解决干物质问题、构建垃圾管理体系等等,对外还与各类工种的师傅、园林绿化和再生资源公司、本地的中小学、在地环保公益组织等保持着长期的联系。恩施学院的堆肥是和劳动教育紧密结合的,这也是我们学校堆肥的独特魅力。接下来,本文将介绍我们学校堆肥体系建设的一些思路、过程和经验,这是自我探索过程中的一次整体回顾,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这个探索建设过程分成四个阶段。其中,第一阶段以尝试摸索为主,第二阶段以建立硬件设施,摸索合适的堆肥操作管理方法为主,第三阶段和第四阶段则探索如何联结堆肥和劳动教育。
第一阶段:
校园堆肥前期探索
结合前期探索经验,在2019年重回校园正式开启校园堆肥之前,尽管我们已经做了长时间的探索和充分的准备,起初的堆肥设施和堆肥场地其实还是非常简陋,但至少可以“堆起来了”,这就很重要。(具体内容戳链接:我们来了!)
堆肥箱
板材是恩施州图书馆提供的有几十年历史的废旧木板,用五金件连接。
堆肥地点
吾耕园
干物质和厨余
干物质,主要来源于临近高校,由家人在平时帮忙收集;厨余,来自于学校食堂。
参与学生
疫情期间学生参加三创赛获得省二等奖,热情高涨,返校后还发动了许多同学来参加。
防雨设施
较为简陋的蓝色施工板材。
第二阶段:
依托二期项目
完善堆肥条件和方法
2020年9月18日,我们正式开启校园堆肥,当时同时堆了三箱,做了一个对比实验。(具体内容戳链接:16天堆肥—“选手们”的成长日记)
2020年年底,社区厨余堆肥项目组发出二期试点招募推文。我当时看到就很激动,立即召集了几名学生核心成员开始按照招募要求进行堆肥摸索,主要摸索能否达到100kg/天的厨余处理量。每天100kg厨余处理,这对我们来说完全是第一次尝试,在摸索过程中,各种问题也确实开始出现了。但借助二期项目,吾耕园的堆肥硬件设施基本完善,也摸索出相对合适的堆肥操作管理方法。
祁雅玉(18级环境设计专业)根据“翻堆恶臭”事件创作的漫画
经过分析,出现各类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厌氧,导致厌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场地硬件条件简陋。由于当时吾耕园地面没有平整、硬化,堆肥设施下方高低不一,洼地很容易导致堆肥渗滤液积聚,堆体下方湿度过大,厌氧严重;堆肥设施上方也没有防雨设施,仅顶部覆盖用施工的彩钢板,在暴雨时期,无法避免漏水,这也加重了堆体的湿度过大的问题。
干物质储备不充裕。由于干物质偏少,当时采用的厨余和干料体积比是1:1甚至更低,且刨花的吸水性较差,导致堆体偏湿。
堆肥箱数量有限。由于最初仅有2个“积木式”堆肥箱(后由学生装订2个木质堆肥箱),为了尝试连续堆肥,不得不一直增加高度(最高接近1.5米),待堆体沉降后再将可拆卸的积木移到新堆体上。这样的做法导致堆体底部压实,厌氧严重。
“积木式”堆肥箱
问题优化:
01 基础设施完善
2021.1~2 平整堆肥区的场地、铺砖、修建12个砖砌堆肥池;
2021.5 砖砌堆肥池上增加雨棚;
2021.8~9 定制2个方形金属网堆肥箱(Ghana)、8个圆形不锈钢堆肥箱、1个运输厨余的推车、2个不锈钢筛网,采购并改造了16套可沥水的不锈钢厨余收集桶、1架三轮自行车、1台破碎机,实现吾耕园通水通电,修建了1个工具间(工具间内接380v三相四线),并安装了Led屏幕;
吾耕园不同堆肥设施特点汇总
2022.1 制作落叶堆肥箱(成本最低);
02 扩展干物质来源
2020年10月至2021年3月,开展堆肥的初期,都是外部采购刨花,刨花价格不贵或免费,一般需要自己装袋和运输,但是其中一家古建加工厂对木材进行防腐处理(砷化物药水浸泡木材),导致堆肥产物重金属超标(项目组对堆肥产物品质检测溯源)。
大致在2021年底,湖北恩施学院完成了校园绿化升级和西大门广场绿化工程,校园移栽了大量的树木,移栽过程中没有成活树木的树枝我们也收集起来破碎作为干物质。因为绿化树木的增多,校园内部也有了丰富的干物质来源,在堆肥量不大的情况下,基本可以实现干物质自给自足。
2022年5月,在项目组的建议下,放弃使用刨花,和园林绿化公司沟通将城市行道树的修剪枝条运到校内作为堆肥干物质;同步为了稳定干物料来源,也尝试和临近高校(80多年的老校,落叶资源丰富)协调落叶收集和协同处理。
03 配方和方法优化
入选项目二期后,项目组不仅提供了资金资助用于场地硬件设施完善,还在技术上给予了重要支持,尤其是优化了配方和堆肥方法。
