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nk:街头,城市,再到奥运

文摘   社会   2024-08-14 21:00   北京  



在前不久巴黎奥运会的男子滑板街式赛上,来自日本的堀米雄斗(Yuto Horigome,下文称“Yuto”)成功卫冕,继2021年东京奥运会后再次在该项目拿到金牌。

但每当被问起自己的成功,Yuto总会提起自己年幼时期在作文「未来的梦想」中写道的:"我想成为世界上最好的滑手,我想去滑板之乡美国,与各路大神学习切磋。"


梦想铸就传奇,Yuto 6岁开始参加滑板比赛,18岁与好友一同背井离乡前往美国进修,并在19岁时成为了NIKE的「赞助滑手」。而Yuto此次在巴黎奥运会决赛中穿着的,正是他与NIKE的首款个人联名滑板鞋Dunk SB Low「羽毛」。


街头文化,往往作为城市文化的背面被讨论,在洛杉矶、东京、巴黎等超级城市是如此。本期城市备忘录,将以Yuto脚上的Dunk作为观察线索,从这双鞋的背后探寻上世纪的美国街头到巴黎奥运会的街头文化变迁。





文|脆脆
编辑|许迪






时间回到梦开始的地方。1985年,恰逢篮球运动的黄金时代,青涩的迈克尔·乔丹 (Michael Jordan)刚刚在前一年的选秀中被公牛队选中,开启了他在NBA的封神之路。与乔丹一同横空出世的还有Nike为他设计的篮球鞋Air Jordan 1(下文简称AJ1)。在当时,比NBA更加受到年轻人追捧的,是NCAA大学篮球联赛。


作为全美最受关注的体育赛事之一,那一年半决赛的比赛现场,看着人头攒动,欢呼呐喊的观众们,坐在台下的NIKE设计师Peter Moore迸发了一个强烈的想法:将球馆中年轻人的激情和能量融入球鞋。这场热血球赛中,一共诞生了11位未来的NBA球员,也同样孕育出了一款划时代的产品Nike Dunk」。


1985年NCAA大学生篮球联赛


Dunk是Peter Moore酝酿了很久的一个想法,他一直想要设计一款属于年轻人的AJ1替代品球鞋。它的整体外观和AJ1十分相似。就在发售前两周,Dunk还在生产线上做了最后的改动,取消了气垫,鞋底采用了Cup-Sole材质,不同于当时市面上大部分的硫化工艺,加上美丽的价格在发售之后一度受到很多年轻人的好评。


除了设计,另一个天才般的想法是以不同大学队服的颜色作为主题颜色,也就诞生了第一代“大学系列”。八种配色体现了每所大学的独特精神。值得一提的是当年海报中只有七双Dunk,右下角的鞋是Nike为去年获得冠军的乔治城大学所设计的Terminator。这在当年是一个十分大胆的举动,当时的大多数球鞋都是以白色为主, Dunk是最早使用大块色块的鞋子之一。


耐克为此起了一个经典的口号:Be ture to your school(忠于你的学校)。


这一波精彩的营销使得Dunk风靡全美,为Dunk在大学篮球联赛中赢得了铺天盖地的订单,几乎每个人都想通过穿同样配色的鞋子来体现他们对偶像和学校的支持,人们觉得购买的不止是一双鞋,还有荣誉感。


体现独特精神的Dunk大学系列


尽管Dunk依靠“大学系列”的营销成功圈粉,但作为一款篮球鞋,无论是性能还是设计,它始终是AJ1的低配平替。随着乔丹和他脚下AJ1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大家都在期待新款的Jordan系列,Dunk逐渐淡出了主流的球鞋舞台,出现在了折扣店甚至垃圾桶里。


