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的主题是近视管理技术及相关研究,主要分为三个板块。一是近视的发生发展是不可逆的,需尽早干预,因人制宜;二是近视管理技术的联合应用可以提升近视的控制效力;三是离焦框架镜与角膜塑形镜的近视防护效果研究。
近视防控的重要性和挑战
近视的发生是一个连续渐进且不可逆的过程。研究表明,种族、生活习惯、父母近视史及性别等因素都可能影响近视的发生。近视一旦发生发展,随着年龄的增加度数增长,高度近视发生并发症的几率会越来越大。青少年视力不佳不仅会影响学习成绩、带来心理压力,高度近视的一系列并发症更会影响生活质量。
在近视的早期阶段,要尽早采取措施,防止其发展为高度近视。若伴有近视快速进展危险因素,更需要积极控制。具体表现为:
1.父母一方或双方近视,会增加儿童成年后发生高度近视的风险;
2.青少年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期,若已经近视,眼轴会快速增加,导致近视度数迅速上升,从而增加高度近视的风险;
3.若初始近视程度高、近视进展速度快,需要更加重视;
4.近距离用眼时间长、强度大是近视相关性很大的因素;
5.户外活动时间不足1.5个小时可能导致近视度数增加。
儿童青少年近视的发生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目前主要有调节滞后理论、神经递质相关理论、周边视网膜离焦理论和巩膜缺氧理论等,这些理论共同作用,但具体哪一种是主导尚无定论。对于没有近视的孩子,应尽早进行眼保健检查(建议6岁前至少要做13次眼科保健和视力体检),并建立档案,定期复查。
常见的干预方式包括行为干预、光学方式和药物。
行为干预:多晒太阳,每天2小时+的户外“阳光浴”;
光学方式:离焦框架镜/角膜塑形镜;
药物干预:低浓度阿托品(浓度0.01%到0.05%)。
近视管理技术的联合应用
2022年的技术管理白皮书明确指出,联合应用的技术控制方案相对于单一的方案,对眼轴的控制效力显著提高,从而提高近视控制效力。
周边离焦机制被认为是有效的近视防控方法,通过特殊的光学设计将焦点移到视网膜前方,延缓近视发展。目前市面上受家长们欢迎的角膜塑形镜、离焦软镜和离焦框架镜都与周边离焦机制有关。
进入到眼底的周边离焦量和瞳孔的大小成正相关。瞳孔越大,进入眼内周边离焦量越大,更有利于控制近视的发生发展。
阿托品作为一种药物,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发挥近视防控作用。如通过促进多巴胺的释放,或增加脉络膜血流灌注,亦或通过增厚巩膜纤维层,从而达到延缓近视进展的效果。
当光学干预措施和阿托品联合使用时,可以针对不同的近视发生机制起作用,协同延缓近视增长。
离焦框架镜
与角膜塑形镜近视防控效果比较
大量研究表明,角膜塑形镜是比较成熟的近视干预措施,能有效抑制青少年近视进展及眼轴增长50%-80%。但因为配戴到角膜上可能会存在一些潜在风险,所以理论上来说,关于儿童近视防护最理想的方式也许应是对眼睛伤害最小、操作又相对简便的框架眼镜。
对眼睛伤害小,操作简单,那么改良版设计的离焦框架镜是比较符合大众需求的一种眼镜形式吗?带着这样的疑问和思考,我们进行了如下的研究。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研究纳入了390例患者,依据患儿监护人意愿分为DIMS框镜组、角膜塑形镜组和单光框架镜组。在戴镜前和戴镜一年后,采用全自动电脑验光仪和联合主觉验光及生物测量仪测定眼轴长度、等效球镜度等数据。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研究结果显示,角膜塑形镜组的眼轴和等效球镜度变化最小,离焦镜组次之,单光镜组最大。在一年后,角膜塑形镜组的度数恢复情况较好,而框架镜组的恢复情况较差。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研究中发现,离焦镜组的眼轴变化量与年龄呈弱的负相关,年龄越大,眼轴变化量越小,效果越好。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配戴离焦框架镜对儿童近视的延缓效果不及角膜塑形镜,但比配戴普通框架镜要好一些。
下图为角膜塑形镜的典型配适分享,同时,上述研究成果已经发表,感兴趣可以查阅。
版权申明
1. 本文由李秀红主任医师审核同意发布,文字版权归属李秀红主任医师和露晰得中国所有。
2. 欢迎个人分享至朋友圈。
3. 其他平台如需转载,必须申请授权,否则发现后投诉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