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学报》(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JCL)由王士元院士于1973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校区创刊,是被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和艺术与人文科学索引(A&HCI)收录的具有国际影响的中国语言学学术期刊。学报以普通语言学和中国语言学相结合为研究内容,科学研究方法为探索途径,英汉语为交流媒介,从创刊起就鼓励学术交流及新发现,是一个有远见、有历史、有经验、有成果,并有学术创新精神的刊物。
2023年8月7日,设于澳门大学语言学研究中心的《中国语言学报》澳门编辑部正式启用。
本期特推送《中国语言学报》2024年第52卷第3期文章摘要。
《中国语言学报》(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电子版获取渠道:Project Muse (2015至今)、Ariti Library (1973至今)、JSTOR (1973-2019)。
纸刊订阅渠道:https://www.jclhk.com.hk/subscription/
Articles
民族融合与北方标准汉语音系特征的演变
摘要:民族融合往往伴随着语言接触和语言转换。“民族融合”的过程就是将北方标准汉语“重塑”为族际共同语进而成为民族共同语的过程。只有基于以阿尔泰语为主的北方诸民族语音系规则和音韵结构特征重新思考并深入研究以阿尔泰为主的北方诸民族在转用汉语过程中对汉语形成的干扰和影响,才能理解民族共同语是在民族融合过程中汉族与其他民族共同塑造的语言共同体。在民族共同语形成的过程中,民族语者不仅是民族共同语的传播者,也是民族共同语的共同塑造者。
香港粤语犹豫标记的声学模式:元音音色及全音节
摘要:犹豫标记置身语言学与副语言学的边界,占据一个既有跨语言共性又具特定语言特征的区域(Candea et al. 2005;Dingemanse and Woensdregt 2020)。本研究旨在透过分析犹豫标记在香港粤语中,包含元音音色及F0的声学特性,扩充对这些语义周边项目的理解。Dingemanse and Woensdregt(2020)最近的研究论及犹豫标记有跨语言声学相似性,亦受制于各语言对自身的音段音韵学的持守。不过,香港粤语作为“全音节语言”(Matisoff 1995),每个音节均附上声调,犹豫标记应如何纳入香港粤语的声调音韵学,这仍不清楚。本研究从理工大学中文口语语料库(PolyU Corpus of Spoken Chinese,http://wongtaksum.no-ip.info:81/corpus.htm)集结F0、F1–F2及时长的声学资料,横跨十位语者,共196个犹豫标记,与525个词汇作比较分析。F1–F2的结果围绕半开前元音/ɛ/丛集,与跨语言趋势及香港粤语音韵学均能匹配。F0的结果则丛集于近乎最低的音高,接近调三及调六,合乎最少付出倾向的预想。可是,要与特定字词声调建立联系仍很复杂,因为调三及调六相似,不能以统计学区分。跨语者分析显示F0有相当变化,提示语境、语调或个人习语变化可能有重大影响。这对理解全音节语言(如粤语)如何应对犹豫标记等等周边项目有所提示。
以词汇功能语法–优选理论为架构探讨汉语“大约”的词汇分类和语法结构
摘要:本文探讨了“大约”的子类别和结构,采用词汇功能语法–优选理论(LFG-OT)方法来解释该词的不同用法。文章认为,“大约”可以归为副词或介词类别,取决于其作用于句式中之功能和结构。作为副词,“大约”直接修饰其后的从句成分或量化短语。作为介词,“大约”接受名词短语或介词短语作为补语,在附加位置出现。由于“大约”的子类别和相关的论元结构可能产生歧义,导致不同输入含义生成同样语言形式为最佳输出,而每个歧义对应不同的成分结构。本文采用词汇功能语法–优选理论方法来解释“大约”的结构。词汇功能语法使用不同语言层次表现语法,而优选理论根据不同种类的制约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排名来评估语言形式。忠实性制约条件确保词汇、功能和句法层次之间的忠实映像。标记制约条件要求语言结构良好。经济制约条件追求简洁高效的表达方式。对齐制约条件将论元映像到成分结构中。