Dunk,扣篮,是篮球运动中最炸裂的动作,而它的命运就如同他的名字一样,风靡刹那,全场欢呼,然后悄然消退。






虽然Dunk不再出现在篮球场上了,但它的生命在另一个赛场获得了重生:街头滑板。而在那双现象级滑板鞋诞生之前,Nike的街头之路并不是那么顺利,甚至差点被街头文化拉入永久黑名单。


Nike的街头故事源于1987年的一部电影《The Search For Animal Chin》(寻找滑板之神)。当时很多一流的滑板手穿着不同的鞋子出现在电影中,除了有 Vans 赞助的板鞋之外,还有其他滑手比如 Lance Mountain就脚踩不同颜色的AJ1出镜,这部电影帮助Nike第一次闯入街头文化的视野。


在当时以帆布鞋为主的滑板市场,AJ1第一次为滑手提供了鞋底缓震和脚踝保护的鞋型,成为了滑手们的新欢。


电影《The Search For Animal Chin》


到了九十年代,巨大的贫富差距和种族隔阂使纽约街头成为了亚文化熔炉。买不起昂贵球鞋的滑手和rapper们,看中了折扣店中的Dunk,最便宜的时候只需要2、3美元就可以来上一双。滑手们惊喜的发现Dunk扁平的鞋底、强大的抓地力和厚实的皮质鞋面十分适合滑板。就这样,Dunk逐渐开始在纽约街头流行起来。


1995年,Nike借着第一届世界极限运动会的赞助机会,开始向极限运动领域商业进发。专门为滑板运动打造的三款鞋型SnakChoadSchimp在随后一年面世,但丑陋的鞋型并没有得到板仔们的追捧。


恰逢当时《Thrasher》杂志上的一句广告「What if all athletes were treated like skateboarders ?」引来了滑手们的集体抨击,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所有运动员都像滑板运动员一样被对待会怎样?”。


NIKE针对滑板现象的反讽广告


这句广告也成为了亚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冲突爆发的导火索。从字面意思来看,Nike应该是想要试图为滑板这一亚文化打抱不平,但滑手们却一致认为是Nike在利用他们博眼球赚钱。一系列错误举动的原因是因为Nike还是不够了解这个街头群体,当时负责的产品部门甚至没有一个会玩滑板的,这导致Nike的市场地位一落千丈。


面对逐渐火热的滑板文化,事后的Nike曾多次尝试重回滑板市场,但都无济于事,越是用力效果往往越是不好,亚文化社区始终无法容忍一个想要赚钱的大公司进入他们的世界。就这样,刚刚在街头燃起的Dunk火焰又一次熄灭。






Dunk之所以能在滑板文化中重生,并非Dunk选择了滑板,而是滑板选择了Dunk。

事情真正的转机出现在2002年,这一年,时任NikeCEO的Mark Parker找到了Sandy Bodecker决定创立Nike SB部门,这是Nike对滑板市场的最后一次尝试,如果Sandy还是没有办法帮助Nike回到滑板市场的话,Nike将彻底放弃这一领域。

接到重任之后,Sandy的第一直觉就选中了曾经在街头板仔脚上的Dunk作为产品原型。在主动联系了一系列知名滑板店与滑手之后,Sandy决定除了将ProB用于保护脚腕的“厚鞋舌”设计继续保留外,还在鞋款中底加入增加舒适性的Zoom Air技术,Dunk SB的原型就此诞生。在Dunk SB的设计初步成型之后,Sandy做出了改变Dunk命运的一件事,组建一支自己的滑板团队:Nike SB Team。

Sandy找来了当时四位来自不同地方的顶流滑手:Reese Forbes、Richard Mulder、Gino Ianucci和Danny Supa,并让四位滑手来亲手设计自己的专属配色并命名,这便是传奇的四大天王系列,这四双鞋也正式拉开了Duck SB的时代序幕。Sandy深入到街头社区内,考察到小众文化的社群属性,决定Duck SB只在专业滑板店内进行出售,相关媒体新闻也只发布在滑板媒体之上。


