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预告|史皓元:“儿”缀和粤语 “变音”现象在音系和形态上的深层历史联系

文摘   教育   2024-11-07 10:53   中国澳门  

澳门大学人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

嘉宾讲座


“儿”缀和粤语 “变音”现象在音系和形态上的深层历史联系



时 间:2024年11月11日(周一)

    19:00

主讲人:史皓元

    香港大学中文学院 教授

地    点:澳门大学人文学院E21-3118


内容提要


本讲座将从音系学和形态学的角度出发,探索研究汉语方言中多种形式的“儿”缀(或谓“儿”尾)的不同视角和框架。在汉语方言中,“儿”缀的形式丰富多彩,表现出大量不同的音系结构和词素实现形式,反映了不同时期的历史层次。例如,在这些层次中至少可以分辨出三个不同的时间深度—一包括新兴官话、南方或古官话,以及北方或新官话层次。晋方言中可以发现所有这三个层次的代表(沈明 2019,孙宇炜 2023)。在晋方言之外,不同层次的代表广泛分布于中国各地的方言中,例如南部吴语和粤方言等片区。
由于各方言中“儿”缀的变化相当丰富,要成功地进行这一后缀的比较研究,需要一个框架。比较研究的第一步应对广泛理解的北京话中“儿”缀的功能和形态进行考察,以及考虑如何将其应用于汉语方言学的比较研究。因此,本讲座首先简要回顾北京话中“儿”缀的形态意义和用法,展示这一后缀具体且有意义的形态学特征,以及在存在“儿”缀的方言中,该后缀可能存在哪些共同之处。接着,本讲座将讨论粤方言(包括澳门粤方言)中一个相对较远的“儿”缀变体,即粤方言中的“变音”现象。与北京话相比,研究发现现代粤方言中“儿”缀的实现方式与北京话相比确实具有可比性,但也存在差异。最后将探讨各方言中“儿”缀的生存力和能产性,以及这一后缀是否在某些方言中可有可无或明显弱化。这引发了一个问题:在某些方言中,带有特征性发音的形式一旦词汇化,它仍然是一个后缀吗?还是只是原始后缀的残余?
整体来看,各方言中的“儿”缀及其多种变体为汉语史、方言演化路径以及它们之间的音系和形态关系带来了重要的启发。本讲座只是对这一复杂现象的冰山一角进行的初步探索。



主讲人简介

史皓元教授,香港大学中文学院教授、汉语中心主任,美国罗格斯-新泽西州立大学亚洲语言文化系荣休教授,曾任系主任、孔子学院院长。先后至台湾大学中文系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进修,在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州立大学研究生院攻读中国古代文学以及汉语方言学与中国历史语言学等专业的硕士与博士学位。曾获亨利·鲁斯基金会中美合作研究项目提供的研究经费在江苏省从事汉语方言地理学研究。2015 年获选成为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IAS)的研究会员。他的研究范围包括:汉语方言、方言地理学、历史语言学、汉语史、汉语社会语言学等。目前的研究工作着重于官话方言与官话的历史。其主要著作有《汉语方言分区的理论与实践》(2011)、《江淮官话与吴语边界的方言地理学研究》(与石汝杰和顾黔合著,2006)、《汉语方言词汇调查手册》(与顾黔和石汝杰合著,2006)、《汉语与汉藏语研究:方言、音韵与文献》(与方妮安合编,2014)、《汉语方言共同音系研究》(与顾黔合著,2020)、《汉语口语的历史研究:方言与文献》(2022)等书。


主办单位

澳门大学人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

澳门大学语言学研究中心



镜海语言学
澳门大学语言学研究中心官方公众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