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流感高发
甲流“狂飙”
中招了怎么办?
不怕,快来听听中医怎么说!
一、流感的中医学说
流行性感冒可分为甲、乙、丙、丁四种流感类型。在中医上同属“时行感冒”、“疫病”范畴,主要病因疫戾之气侵犯人体引起。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或伴见咳嗽、流涕等症状是寒邪入侵,高热、汗出不畅、渴喜冷饮、面赤、咽痛等症状是热毒入侵。
二、历史上中医对抗流感做出的贡献
在中医史料中,最早记载治疗流感发热的论著有《伤寒论》一书,是东汉末张仲景总结了自己多年的行医经验,继承并发展《黄帝内经》等医学思想归纳编著而成,创立了融理、法、方、药为一体的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历时几千年,对后代引证治疗流感发热,有着不容忽视的贡献。
据史书记载,唐代天宝中期,唐玄宗平时较宠爱的嫔妃柳婕妤,有一次外出郊游导致外感发热,先服御医开的辛凉药后,症状未减,反而加重。后传召名医陈宏,开白虎加桂枝汤,服药后不到一个时辰,身上微微汗出,次日症状大减。
1972年,上海地区流行亚洲甲型流感,疫情非常迅猛,但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积极采取防控措施,利用板蓝根、鱼腥草等等中草药煎熬成药液,发动全民饮用。对已发病患者,采用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非常好,很快控制疫情的传播。
三、流感的中医辨证施治
流感在中医上主要分为风热犯卫证、风寒束表证和表寒里热证,主要表现和治法如下:
(1)风热犯卫证
临床表现:发热恶寒或不发热,咽干咽红,或鼻塞、轻咳少痰,乏力,舌边尖淡红,苔薄,脉浮数。
治法:在医生辨证指导下使用疏风解表,清热解毒药物。
(2)风寒束表证
临床表现:恶寒,发热或不发热,无汗,头身疼痛,鼻流清涕,或纳差、腹痛、腹泻,舌淡红,苔薄而润,脉浮紧。
治法:在医生辨证指导下使用祛风散寒,辛温解表药物。
(3)表寒里热证
临床症状:恶寒,高热,头痛,肢体乏力、酸痛,咽痛,鼻塞,流涕,口渴,舌红,苔薄黄,脉数。
治法:在医生辨证指导下使用解表清里、表里双解药物。
四、流感的中医特色预防措施
1.佩香囊法
通过随身佩戴含有广藿香、陈皮、苏叶、白芷、苍术、吴茱萸、艾叶、甘松等中药香囊,利用香囊散发的芳香中药的气味来提升抵御感冒等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的能力。
2. 艾灸法
适当艾灸大椎穴、神阙穴、气海穴、足三里穴、督脉穴等穴位,以增强人体正气、祛除外邪,增强抵抗力。
3.耳穴压豆法
耳与人体经络各脏腑存在紧密的联系。耳穴压豆是通过在特定耳穴如肺穴、脾胃穴、气管穴、肾穴等上外贴王不留行子后进行揉按,以调整脏腑气血功能,促进机体阴阳平衡。
4.起居防御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流行期间时节应避免尽量减少人群密集场所活动,合理作息,保证睡眠充足,并注意对居所多通风、勤消毒,同时,中医自古就有“焚香除疫”的方法,现代研究也发现燃烧艾绒制品具有一定的空气消毒作用。另外,如果家中有感染患者,应尽量单间居住,保持房间通风,减少与共同居住者的接触机会。
5.饮食防御
中医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提高人体正气,增强免疫力,才能有效的抵御病毒。饮食营养、规律,多食用新鲜果蔬及牛奶、鸡蛋等优质蛋白,以提高自身免疫力。还可食用生姜、葱白、紫苏等药食同源的药物抵御疫戾之气。
6.运动防御
中医推荐学习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等运动健身强体。《千金方》云:“养性之道,常欲小劳”,适当的运动,可以畅通血脉,舒展肢体,同时还可以促进情绪放松,达到身心健康。
市中医院治未病科
可免费为市民提供中医体质辨识服务
并根据市民体质给予养生建议
助您抵抗流感
新余市中医院治未病科应用中医基础理论,发挥中医在“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瘥后防复”的独特作用,开展体质辨识及调理、艾灸、葫芦灸、热敏灸、火龙灸、任脉灸、督脉灸、平衡火罐、耳穴压豆、药棒穴位按摩、耳部全息铜砭刮痧等多种中医药干预和治疗服务。
喜欢就奖励余小卫一个“👍”和“在看”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