这一次,Nike不再是站在街头的对面,而是终于选择走入真正的街头。


在Sandy眼里,滑板手绝对不是一群盲目跟风的韭菜,他们也拥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即便他们小众可能处于底层,同样也需要被聆听、理解和尊重。


Dunk走向街头

这一次,Dunk真正注入了滑板的灵魂,Dunk SB成为了当时最炽热的爆款,而这一切都可以归功于Sandy Bodecker。

如果说Peter Moore创造了Dunk,那Sandy把Dunk SB推向了极致的神坛。在接手Dunk SB业务没多久,他不幸查出喉癌,在之后的人生中他一边推广Dunk SB一与癌症对抗,就在治疗后没多久,他又开始带着Dunk SB参加全球巡回活动,找来了更多合作的伙伴:店铺、品牌、音乐人、艺术家和故事。Sandy将球鞋文化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


只可惜天妒英才,Sandy终究没能敌过病魔的要挟,于2018年10月3日去世,享年66岁。


有的时候,我更愿意将Dunk SB解读为Dunk SandyBodecker。


Remembering Sandy Bodecker 纪录片

左侧的是Sandy Bodecker






2003年,距离Dunk SB的诞生已经过去一年时间。毋庸置疑,在这一年中Dunk SB正一步步走向辉煌,街头越来越多的人穿起了Dunk SB,与大牌合作也日益紧密。


为了使Dunk真正的从街头走向世界,NikeCEO的Mark Parker邀请了25位当代日本艺术家,共同以White Dunk为主题进行艺术创作,并举行了一场掀起全球潮流风暴的White Dunk: Evolution of an Icon世界巡回展览企划。


这一次,Dunk也不仅是一个潮流品牌,而是成为了城市和空间品牌的代表。



#

2003.10.8-10.12

法国巴黎

东京宫


White Dunk艺术展的首站选在了法国巴黎的当代艺术中心:东京宫。当时,东京宫展览馆刚刚由普利兹克奖得主建筑师夫妇安妮·拉卡顿和让·菲利普·瓦萨尔(Lacaton&Vassal)改造开放,在此之前东京宫展览馆一直不被人们所重视,甚至任凭其荒废落败。


由Lacaton&Vassal事务所

改造的东京宫展览馆


之所以选择东京宫作为首站,除了其展出的艺术项目之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它给游客提供了广泛的自由,让他们可以一拥而入地欣赏艺术作品。


这里的自由营造了一种共享和辩论思想的氛围,自由和透明的幸福感氛围,游客可以在这里自由发挥。Dunk选择它来作为展厅,再合适不过。


2003年10月的White Dunk东京宫展览


作为这场世界之旅的首站,除了25位日本艺术家的作品首次公开展览之外,考虑到巴黎这座城市的浓厚艺术气息,还使用法国知名画家贝尔纳. 布菲(Bernard Buffet)的画作为巴黎这座城市而特别创作的DUNK Low Pro SB "Paris" 。


Dunk Low Pro SB "Paris" 


贝尔纳·布菲是法国最为著名的当代画家之一,他以其表现主义风格而知名,特别是他那些锐利、粗黑线条的作品。布菲的作品经常被描述为具有悲观主义色彩,特别是描绘二战之后社会的焦虑和孤独,黑暗的色调和夸张的形体来表达绝望主题。


巴黎站展览纪实影像


1999年10月4日,患有帕金森病而无法创作的布菲,于法国南部家中自杀身亡。


在DUNK SB "Paris" 的鞋身上,拼贴了布菲生前的经典画作,这些画作被随机拼贴到了鞋面之上,使得每一双Dunk Low Pro SB "Paris"都具有独一无二的外观,也造就了这款街头文化与艺术完美结合的时尚单品。


