伙伴介绍
张一,硕士研究生,定位上海,重度堆肥爱好者,堆肥科普号蚯蚓城市up主,家庭堆肥内容头部博主,全网10万+粉丝。零湿垃圾生活实践者,使用迷你高温堆肥法,已在阳台上把超过1600斤湿垃圾转变成“黑金土”。
2024年3月入选了万科公益基金会和南京大学(溧水)生态环境研究院共同发起的CCCP社区厨余堆肥平台“堆肥培训师计划”。积极参与平台线上线下培训后,多次在城市居民小区、学校、城市花园宣传推广社区堆肥。
PART.01
堆肥的起始
我叫张一,在袁隆平和侯光炯先生的母校出生、长大,因此我虽然没有直接从事农业,但自幼对农业有亲切感,也为现在与堆肥结下不解之缘埋下伏笔。
疫情期间封闭在家,蔬菜特别金贵,出门丢湿垃圾也不方便,于是我在阳台上发明了一种迷你高温堆肥法(20升),不用任何能源,湿垃圾自动升温到60度以上,十天多天就变成无臭的“黑土”,让湿垃圾不出门变成资源,用来种花种菜效果很好。
从此我的“种植基因”就觉醒了,我开始深入研究堆肥和种植,并持续改良堆肥设备以及开展堆肥种植,同时也将这两三年的摸索拍成了数百期的视频,上传到小红书、抖音和Bilibili(蚯蚓城市),目前三个平台共有10万多粉丝,不少网友通过看我的视频“入坑”堆肥。
当我能在阳台轻松熟练、低臭快速地把湿垃圾变成黑金土时,我就开始思考一个问题:上海每天产生超1万吨湿垃圾,把它们集中起来处理、焚烧,这是最好的方法吗?一方面成本不菲,同时也影响环境,另一方面,我已经把这些湿垃圾看作“宝贝”,更觉得烧掉是大大的浪费。
有天我突发奇想,如果人人都像我这样,把湿垃圾消化在社区内,肥料可以自用、供绿化或组织还田,最终建成无湿垃圾的城市,那就太美好了。
而现实很骨感,虽然网上的粉丝正零散地加入堆肥队伍,但是没有线下的成组织的堆肥点,它的重要性还是很难被肯定。对于我个人,如果要加入这一份事业,则需要更深入地学习理论、实操,更多认识业内师友,和更广阔的视野。
这时我碰巧看到南京大学(溧水)生态环境研究院和万科公益基金会共同发起的社区厨余堆肥平台在招生,要培养一批堆肥培训师,我果断报名,并很荣幸地被录取了。
南京线下培训经历,点击右下角放大观看效果更佳
在参加了南京培训后,我带着沉甸甸的收获和一份堆肥培训师的责任回到上海。培训的重要收获之一是我见识了有组织的社区堆肥是可行的、有方法的。我除了继续拍堆肥视频之外,还能更多在线下活动,进入不同的场景,传播湿垃圾是宝贝的思想,教授变废为宝的技能,建成一些持续堆肥的示范点,这也是我设想的堆肥培训师的工作目标。
我在5-7月期间一共做了11场堆肥讲座,努力向这些目标靠近。
PART.02
去哪找“活儿”
我的第一个“活儿”来自上海创智农园。创智农园位于五角场地区,大学环绕,农园深耕社区营造多年,有一米菜园,和周围居民关系也很好,同时它是CCCP在上海的唯二堆肥平台伙伴之一。
其实各地的平台伙伴都经过CCCP严选,开展堆肥的条件很好,也是堆肥培训师开始切入工作的“近水楼台”。我在这个点位进行了三次堆肥讲座,听众主要是一米菜园主、环保爱好者、附近居民还有来自蚯蚓城市的粉丝,但每次都是不同的听众。
第1、3次主要是讲迷你高温堆肥法的理论和带着大家实操一个20升展示堆;第2次则是在理论课后,大家齐心合力,制作出风之谷堆肥桶,以及粉碎了300升原料,完成了装堆。
巧的是第一个“活儿”干得漂亮,带出了第二个“活儿”。
CCCP在上海的另一个堆肥平台伙伴--大鱼营造,正好参加了在创智农园的第二次讲座,课后邀请我去大鱼营造做了3次分享。大鱼营造位于有百年历史的新华社区,有浓郁的老上海腔调,而营造社内的氛围则很“后现代”,看得出是年轻人的据点,室外有一片花园。由于听众是同一批连续来三次,所以3次课内容不一样但是呈系列。听众群体也和创智农园类似,不同的是,每位学员都要独立操作一个堆肥箱,所以这三次讲座内容也是按堆肥的自然进程来展开的。
第一次讲基本原理和实操;第二次总结配料、高温期管理、更深入的理论、堆肥种植实操;第三次讲其他堆肥法、陈化、显微镜观察土壤微生物等。
第三个“活儿”是来自学校的邀请。
用浦东某小学的食堂垃圾,加上咖啡渣,椰糠等作原料,学生和家长一个家庭负责一个迷你堆,做了6个堆。学校堆肥有很大优势:首先学校食堂每天产生湿垃圾,有稳定原料来源;其次,学校里绿植成荫,且需要肥料;第三,劳动教育课急需新课题,堆肥作为一个互动性强,可持续观察变化,且能让学生应用植物学、微生物学、化学等大量知识,有趣有益。第四:堆肥种植有益身心,能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校园是非常具有成为零湿垃圾阵地的可能的,吴菡老师的成功案例也给我很大鼓舞。
