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质生产力”的三点认识
文摘
财经
2023-12-29 08:02
北京
新质生产力,是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到的新的词汇,强调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的重要的概念。而中国当今的政治制度,正是建立在马克思的理论之上,在这个时候提出“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则意味着我国领导人“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自提出以后,“新质生产力”这五个字频频出现在各种官方权威媒体上,12月4日,“新质生产力”入选《咬文嚼字》编辑部“2023年十大流行语”,并力压“双向奔赴”、“人工智能大模型”、“村超”等网络流行语,排在首位,足见其政治站位和重要性。关于新质生产力的解读,只需要动动手指,在微信上搜索一下,便可以看到大把大把的文章。为了方便阅读,这里节选一段发表在“学习有理”公众号上面的解读(原文链接):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它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标志。一是打造新型劳动者队伍,包括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和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二是用好新型生产工具,特别是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赋能发展新兴产业。技术层面要补短板、筑长板、重视通用技术。产业层面要巩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前布局未来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三是塑造适应新质生产力的生产关系。通过改革开放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和高效配置。从本质上来说,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还是回归到“创新“的重要性,但这个概念提出的意义就在于,将创新作为要素,融入了传统经典理论,对其进行了丰富。作为一名城市规划设计的从业人员,笔者看到“新质生产力”这五个字的第一反应,是非常兴奋的。因为生产力这一概念,也一直是笔者及团队,尝试融入城市空间的要素。当然,对这样一个重要概念的深入诠释与解读,是笔者能力所不能及的,仅在此就“新质生产力”的提出,谈几点粗浅的认识。按照经典理论,生产力是人们在劳动生产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以使其满足人的需要的能力。生产力中包含的关键要素是: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然而,这一观点,将生产直接和劳动行为相关联,忽视了“创新”的关键维度。
创新,作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动力,超越了简单的物质投入和产出比例。它包括技术创新、管理革新、产品和服务的创新等多个层面。在知识经济和快速变革的时代背景下,创新成为了生产力增长的核心因素,而不仅仅是辅助要素。也许有人会说,“创新”也是一种广义上的生产劳动。我们也许可以这么说,但是仔细想来,把“创新”作为生产劳动的一种形式,还是有一些牵强。在经典马克思理论中,劳动是一种有清晰生产目标的、定向的、持续的输出。而创新行为,以及创新的实践,往往是不定向的。当人们在创新链上产生行为时,往往没有一个清晰的计划和流程,这是创新行为和生产行为最本质的不同。生产往往是有一个较长时间维度,而创新则不一定包含时间维度。生产,往往对于空间的需求比较固定;而创新,对于空间以及空间中内容的需求差异巨大。因此,有必要把“创新性生产”,和“劳动性生产”有所区别,从而是经典理论的“生产力概念”更为丰富。经典理论中,生产力的概念是以人为主体的行为生产。这也就是我们所熟悉的“行为生产”,行为生产在此被定义为所有通过人类活动实现的生产过程,这包括了常规的生产活动,如工厂劳动、农业耕作和日常的商务操作,也包括了更为创新的活动如研究与开发、艺术创作和设计思考。这些行为可能涉及创造新知识和新技术,也可能涉及现有知识和技术的应用和复制。无论是创造性还是非创造性的,这些行为都是经济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而空间生产的维度是缺失的,空间为行为生产提供了场所和条件,而这类价值本身就是人所需要的“产品”,因此,空间的生产力,是不依赖劳动者的。它通过物理环境的设计和社会环境的构建,影响和塑造了人们的生产行为。在工厂、办公室、实验室或者数字虚拟空间中,空间的配置和特性都直接影响到工作效率、合作模式和创新潜力。也许有人会认为,空间不就是生产资料的一部分嘛。的确,空间可以做作为生产资料的一个成分来理解。比如,对于农业,农田空间就是生产资料;对于制造业,厂房作为空间,就是其生产资料;对于服务业,写字楼、商业空间也是其生产资料。但我们周围仍有很多不被定义为生产资料的空间,仍然在为我们创造价值,比如生态空间,再比如,我们的住宅居所。在经典理论中,居住空间往往被定义为生活资料而非生产资料。但是,如果我们将“创新”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一部分,居住空间的生产价值不容忽视。在笔者看来,空间生产并不是行为生产的子集,行为生产和空间生产,应当被看作新质生产力的两个重要维度。二者双向奔赴,不仅包含了高端创新和创造性活动,也包括了广泛的日常生产行为。这一双向互动的视角帮助我们理解,如何通过改善和创新空间来提升各种类型的生产效率,以及如何通过观察和响应生产行为的变化来优化空间设计。这种理解对于推动经济效率和社会福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当我们谈“空间生产”的时候,其本质是讲空间所创造的价值,这种价值是持续性的。比如,当住在自己房子里的时候,其空间生产的价值,可以被量化为这个房子放到市场出租是可以收获的租金,这是可以用经济价值来衡量的。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的经济是由房地产拉动的,这本质也反映了我国生产力体系中,空间生产的维度。从初心来说,让空间产生更大的价值,是一个好事情,但当空间所产生的经济价值太高的时候,反而也会抑制创新。因为如上文所说,创新是一种不定向的行为,其对空间成本往往高度敏感。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说,很多优秀的创新都发生在车库中,其原因就是车库是一个成本最低的空间。我们近些年时常谈起的“房地产误国”,也反映了空间生产与创新之间的矛盾。因此,在“新质生产力”的理念下,当我们谈论空间生产时,我们不仅在讨论物理空间本身,还在讨论空间如何通过其结构和组织来影响、塑造和激励生产行为。空间的价值并非仅仅体现在其直接的经济回报上,如房产的租金或售价,更重要的是它如何促进生产要素的顺畅流动和高效配置,从而催生创新和增加社会整体的生产力。一方面,国家与社会资本在针对新的空间或存量空间进行投资的时候,一定要从“空间生产”的角度,实现其运营成本与收益的平衡。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认识到,空间生产的价值远远超出其直接的经济回报。通过促进生产要素的顺畅流动和高效配置,良好的空间规划和设计不仅能够提升经济效率,还能激发社会的创新潜力。面对现代经济和社会的挑战,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理解和利用空间对生产力的影响,去真正的发展新质生产力。以上就是笔者对于“新质生产力”的一些粗浅认识。总结起来,就是在将经典的生产力,分解成两个维度体系,并在每个体系内提出一对儿差异化的概念:“劳动性生产”与“创新性生产”;“行为生产”与“空间生产”。这四个概念,共同延展了经典理论中生产力的概念与内涵。当然,时间和自身水平关系,以上的讨论还是非常粗浅的,期待讨论,拍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