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Lahua的手记,但是也是一篇周日活动的软广。心急的朋友可以点击这里、或直接跳转本文底部,获得活动详情。
今天想和大家匿名分享几位我身边朋友的出海经历。
他们的故事大多数都有些年头了,然而每每想起时、他们都仍然无比鲜活,仿佛一个时代的画卷徐徐展现在眼前。
碰巧的是,他们的出海目的地都是拉美,这个我一度想要落脚的陌生又熟悉的土地。
——Lahua
最近一两年,中企出海不知怎地又变成了一个极其有热度的话题。
事实上,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开始,向世界输出中国的产品、服务和聪明的头脑,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近一年这波热度,诚然和后疫情时代趋紧饱和的国内市场、新兴市场国家的发展势头、发达国家和中国的博弈有关。
然而,和铺天盖地的站在企业的角度谈出海的文章相比,从“个体”的角度来谈这个话题的内容实在是太少了。
小A
小A是我十几年前在纽约结识的一群特别有想法有追求的留学生中的一位。
从美国的研究生毕业后,小A进入了一家聚焦拉美的区域性国际组织工作。在人人都想“通过H1B留美”的那个时代,这还是一个特别不一样的选择。
这10余年间,小A的工作地点从华盛顿到了北京、再到拉美满大洲跑,中间一度看到她在推广苦心经营的报道拉美商业经济现状的自媒体。
直到最近,她的视频号展示了拉美当红主播的直播盛况,时不时还会放出为现象级短视频社交平台(差点忘记这家公司几乎要在美国被禁)招聘的消息。
她和这个新兴市场的新时代正在一同徐徐展开。这一路上,“做最懂拉美市场的中国人”,这个定位却从未改变。
B同学
B同学在外企打工人还是让人无比羡慕的年代,在没有专业背景的情况下,成功靠自己的努力(当然,还有BeBeyond的帮助,硬广必须打),从一所普通211大学进入到如雷贯耳的外资银行工作。
这可能听上去像一个在最好的年龄放弃一切、出国读MBA的故事。然而B同学在MBA毕业后也放弃了留美、加入到当时刚开始向海外扩张的中国共享出行公司,成为了公司首先打入拉美数个市场的“开城”团队的一员。
再之后的故事可能有些cliche,在疫情对出行行业造成毁灭性影响的时间,他选择回国并加入咨询公司。但是拉美的这段经历,正是中国互联网行业兴起时,在最有利于出海的时代,积累的极其宝贵的经验。
就我觉得吧,这也是他一辈子的谈资。说实话,从没有羡慕过毕业留美同学的我,还真挺羡慕B同学走这么一趟的。
小C
小C和普通中企外派员工最大的不同,是她在刚毕业和入职不久、连外派工作岗位的职责都无法被清楚描述的情况下,主动请缨把自己送出海的。
外派地点,是和说西语的绝大多数拉美国家,都讲不同语言(葡语)、且英语普及率并不高的巴西(也是地球上离中国最遥远的国家之一)。
哦,在那时候,小C并不会一句葡语。
很难想象一个二十来岁的小姑娘,如何能够“双线”服务于央企的巴西老板和中国老板,同时还要作为HR管理一竿子巴西人,在一片“荒原”中扭转并塑造了当地中国-巴西团队的企业文化。
不仅如此,她还尝遍了各个不同的职能部门、自学葡语游遍了巴西(其中最大的困难居然是考驾照)、成立了自己的跨国家庭、并在第二故乡申请到了欧洲顶尖商学院。
这个“中国制造、巴西出品、全球视野”的丫头,可能在9年前面对混沌和未知“豁出去”时,从来没敢描绘过今天的生活蓝图。
然而,路从来都是这么走出来的,而不是找出来的,你说对吧。
……其实远赴拉美的人还有很多。其中还有一位赴墨西哥开奶茶店,并且运营了自媒体账户的姑娘。她把中国的潮文化和网上流行的中二年轻玩法从线上搬运给墨西哥的观众,自己做老板年之余还成了小网红。鉴于我们不太相熟,我只好悄咪咪把她的故事放在不起眼的地方。
那说正事儿:本周日11月3日晚9点(北京时间),我们请到了上面故事中的主人公小C(Siqi),来线上和大家分享她的经历和见闻。欢迎大家来开麦聊天!
谁来讲
思琦
本科在北京获得电子商务专业学士学位,毕业后进入能源行业央企并外派至巴西。
六年间先后在投资并购、人力资源和电力市场研究部门工作。因热爱巴西文化,外派结束后毅然放弃央企的稳定环境,返回巴西市场进入物流行业。
对包容的多元文化有强烈的向往,希望能够看到更多不一样的职场和人生故事。2025年即将入学INSEAD MBA项目。
聊些啥
话题包括但不限于:
为什么选择只身前往巴西、当时的处境是怎样的
在巴西工作、最大的挑战和困难是什么、如何度过
为什么决定留在巴西、又为什么决定去欧洲读书
从“一无所有”到建立自己的事业和家庭:做对了什么?
在巴西工作和生活、是什么样的体验
如何看巴西/拉美的商业生态,中国企业出海和新全球化趋势
……
时间地点 & 如何报名
11月3日周日晚9:00 pm(北京时间)
线上(腾讯会议)
请扫描以下二维码,回复“1103”报名
往期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