词频对第二语言口语词汇语义通达通路选择的调节作用
摘要:大多数第二语言学习者理解单词的口语形式比书面形式更困难。基于以往的研究结果,我们认为词频和语言熟练度可能是口语词汇识别的两个关键因素。为了研究这两个因素是如何调节第二语言口语单词识别的,我们招募了具有不同英语熟练度的汉-英双语者为被试,并操纵了单词的正字法一致性和词频这两个因素。我们的研究结果支持语音重构理论,表明只有高频的二语口语词汇才能实现语音重构,并依赖正字法信息获取意义。而低频单词的拼写与其发音之间的联系较弱,这使得原始的音-义直接通路成为唯一的选择。这种出现的词频效应可能与语言熟练度、正字法信息和语音信息获得的顺序或语言系统无关。以上结果表明,汉-英双语者在加工二语口语时,既依赖于直接通路,也依赖于正字法中介通路。且通路的选择是由词频调节的。
赵元任的《方音调查表格》及其在汉语方言研究历史上所扮演的角色
摘要:在完成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现代吴语的研究》两年之后,赵元任于1930年出版了《方音调查表格》。该表格的完成,无疑源自实地调查的宝贵经验,因而有意付梓,供全国各地方言调查使用。例如,在湖北进行田野调查时——其成果正是赵元任与丁声树、杨时逢、吴宗济、董同龢一同编纂的《湖北方言调查报告》——赵元任和助手们便一定使用了这一表格。可以说,该表格历来都是汉语方言调查不可或缺的基础工具,即《方言调查字表》的范本和灵感来源。“表格”和“字表”均采用了《切韵》(成书于601年)的语音系统,因此被认为代表了中古音系。近年来,赵元任先生的学生罗杰瑞(Jerry Norman)在去世之前提出了一个与现代汉语方言的《切韵》来源说不同的新概念。他认为,汉语方言历史上存在两个主要的发展阶段:一个是早期汉语(Early Chinese)阶段,该阶段在中古汉语之前,包含闽方言的祖先语言;另一个则是其后的一个阶段,即汉语方言通音(Common Dialectal Chinese/CDC),该阶段代表那些仅见于除闽语以外其他主流汉语方言的语音变化。本研究对“表格”和“通音”的语音系统进行了比较,力求揭示两位学者对汉语方言音系的各自理解,并探讨两大系统在领域内的适用性。我们发现,两者都深受历史因素的影响,且都假定了祖先语言形式,以揭示方言间的历时关系。其中,区分二者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如何处理声母的齿唇化。可以看到,“表格”呈现的是齿唇化之前的语音阶段,齿唇化在主流汉语方言中广泛存在,但在闽方言中却没有发生。相较之下,齿唇化在“通音”所代表的汉语阶段中,却是一个重要的特征。因此,这一特征便成为了由汉至宋,汉语方言在演变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分水岭式变化的例证。而正是这些变化,塑造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汉语方言形态及其多样性,而它们也反映在罗杰瑞的“早期汉语”和“汉语方言通音”的差异中。
吴语形容词、副词“木佬佬”溯源
摘要:吴语的“木佬佬”一词,民国以降始见于书面,源头在杭州方言,扩散到了宁波、台州、金华、上海等地。杭州方言的“木佬佬”是形容词/副词,当来自形容词生动形式“蛮老老”:词缀“老老”表示程度极深,因词源不明被记作“佬佬”;“蛮”由“蛮横/强悍”义引申为“多”义,轻读促化而被记作同音的“木”。形容词“木佬佬”使用普遍,在状语位置上虚化为副词而后合音为“冒”。新派使用副词“木佬佬”较少。
月2部、质部相通的历史音变解释
摘要:月2部*et、质部*it原本是泾渭分明的不同韵部,后来能够跨部相通,是历史音变的结果和反映。两部相通萌芽于西汉,显著于东汉,主要集中在三、四等韵。两部入声四等韵相通,是质屑、月2屑合流为中古《切韵》四等屑韵的先声;两部去声四等韵相通,是质霁、月2霁合流为中古《切韵》四等霁韵的先声。两部三等韵相通主要集中在舌齿音声母,但不见于河洛雅音,可能是方音现象,中古《切韵》音系中薛韵字的质韵异读,以及祭韵字的至韵异读,可能源自该方言创新音变的影响。
类比到否定:主观违实“如果”句的语用功能
Insight
粤语假位“佢”的接应词分析重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