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理解的“格物”

2024-08-19 00:02   湖南  

     每天零点一分推送,如果您觉得文章有价值,欢迎关注加星标、点“在看”、转发!


       之前曾在薛仁明老师的课堂上不止一次听他提到“格物致知”,老师讲得深入浅出。我懵懵懂懂中似乎有所理解,但自己又难以说透其中要旨。 

       最近正好和学生一起学中国传统典籍,今天课堂上带着学生一起读《礼记》中的《大学》选段,有意挑出“致知在格物”这一句,和学生一起探讨。书上的注释,我认为有些抽象:格物,指推究事物的原理。

       我问, 什么是推究?怎样做才算推究?如何有序有术地推究?这里的事物,包括每一个鲜活有个性的个体生命吗?如何才从格物中获得真知识?生活中存在哪些“伪格物”的现象?

       我想,格物关键在这个“格”字上,它应该是细微体察,深入了解,反复比照,全面摸索,循序渐进,仔细思悟的过程。这个过程既需要专注静心,也需要敏锐地反思积淀,格物不是一蹴而就的事。

       生活中,格物无处不在。擅长种菜种花的大爷,一定深谙各种植物的习性与生长规律,方能四季之间花圃满园,菜畦葱葱;饭店的大厨,长期在厨房里摸索各种食材的特点,才能研制出最佳的烹制方式;高明的作家,在各种语言表达里穿梭创造,在现实世态里了悟人情人性,找寻到别具一格的表达方式,从而打磨出经典的文学作品;工地上的建筑装修工人,熟悉每种瓷砖的安装方式,明白各类型号的钢筋水泥,才能构建起一座稳固宜居的房子……没有时间的累积,没有长期的沉淀,没有自我主动积极的反思,就没有真正的“格物”。所谓的“术业有专攻”,哪行哪业,“专攻”都必须建立在细致敏锐的“格物”之上。

       作为扎根一线的老师,该如何格物?我们要“格”的不仅有教材考点,学科素养,做到上课时心里有底气;也要耐住性子去“格”学生,把握不同学生的层次、学情、学习习惯和方法,才能实事求是地引导学生完成阶段性学习任务;更难的是要懂得“格”自己,当长期周而复始的工作,让心中的热情渐渐被倦怠取代,反复讲授的课文已然荡不起上课的激情时,该如何去调整自己的节奏,更新当下的认知?想要在课堂上呈现一种健康的师生关系,心中当有“格物”之训。      

       身处当下的信息时代,目之所及,手之所触,铺天盖地的讯息扑面而来,这固然为生活带来了不少便利,却也在慢慢消解我们的格物能力,让人对外界对自我都变得更钝感。网络上各种“解题秘籍”“万能公式”真的能帮助学生短期内通关吗?所谓的“心灵导师”“情感专家”,看似能快速缓解人的一部分焦灼,我看恐怕也难以真正解人迷津吧!网上买再多的《如何让我爱的人爱上我》这类情感书籍,未必就能郎情妾意,如愿以偿。速食文化的背后,是格物的弱化。在信息的茧房里,渐渐迷失,盲从的人,应该回归最朴素的格物能力,格自我,格外物。不仅为了收获新知,也能让我们更清醒地生活。

      日常中,我们所说的共情力,也是一种格物的外显。与人相处,有的人总让人觉得可亲可信任,他们很能懂得对方的心。要知道这不是与生俱来的能力,在长期的与人打交道的过程中,他会了解你的性格,知晓你的经历,懂得你的喜好,明白你的软肋。在交流中,即使无法完全与你感同身受,也能很大程度上体察你的情感,懂得你的困顿。这种格物高手,不知积累了多少与人结交的经验,才有了这种春风化雨的通达。为人师者,更应该在工作和生活中修炼自己这种能力,与学生和同事友善相处,和谐进步。

       写到这里,想到最近书房里的一块因为被我搁放了一个没有完全干透的木凳,在那一小块密不透风的范围里,悄然发霉的木地板,在这长达半年的时间里,如若我能稍稍关注到它的处境,也不至于如此。看来,“格物”就在当下发生着。愿我们能一点点地学着去格见外物,格见自我,格物致知,推己及人,心有隐形触角,细嗅人间芬芳。

编辑的话

      本文作者叶慧老师,是湖南师大附中张家界市民族中学的语文学科组长,善于思考,善于提升。


END

文字:叶  慧

编辑:袁建光



教育的朋友
教育需要交流,交流需要朋友,我们是您教育的朋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