第一站的完美落幕使得Dunk Show在世界各地获得了空前绝后的热度和讨论。



#

2004.1.18-2.1

日本东京

南青山的超级鞋盒


Dunk世界之旅的第二站,这一站,Nike展出了2004年计划推出的Nike Dunk及Nike Dunk Low Pro SB的预售样品。至于为何亚洲站会选择东京,其浓厚的球鞋文化以及其巨大的市场潜力或许就是最好的证明。


整个团队在东京站投入了更多的心血,首先在展览场馆上就得到了体现:不同于选择已有的场馆这样的传统方式,团队直接在Prada南青山店的旁边,临时搭建了一个拥有Nike SB银盒外观的四方形建筑,而它也理所当然的成为了区域的绝对热点:早期巨物网红打卡点」。



青山Prada旁的超级鞋盒


强大的感官冲击和身临其境感吸引来了所有经过此处的路人以及慕名而来的潮人们。同样,这次展览的主角是第二双城市系列Dunk: Nike Dunk Low Pro SB "Tokyo"。


Dunk"Tokyo"采用极简的设计风格,就像日本众多清水混凝土建筑风格一样,鞋身整体采用米白色调,没有一点多余的修饰,除了最基本的钩子图案之外,商标字母和印花图案也全部被取消。


Nike Dunk Low Pro SB "Tokyo" 


回归空白的设计也逐渐揭示了这场巡回展览的意义,Dunk不是一个符号,而是一张白纸,它有着被创造的无限可能。


东京站展览纪实


#

2004.10

英国伦敦

波鞋铺Foot Patrol


Nike Dunk Low Pro SB "London"在毫无预告情况下突然发售,一时间引发一阵抢购热潮。


就像伦敦城市一样的沉稳和神秘,鞋面采用灰色灰色麂皮打造而成,仿佛伦敦的雾都天气。这种烟、雾混合在一起成为了著名的"London Fog",甚至英语中还会把伦敦称为"The Smoke",因此伦敦得名"雾都"。不过在1952年伦敦发生了震惊世界的毒雾灾害后,政府采取了紧急措施,推行了相关法案,如今已有效地改善了城市的空气质量。鞋跟处则是伦敦母亲河泰晤士河的蓝色刺绣,是全鞋的点睛之笔。


泰晤士河横贯伦敦以及沿河的十多座城市,见证了伦敦从一个罗马时代的小村庄发展成为一个国际大都市的过程。比起世界上壮美的大江大河,泰晤士河则显得格外绅士,虽然泰晤士河不算太长, 但它穿越之处,孕育了英国的诸多文化和历史遗产。Dunk "London" 所表达的也是英国绅士特有的优雅品味。


Nike Dunk Low Pro SB "London"


#

2004.11

中国上海

卢湾区FlyStreetWear


虽然上海当时不是Nike White的主要巡回展城市,但代表着中国的Dunk记录着上海的一个时代的终结和开始。卢湾区已经在今天的上海行政区划中消失,但在20多年前,这里曾是中国街头文化的繁荣之地,也是整个上海的时尚坐标。


千禧年左右,刚刚涌入中国的日韩潮流文化在这里落地生根,随后传遍全国。作为潮流之都的上海顺理成章的成为了这场世界巡演的中国唯一城市。


Nike SB邀请了中国元老级街头文化杂志《Urban》的创始人王秉彝(Himm)设计了第一双带有中国元素的Nike Dunk Low Pro SB "Shanghai"。整体配色来源于上海豫园作为灵感:朱门、白墙和灰瓦的配色结合传统木窗纹路融入鞋子设计之中,鞋舌之上的繁体“滬”则是这双鞋的专属上海印记。而“310103”,这个专属于卢湾区的户籍数字,被永远雕刻在这双鞋与老一代上海人的心中。


Nike Dunk Low Pro SB "Shanghai"