特别是发现干物质重金属超标的问题之后,2022年春最开始完全没有前期堆肥产物进行堆肥,是极大的挑战。因为我们主要处理的是水果皮,水果皮水分大,利用落叶、破碎树枝来作为干物质,其吸水性不足,远不如前期堆肥产物的吸水性强。那段时间几乎每天都在跟项目组沟通,调整比例配方和摸索合适的堆肥操作方法。
最终我们得出的经验,水果皮堆肥前必须滤干水分,干物质铺底需要40公分以上(1米高的堆肥箱),最好是超过45公分以上,且建议铺设一层前期堆肥产物增加吸水能力,同时将干湿体积比从1:1提高到了2:1~3:1,这样解决了渗滤液、蠕虫等多方面的问题。
堆肥主要原料:学校水果店水果厨余
第三阶段:
构建“劳动周”基础上的
堆肥操作管理体系
经过第二阶段的堆肥操作管理方法完善,可以说校园堆肥初步成型。但是如何衔接、如何真正的构成一个可以持续运转的系统?我认为这才是最难的。尤其是学校乃至恩施市都没有任何真正的垃圾分类机制的背景下。
尽管2022年初,负责学校保洁工作的第三方再生资源公司也曾信心勃勃地计划尝试校园内的垃圾分类,并做成示范。但刚开始不久,恰逢支持力度较大的分管资产后勤的副校长调岗到集团总部,学校部门分管劳动周的老师职位调整,垃圾分类启动不顺利,且至今未能实现。理想总是很丰满,现实总是很骨感。现实的情况是垃圾分类体系的构建,远比堆肥体系的构建还要难。
校园内不缺堆肥的原料,因此堆肥是一直在持续进行的。在学校开展堆肥时,一般主要是通过三种途径推进:融入专业/公选课程、融入党建引领的学生社团活动(含党建、社团活动、学科竞赛和教研等)、融入劳动教育课程。
通过课程来推动,我认为是在校园落地堆肥的天然优势,然而课程是有时间阶段限制的,课程以外的时间如何去维持一个每天都需要维护的体系呢,学生社团活动在这时候就很关键。通过这三种途径互为补充,不仅能维持堆肥项目的正常运转,同时还培育了学生管理团队、获得一些政策/资金上的支持。
01 劳动周传统与优化
这里首先要介绍一下我们学校比较有特色的劳动实践课程,大家一般都习惯称呼这个课程为“劳动周”。
我们学校自2003年建校以来,就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每名大学生在大学期间都会经历一次完整的“劳动周”,“劳动周”期间,学生需要停课参与维护校园环境卫生。“劳动周”一般在每个学期开学之前由教务处将这个学期每周参加劳动周的班级确定下来(大致一周3-4个小班,100人左右),劳动周期间具体的管理和最终的成绩评定是完全学校由后勤处负责。
劳动周在正式开始之前的周日下午,参加劳动周的班级会进行集中分发劳动工具和讲解劳动要求。重返校园堆肥之前,我就提前与教务处和后勤处沟通,在这个时间增加一堂关于“垃圾”这个议题的公开课,以初步消除大家对垃圾的“误区”。第一次劳动周公开课就是2020年秋季学期的第一次劳动周集中时间—2020年9月13日。
劳动周公开课坚持了整整一年,最后打动了后勤处,允许设立吾耕园区,逐步解决了校园堆肥的“劳动力”。
02 形成学生社团+后勤部门+“劳动周”的协同组织模式
持续堆肥的正常运营,需要协调多个部门和人员,进行共同协作。我们在校内外对接、沟通、协调的运营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学生社团+后勤部门+“劳动周”的协调组织模式。
校园酵母公益社作为堆肥核心团队,负责吾耕园堆肥事物的整体运营,包括原料管理、操作管理和应用管理三大方面(见下图)。
后勤部门作为学校环境卫生的主管部门,经过多年的沟通和磨合,能够在政策、资金方面给予堆肥项目较大力度的支持。但是此种支持还未能实现制度化,受制于分管人员和领导的认可和配合程度。
我校的“劳动周” 是在大部分或全部课程停课的状态下开展,是此模式中重要的执行保障,能够充分的协调当下没有全职堆肥管理或操作人员的问题。
03 学生堆肥管理团队建设
早期发展在缺乏相关专业支撑的情况之下,竞赛吸引和社交吸引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团队建设手段。例如,通过创新创业比赛、校内的堆肥大赛等,首届堆肥大赛(2021.4)就是传统竞赛模式的,很多同学获奖(校级奖项,可以加实践学分,综合测评也可以加分)后并没有留在团队继续参与堆肥,我认为是没有达到最开始设想的宣传+发展团队的目标。因此,当堆肥项目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基础、取得了一定的支持之后,挖掘出真心热爱堆肥事业的同学是项目可持续运转的重要基础。第二届堆肥大赛(2023.5)就设计了一个不寻常的比赛模式,大致分为海选、半决赛、决赛几个阶段,按阶段要求完成一定的堆肥任务就可以获得参与学分,完成者可以自行选择是否要进入下一阶段,而且只是给予更多的项目深度参与权限(见下图)。
