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登革热
症状及预防相关知识
目前,我国正逐步进入
登革热流行季节
登革热又被称为“骨痛热”“断骨热”,是由登革病毒(Dengue virus))引起,经媒介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是全球传播最广泛的蚊媒传染病之一,在我国属于法定乙类传染病。人与人之间不会传染登革热病毒。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是我国登革热病毒的主要传播媒介。登革热患者或隐性感染者被伊蚊叮咬,病毒在伊蚊体内增殖8~10天后,通过伊蚊叮咬传播给他人。登革病毒通过“患者/隐性感染者→伊蚊→健康人”这一链条不断传播。
我国人群对登革热普遍易感,感染后的潜伏期为1~14天,多数患者在感染后5~9天出现症状。部分患者没有明显的症状,属于隐形感染者。
体温可达39℃,常伴随乏力,部分患者出现厌食、恶心、腹泻等。
头痛、眼眶痛(如眼睛灼烧感)、全身肌肉骨关节痛(如腰酸背痛),以及面部、颈部、胸部潮红。
发病第3-6天,部分患者面部、四肢出现皮疹,伴有瘙痒,无脱屑,3-4天后逐渐消退。
少数病例在发热5-8天后可能出现流鼻血、牙龈出血、月经量过多、皮下出血、尿血等症状。
两者虽均有发热、疲乏、疼痛等症状,但流感多发于冬春季节,伴有咽痛、流涕、咳嗽等呼吸道症状;而登革热则好发于炎热天气,发病前有蚊虫叮咬史,无呼吸道症状,且半数以上患者会出现皮疹。
目前,临床对于登革热病毒尚无特效药物,一般是进行对症治疗。如果确诊为登革热,为了避免传染给其他人,患者必须在医院进行防蚊隔离治疗。登革热属于自限性疾病,一般情况下,患者在充分休息,进行补液、退热等对症治疗后,5~7天可以完全康复。重症患者则需要针对休克、严重出血、重要脏器功能障碍等症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经过及时治疗,绝大多数患者都可以被治愈。不过需要警惕的是,少数重症患者可能死亡。患者切不可掉以轻心。
目前,我国没有登革热疫苗,因此对于该病最有效的预防措施是远离疫区,防蚊、灭蚊,切断登革热病毒的传播源头。
建议您外出旅游前提前搜索目的地相关信息。如果当地登革热疫情严重,为了保障自身安全,不建议前往。如果要前往东南亚等登革热流行区,应事先准备防蚊灭蚊用品,如驱蚊喷雾、蚊香、电蚊拍、灭蚊灯、蚊帐等。
在登革热传播地区,建议穿浅色长袖衣裤、袜子出门,将驱蚊喷雾喷在衣裤上,也可以佩戴防蚊手环、在衣服上贴驱蚊贴。应选择入住装有纱门、纱窗的房间,注意室内灭蚊。如果在旅途中出现发热症状,应该及时就医。
如果出现发热、骨骼痛等登革热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并主动向医护人员说明近期旅行史和在境外的蚊虫叮咬史,以便及时得到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如果确诊为登革热,患者应配合进行隔离治疗。
我国部分地区偶有登革热输入病例引起本土传播的情况。夏季气温升高,蚊虫大量滋生,日常应做好防蚊措施,避免蚊虫滋生和病毒传播。做好如下几点:
避免在蚊虫滋生处逗留
适时使用灭蚊、驱蚊用品
常打扫、常通风
清理积水
来源:长沙卫健,长沙县卫生健康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