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受台风“摩羯”带来的降雨影响,郁江广西南宁市城区河段(别称邕江)洪水持续上涨,迎来继2001年以来南宁过境的最大洪水。
同一时刻,邕江旁的一处民宿里,由万科公益基金会与北京合一绿色公益基金会“恒星伙伴计划”资助,南宁市绿生活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南宁绿生活”)与广西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网络联合主办的,一场别开生面的气候变化课程共创工作坊正在举行。
三天的工作坊期间,洪峰过境与人们的思考交织,极端天气带来的复杂严峻现实让来自10家机构的19位参与者体会到,行动的脚步不容迟疑。
气候变化就在身边:
从感知开始
9月10日晚上,工作坊正式开始。大家围坐在一起,分享对这次工作坊的期待。南宁躲过了台风“摩羯”的正面袭击,但上游降雨引发的洪水仍然给这座城市带来了巨大压力。川渝地区的副热带高压挡住了台风的路径,却导致东南亚地区正面受创。这样的气象现象,正是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直接影响。参与者们感受到,气候变化不仅是国际会议上的宏大议题,更是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日常。
开场讨论中,大家谈起了近期与气候相关的经历。工作坊前几天,南宁的高温让两位绿生活工作人员在寻找场地时出现了中暑症状。各地伙伴也分享了他们遭受的各种极端天气带来的工作和生活影响。这种切身的感受,为工作坊拉开了气候感知的序幕,也让参与者们迅速拉近了距离。
当我们开始对气候有感知,开始观察,理解与自然的关系,就有了气候的视角,可以发现很多天气与我有关的例子,这也是本次工作坊回应的目标之一,将气候议题具象化,建立气候变化与我有关的连接。
气候变化是一门科学:
从感知到认知
气候变化是事实,但在城市保障体系的保护下,不容易察觉。9月11日早上,来自合一绿色公益基金会的协作者李大君首先带领大家回顾工作坊前的调研,讨论气候感知的问题,并分析干旱、洪水、高温、暖冬、冰雹等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对生活和生产造成的影响。李大君还对天气、气象和气候的概念进行了解读讲述气候变化的因果关系。
北京快乐小陶子社工服务中心的协作者康耘分享气候变化拼图桌游,帮助学员理解气候变化的基本原理和关键因素,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的技能。
感知是第一步,但每个人的感知有不同,感知不能代替科学,在感知的帮助下,通过科学的认识,建立社区工作与气候变化的逻辑关联和气候叙事,这也是工作坊要回应的第二个目标,气候如何与社区工作建立连接。
气候变化行动不是从零开始,
要根植于过往的工作经验
气候变化带来的不仅仅是极端天气的影响,如何应对无常的天气变化,如何在日常小事中身体力行减缓温室气体的排放,也是社区工作者日常工作所面临的功课。
11日下午,南宁市绿生活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协作者李宁宁分享“感知-认知-意愿-行动”框架,强调气候感知是行动的第一步。在社区工作中开展气候教育工作,可以通过层层的设计,启发社区居民思考与气候的关系,与自然的关系,真心实意的回到社区日常,建立起适合本社区的气候行动。
康耘还结合每位学员在调研中收集到的案例,探讨案例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联,协作伙伴以气候视角重新理解社区工作。接着学员们分组讨论,作为长期扎根社区的发展组织,他们在过去的社区工作中有哪些动员居民的方式,并探讨如何将这些方法应用到未来的气候变化行动中。
协作者们根据学员的分享内容,快速总结了一个社区工作的路径。社区工作要从居民喜闻乐见的开始,无论是唤起居民的兴趣、满足需求还是提供价值等,让居民获得知识能力和连接、得到尊重与锻炼等,并引发持续行动。
社区气候行动,与社区韧性的发展是连接在一起的。
随后进入本次工作坊最重要的共创环节,尝试找到社区气候教育工作的支点和前行的方向。
伙伴们就农村社区干旱应对、城市老旧小区青年动员、城市绿地自然教育、河流清洁活动、6-8岁亲子活动、生态农场老人活动、青年人食物教育、环保影像展等场景和对象,进行气候变化课程设计。
这一天,邕江洪水达到了最高峰。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伙伴们实地参观了邕江防洪大坝和蓄滞洪区,既感受到了极端气候所引发的巨大灾害,也看到人们在与灾害共存的岁月中所积累的生存智慧。
气候变化行动之路——
起于问题,落于行动
明确社区行动方向,将气候工作与现在的社区工作连接,是本次工作坊的重要目标 。
来自成都根与芽的协作者罗丹引入了“问题树”和“目标树”两项工具,帮助大家更系统地分析和规划未来的气候行动。
伙伴们经过一天的闭关共创,整理形成了三类落地计划:
公众气候教育与意识提升——珠海根茎叶团队的自然观察计划、南宁绿生活的青年人气候教育工作
发展气候变化在地行动小组和志愿者团队——成都根与芽的气象大使培育计划、节能减碳志愿服务活动、昆明梦南舍的晋宁区气候变化行动小组发展计划、长春益行的社区气候变化应对志愿者发展计划
开展区域行动与传播——成都根与芽的环保摄影系列活动、广西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网络的案例整理与对话计划
接近尾声时,协作者们回顾了整个工作坊的设计,听取了每位参与者的反馈,这是一次共创的工作坊,所有人的参与和反馈都弥足珍贵,每一个声音都重要。
参与者们对此次气候变化课程共创工作坊的评价较为积极,主要体现在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和逻辑清晰。工作坊通过“感知-认知-意愿-行动”的层层递进框架,让学员从生活实际中感知气候变化,逐步深化对气候议题的认知,并产生行动意愿。学员表示,这种共创形式带来了思想碰撞,柔性地将气候议题引入社区工作中,启发了他们如何在实践中结合气候变化,激发了新的行动想法。
这场为期三天的工作坊,在邕江洪峰过境后落幕。通过本次气候教育共创工作坊,参会者实现了将宏大的气候议题具象化、建立了气候变化与居民生产生活生命的直接关联、明确了以社区为基础的气候行动方向。
工作坊的落幕不是结束,共创将进入优化设计和实操阶段。大家将带着各自的共创方案到自己所在的具体社区进行落地实施,故事仍在继续发生。
恒星伙伴计划
恒星伙伴计划于2020年由万科公益基金会和北京合一绿色公益基金会联合发起。它以高潜力可持续社区领域公益领袖为抓手,通过为期三年的非限定性资金支持和系统性赋能,助力可持续社区领域公益机构在领导力、组织力、业务力和影响力上的成长突破,实现公益机构业务模式化与组织规范化发展,具备孵化和赋能在地公益组织和自组织的能力,在地区性可持续社区发展领域发挥引领和营造的作用。
万科公益基金会是由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发起,经国家民政部、国务院审核批准,于2008年成立的全国性非公募基金会。2017年被认定为慈善组织。在新的五年战略规划(2023-2027年)框架下,万科公益基金会以“美美与共的未来家园”为愿景,实践和传播可持续社区理念。基金会当前聚焦碳中和社区先行探索与推广、社区废弃物管理瓶颈突破、中国气候故事讲述三大重点战略模块开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