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四大人:还好我放弃了补短板 | In @ Ross & INSEAD

文化   2024-07-11 13:30   上海  

这篇四大申请人的MBA申请经验分享,适合长年在同一个领域深耕细作、行业积累深厚、但是跳出本行困难的职场人。


Will

双非本、港硕,GRE 331

申请时在IT数字化咨询领域工作7年

2023-24申请季在R2轮“入场”

申请结果:Ross (in), INSEAD (in)


Will决定申请MBA时,已经硕士毕业8年,并且在Tech Consulting里面一个非常niche的领域(网络安全与数据隐私)工作了7年。从2022年春天加入BeBeyond,到面试完最后一所学校,Will的MBA申请经历了整整2年的时间。


这2年中的绝大多数时间,Will都在繁忙的工作中和标化考试反复抗争。即便数次想要辞职的挣扎、他仍然没有放弃。在这个过程中,从“极力补短板思维”到“认可自己的价值和可能并不大众的优势”的思维转变,不仅让他拿到了申请结果,也更加明确什么样的MBA项目最能帮助自己。



申请初期面临的挑战


在7年的职业生涯中,虽然我换过不同的公司和岗位,但是业务都比较集中在“网络安全和数据隐私”这个IT数字化咨询的细分领域。


在诸多MBA申请人中,咨询看上去是一个相对大众的职业背景。但是事实上大多数管理咨询的顾问并不知道我们在做什么,以至于我经常被问到本职工作和IT审计有什么区别


不仅大多数人对我的工作不了解(甚至误解),我自己有时候也很难认可我做的咨询服务的价值。因为对企业内部来说,网络安全和数据隐私都属于不能直接看见利润的合规工作,大多时候还是花钱的部门。它很难直接套用传统管理咨询的价值(CEO外脑、帮客户创造新的业务价值等)。


这个困难直接导致,即便在2023年底真正开始着手做申请,我都是用从解决问题的思路,试图在一个相对确定的答案上寻找突破——不同的商学院喜欢什么样的候选人。后果是我在较长的时间都在套用我认为商学院可能喜欢的领导力风格和候选人特质,写出来的材料也比较生硬和套路化


如果这并不是一条正确的道路,那么当学校喜欢的人可能也是千差万别而且每年会有变化、而小众的背景被选中的原因又各不相同,我该如何stand out呢?


因此,我需要重新认识我所做的项目到底解决了什么问题在行业里的地位和影响是什么(是否只是合规背锅的作用)。事实证明,这个深入的思考,也是帮助我在突破套路化文书写作上起到了非常直接的作用



在Workshop中借他人看见自己


除了在咨询工作中的细分领域不为人所知,我还是一个看上去不太典型的咨询人:疏于表达、喜欢“闷声做事”。而在BeBeyond的小组,我却和两名十分外向的杰出女性(笑)同组。他们仿佛都过着我的B面人生:一个在我一直想进入的互联网大厂做战略,一个在刚成年时就选择进入自己喜欢的动画领域一干就是十年。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Workshop中一次基于我的一个职场经历的讨论。在辅导顾问的引导下,这个讨论逐渐从了解事情本身的经过和缘由、转向“我”为什么要这么做、“我是怎么想的,并且由小组内讨论扩大为全班性的讨论。说实话,现实中我很少直面关于自己的探讨,起初这是让我略感到困惑甚至不适的。但是好在大家已经建立了足够的信任,让我不至于马上逃走,也让我能够冷静面对自己的自我防御机制。


这个职场经历,是我主动在不熟悉的未知领域去开拓的新项目,并且起源于拒绝利用公司丰富的模版和知识库去做部门非常熟悉的项目。这种在我看来的理所当然,却引发了同班小伙伴的诸多“疑惑”。也是这些直接的挑战,我也第一次去真正思考这么做给我、我的老板和同事、以及给组织带来的影响和意义。


也是因为此、加上辅导顾问的不断督促,让我后期在写文书的过程中,能够放弃对“商学院喜欢什么”的盲目追求,看见并且认可自己的价值,并建立在申请中真正的优势



要不要辞职?申请一场需要毅力的长跑


从2022年初报名BeBeyond以后,我有过无数次放弃申请的想法:项目太累、做经理太忙、考不出标化成绩,每天想回归原本P人无忧无虑的状态中。但只要想到我还要继续做着现在的工作,并且很长一段时间也难以跳出这样的循环,就更有了跳出去的动力