现阶段:
充分发挥高校优势
构建特色堆肥体系
通过多年的努力,第三阶段总的来说获得了学校在课程和学生活动上的关键政策支持。基于此,让我在24年春季学期开始了全新的尝试:基于劳动教育课程支撑堆肥体系建设。
2024春劳动教育课程以探索劳动解决现状废弃物问题为出发点,通过讲解、调研、体验、讨论等方式打造沉浸式劳动教育课堂,激发学生在真实问题情景中的思考和探索,并通过学生劳动实践串联校园厨余垃圾的前端收集—就近运输—就地堆肥—还肥于土的全链条闭环过程。
通过课程安排的改革,在劳动周一周内将劳动实践和劳动教育理论学习相结合。同时,学生参与校园厨余垃圾收集、运输、分拣、堆肥、出肥和施肥等活动,共计就地处理厨余垃圾1.4吨;重点调研了校园垃圾压缩站,提交垃圾全链条调研报告90份;促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开始记录自己所产生的垃圾,并开展垃圾减量行动,一共提交了垃圾产生和减量记录2108篇,大部分学生都认真完成了个人垃圾减量行动报告,并以小组为单位提交了90份劳动价值推广推文。
同学们都在个人报告和小组推文中多次提到,课程的学习让他们开始深刻反思日常生活中的废弃物问题,并愿意在今后的生活中从少用塑料袋、光盘行动等个体行动中发生转变,而且劳动课的实践活动,也让同学们参与到厨余减量处理的劳动中来,让大家获得了价值感与成就感。
成果展示
向下滑动查看关键节点👇
湖北恩施学院堆肥处理量数据统计
吾耕园变化
吾耕园:拍摄于2019年4月
吾耕园:拍摄于2019年4月
吾耕园:拍摄于2020年11月
吾耕园:拍摄于2022年
吾耕园:拍摄于2024年6月
学生成果
刘锐 (19级土木工程专业、校园酵母创始人)
黄若莹(20级临床医学,第一代校园酵母宣传负责人)
李佳运(20级医学检验专业,第一代校园酵母社长,2022年暑假社区厨余堆肥项目组实习,2024年高旗实验小学堆肥负责人)
堆肥小科普视频—黄若莹
吉祥物-李佳运
打油诗创作:刘锐
写在后面的话
从开始堆肥以来,湖北恩施学院的校园堆肥共处理了30.06吨有机废弃物,其中厨余垃圾22.62吨,发展出沉浸式“堆肥+”劳动教育课程,发展了1个学生社团,还辐射带动了在地一所中学和一所小学开展厨余堆肥活动。构建一个依托高校优势的堆肥体系,是我持续要探索的内容。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优化劳动教育课程,将劳动教育课程和公选课、社团活动(如校园堆肥师培养)等结合起来,并会继续探索如何持续、高质量、有反响的开展面向公众的宣教活动。欢迎大家给予我宝贵的意见。
版权声明:本文章文字及图片版权归湖北恩施学院 吴菡老师所有,社区厨余堆肥项目组对此文部分内容经授权调整。
社区厨余堆肥试点项目
2018年起,南京大学(溧水) 生态环境研究院与万科公益基金会共同发起了两期“社区厨余堆肥试点项目”。到2023年11月,两期试点项目以及衍生出来的合作伙伴已经在全国14省22市的60余个社区开展厨余堆肥,初步摸索出社区厨余堆肥作为废弃物在地资源化利用的中国路径。
与此同时,合作双方共同发起的“社区厨余堆肥平台”也已凝聚了部分社区厨余堆肥实践者。本期项目将通过支持伙伴开展社区厨余堆肥实践的方式,结合案例经验总结、效益评估、数字平台技术支持等方式进一步提炼社区厨余堆肥的中国模式,扩大政策影响力和国际影响力,贡献于社区可持续发展及气候变化适应。
万科公益基金会是由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发起,经国家民政部、国务院审核批准,于2008年成立的全国性非公募基金会。2017年被认定为慈善组织。在新的五年战略规划(2023-2027年)框架下,万科公益基金会以“美美与共的未来家园”为愿景,实践和传播可持续社区理念。基金会当前聚焦碳中和社区先行探索与推广、社区废弃物管理瓶颈突破、中国气候故事讲述三大重点战略模块开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