第四个“活儿”来自我自己所居住的社区。
现在基层党组织蛮支持居民自治和绿色事业,居委为我提供了教室和很多协助,并和我一起办了3次面对邻居的堆肥讲座。但是居委的帮助是需要争取的,最开始我口头向居委提出要建堆肥点,后来又提交10多页的文字申请,最终碰到了居委书记,事情才逐渐走上正轨。
在一起做了3次活动后,大家建立了更深的信任,堆肥角的事情也逐渐有了眉目。而且居委还主动把我的“先进事迹”推到街道,如果我小区的试点做得好,也许有扩大推广的可能。
PART.03
新的起点
讲座准备
就像雪华老师所说,堆肥培训师要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要能打动别人,我深以为然。
我感觉精心制作讲座ppt的工作就是梳理知识、形成体系的过程,对我而言,这是痛苦又快乐的重生,要把知识打碎,吃透,再提取最有用的部分,做成一个体系,还要考虑趣味性,听众的知识结构等,的确是熬了好几天才确定下来。但这个过程是值得的,讲座收到了好评,大家堆肥实操时积极性很高。
另外堆肥是个重知识的交叉学科,有很多深奥的学问,堆肥培训师的确要持续不断多学习基础知识,并不断实践出肥和堆肥种植,在实践中思考理论。打铁还需自身硬,是适合各行各业的。
讲座流程
我的讲座一般分为理论和实操两个环节。
理论环节我主要讲三个板块:一是a把湿垃圾当宝贝是我国的传统,b从自然界物质循环引出堆肥定义,c复兴堆肥的意义;二是迷你高温堆肥法的设备、原料准备、操作和产生高温的关键点;三是堆肥与种植,偏重讲解微生物和植物的共生关系,土壤食物网等。
实操环节是操作20升的迷你高温堆肥箱(风之谷活动除外)。小堆非常适合教学,每个学员都可以独立、完整地驾驭一个堆,而且堆肥高温期只有7-10天,学员短时间就能掌握高温堆肥的一般方法。
另外,系列课程期间是“不下课的”,课后还有陪跑阶段,学员们日常操作中会有很多问题,比如升温不好怎么办,什么时候翻堆,某些原料能不能用等等问题会反馈到微信群里,需要及时解答,帮助他们成功出肥。当然课程结束我也会长期留驻微信群答疑。
讲座结束只是起点
讲座结束,学员们都收获了(或者在群里“云收获”)亲手制作的堆肥,也更认同了湿垃圾是宝贝的观念。但要往前一步走,建立持续堆肥的堆肥点,就是更难的挑战了。在我自己小区,已经有两户居民复制了我的这套方法,克服困难在封闭阳台持续堆肥。
为了有更好的堆肥体验,我争取到居委帮忙找一块地,做成堆肥角,目前地块已经确定,正在推进。另外学校堆肥也在蓄力,准备开学继续。两个堆肥平台伙伴,大鱼营造有厨房天天产出湿垃圾,能持续堆肥,创智农园也有附近商铺的小伙伴,愿意中午休息时带原料来农园堆肥。我们会持续努力,发展壮大堆肥点。
3个月的堆肥培训师体验很棒,我感受到民众对环保事业热情高涨,非常乐意用堆肥来减少湿垃圾,为建设绿色城市做一些切实的事情。而且高温堆肥+堆肥种植,的确很好玩,也能解决他们对肥料的需求。
另外,非常感谢活动组织方,他们不仅有专业的运营、组织经验,而且愿意为堆肥培训付费,我想这证明了堆肥培训师可以作为一种全职或兼职的全新职业,吸引更多从业者,形成良性循环,加速建成未来的零湿垃圾城市。
关于“社区厨余堆肥试点”项目
2018年起,南京大学(溧水) 生态环境研究院与万科公益基金会共同发起了两期“社区厨余堆肥试点项目”。到2023年11月,两期试点项目以及衍生出来的合作伙伴已经在全国14省22市的60余个社区开展厨余堆肥,初步摸索出社区厨余堆肥作为废弃物在地资源化利用的中国路径。
与此同时,合作双方共同发起的“社区厨余堆肥平台”也已凝聚了部分社区厨余堆肥实践者。本期项目将通过支持伙伴开展社区厨余堆肥实践的方式,结合案例经验总结、效益评估、数字平台技术支持等方式进一步提炼社区厨余堆肥的中国模式,扩大政策影响力和国际影响力,贡献于社区可持续发展及气候变化适应。
万科公益基金会是由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发起,经国家民政部、国务院审核批准,于2008年成立的全国性非公募基金会。2017年被认定为慈善组织。在新的五年战略规划(2023-2027年)框架下,万科公益基金会以“美美与共的未来家园”为愿景,实践和传播可持续社区理念。基金会当前聚焦碳中和社区先行探索与推广、社区废弃物管理瓶颈突破、中国气候故事讲述三大重点战略模块开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