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零点一分推送,如果您觉得文章有价值,欢迎关注加星标、点“在看”、转发!
近年来,我先后在郴州、长沙县、开福区工作过,如今来到了张家界工作。无论在哪里,都参加了校内校外许许多多各方面的会议。我发现一个现象,诸多会议喜欢讲当地方言,也就是当地的土话,尤其在郴州和张家界相当突出。
于是,我在思考,什么时候讲普通话?什么时候讲土话?愚以为,这是一个值得思考和重视的问题,是文化的思考,是发展的思考,也是哲学的思考。而且,文化的力量,绝不可小视。
在多元的语言世界里,选择何时使用普通话,何时保留土话,是一门艺术。普通话,作为沟通的桥梁,让五湖四海的心灵相通;而土话,则是乡愁的载体,承载着地域文化的独特韵味。
在职场和教育场合,普通话展现其包容与专业的风采,确保信息传递无误,促进效率与理解。所以,我要求我们学校上课和各类会议,乃至备课组会议,一律严格使用普通话。至于是否讲得标准,那是另一个层面的问题。而且,讲多了,自然会越来越标准。
然而,转换到老乡聚会、家庭聚会或乡土间日常生活,土话则成为温暖的纽带,拉近彼此距离,唤醒共同的记忆与情感。我甚至主张,父母在家就是要给我们的孩子讲土话,否则他长大了很难找到乡情与乡愁。再严重点说,如果都不讲土话了,丰富多彩的方言会失传,那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
高情商地驾驭语言选择,意味着尊重与包容。用普通话表达专业与共识,用土话传递情感与温度。这样,我们既提高了沟通的效率,又保留了文化的多样性。
于教育而言,“普通话”能让孩子们走出大山,去拥抱世界;“土话”则是让孩子们记得那山那水。
正在我要落笔的时候,发生了一件神奇的事情:我校的一位管理者送给我一份文件:《张家界市开展第27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活动工作方案》。
这一次,我签发意见有点文艺:于教育而言,“普通话”能让孩子们走出大山,去拥抱世界;“土话”则是让孩子们记得那山那水。
我在想:这是遇见,还是预见,还是育见?
作者:袁建光
图片:袁建光
编辑:袁建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