#

2005.2

美国纽约

Reed Space潮牌店


Dunk Show的环球旅行回到纽约街头,Nike联合美国本土潮牌Staple,以灰色的鸽子为灵感,创造了"NYC Pigeon"这款纽约限定。


鸽子是一个足以代表纽约这座城市的标志,它既代表了纽约古怪街头的求生意志,也是美国911事件之后象征的“和平”。


Staple主理人Jeff曾设想过选择帝国(Empire State)、自由女神和地铁等元素来作为纽约的象征。但对他来说,鸽子才是更酷、更有辨识度的街头符号, 也非常符合纽约这座城市的调性。


Nike Dunk Low Pro SB "NYC Pigeon"

真正让鸽子成为全球焦点的是发售当天的店门口。


在2月寒风刺骨的纽约,不少人在得知发售消息后提前三四天就守候在了Reed Space门口,甚至还有搭起了帐篷。发售当日,过度聚集的人群吸引来了当地警方,后者迅速封锁了整条街道。


无奈的Jeff只好安排保安向排队的人群发放奖券,队伍的秩序立刻被打乱了,所有人都涌向奖券,不少排队好几天的人没有抢到奖券的人被警方带走,就这样导致了暴动的发生。


不少买不到的鞋的暴徒甚至直接去抢那些买到鞋的人,以至于警方只好动用警力护送买鞋的人离开这个危险的地带。就这样,这场球鞋发售吸引来了多家媒体争抢报道,第二天这双鞋竟然以「Sneaker Frenzy (球鞋暴动)」登上了报纸头版头条,一夜之间,Dunk SB再次成为全球讨论的热点。


当天的报纸新闻头条:球鞋暴动



#

2005.9.9-9.30

美国洛杉矶

洛杉矶当代展览中心L.A.C.E


2005年9月,「WHITE DUNK」来到了最后一站:洛杉矶。


举办地点位于 Los Angeles Contemporary Exhibitions (洛杉矶当代展览中心)。这场持续两年的企划,以欧洲为起点,再以美国为终点。或许也象征着 Dunk 从走向世界,到最后荣归故里的过程。


洛杉矶当代展览中心L.A.C.E






开头说到,街头文化往往代表着城市文化的背面。因为在过去,滑手们在街头受到压制是一件司空见惯的事情。


大多数城市的做法是建造一个滑板场,以此为借口禁止滑手在街上滑板。但这并不是街头与城市融合的唯一解,滑手Leo Valls是第一个提出滑板都市主义相关理论的人,他借助一次电视直播的节目,批评了城市对滑板的政策。经过多轮非公开与公开的谈话,最终将波尔多这座城市从完全禁止滑板变成滑板友好城市。


在Leo的倡导下政府拆除禁止滑板的标识


“滑板是一项运动,也是一种文化,一种艺术形式,是一种聚会和创造社会凝聚力的方式。这是孩子们放下手机走出去的一种方式,是一种与城市建筑沟通的方式,更是一种绿色的交通方式,这对现在的孩子来说也很重要。”Leo Valls在一次采访中说到。


究竟什么是街头文化?


40年过去了,如今,Dunk早已不止是扣篮的意思,也不仅仅是引领潮流的排队商品。当自由、叛逆、包容、松弛这些曾经扎眼的词逐渐走向大众,当滑板与霹雳舞从街头走向奥运赛场,它的涵义似乎又有了新的定义。我们正处于一个全新时代的开始,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时代,一个街头早已不止于街头的时代。


阿那亚滨海滑板公园中的滑板少年


最终你会发现,Dunk与街头文化一样,从来不是某个特定的符号,它是空白的,你如何理解它,它就是什么。





参考资料:

01.Nike SB, Remembering Sandy Bodecker Documentary.

02.Nike SB, Diamond Dunk, Documentary.

03.Nike, SNKRS: THE STORY OF DUNK Documentary.

04.SOLOSWOOSH, 以WHITE DUNK之名,诉说城市故事.




编辑 | 许迪
图片 | 文章配图均来源于网络



回顾往期 | 










城市备忘录
汇聚、分享并创造全球城市创新发展的资讯与思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