 

因为学习和准备的时间太少,我也无数次的动起了全职申请的想法。经过了和周围很多同学和咨询师的了解,我才发现事情并不是我想的那么简单。全职申请确实会多出来了很多时间,但对我来说心态的影响可能是更大了(待业、没有任何基础、甚至可能有财务压力等),而且直接会打乱了我当前的生活节奏。


尤其是更多的认识到了我是一个容易受周围影响的人之后,这样的变化是我不能轻易承受得了的,还是最终坚定的打消了这个念头,在巨忙的工作之间见缝插针学习和准备材料。



回头再看,这两点让我能够成功上岸


找到自己的节奏:进展缓慢但改进效果显著


真正准备文书材料是在2023年年底,时间已经非常紧迫。虽然我每次修改文章的速度十分缓慢,但是每次交出去的东西必须是过了自己这一关的


好的地方就是一旦想清楚了需要改什么和怎么改,交付的效率还是很高的。不好的地方就是很容易想多了,一个小问题能产生十几个不同的修改思路,然后逐个判断却影响了修订的效率。


我的辅导顾问发现我很精于细节以后,不是直接和我就细节讨论细节,而是跳出来带领我站在旁观者视角、讨论什么最值得写和为什么这样写。这样的讨论节奏也使我更加思路清晰,理解到我的方向和修改目标,也大大减少了反复沟通和不必要的纠结。虽然很多时候一周都没改出来一版,但每个版本的变化和进步都是比较大的


在意想不到的领域、也能大显身手


申请MBA的动机,来源于我发现自己深深地卷入了一个最初并不感兴趣的领域,并且很难逃离。尽管如此我还是全心全意、勤勤恳恳地投入其中,在这个过程中取得了很多个重大成就。


而且因为前期在申请中“去凑商学院的喜好”,我甚至有点排斥去正确看待目前的工作。尝试在补齐这部分短板的过程中,我的材料仿佛没有了亮点。那些典型咨询顾问应有的“金光闪闪”,因为不是我真正的优势,导致即便精雕细琢语言表达、却仍然效果平平。


辅导顾问反复提醒和“洗脑”的是,基于我的背景,我更多应该是“发挥优势”而不是“弥补短板”,让我去讲自己本来就小众的本职工作里更代表我的经历。这些非典型领导力经历特别能体现我是谁:正因为我不管多么崩溃和烦躁,一定会压着我自己把工作做得很漂亮,导致我会push和超过客户和老板的期待、在大家不看好的情况下仍然把几个新领域的项目坚持的做下去,即便这意味着我要去花很多时间加班。


——这也是我能把很少有人做过的领域/小众项目做得很好,并且成为了这个领域里面少有的非常垂类的专家的原因。这可能不是一个普通consultant的特质、但是却是我的独特优势,并且和我的背景、成就和绝大部分事实非常吻合和自洽



开学前一个月就赴美:Ross初印象


最后一次改这篇文章时,我已经在安娜堡。在录取之后我也参加Ross的几次活动,不管是线上的讨论还是线下的见面,同学们之间都很互相支持。尤其是几位分享职场经验的学长和学姐,给出的建议和观点都很直接。


学校在录取后没多久就开始了职业发展方面的培训和指导,举办了很多场线上分享,帮助学生了解MBA的就业情况和需要做的准备,包括咨询、金融、科技等行业的场次。


很多学长学姐都提到Ann Arbor是美国(可能最)适合学习和居住的地方,每个人都留下了美好难忘的记忆,即使毕业很多年后也依然印象深刻,我也期待在Ann Arbor遇到不一样的生活和工作机遇。


如果你觉得Will的申请经验对你有帮助,并且正在考虑今年或者明年申请海外MBA,不妨来找我们聊聊,看看什么是最适合你的解决方案。


扫描以下二维码,可以和我们约免费的一对一咨询,我们会尽快回复你。



BeBeyondMBA
24年,以个人发展为核心做MBA申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