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遭遇过人际「微恶意」吗?

文化   2024-09-02 09:59   上海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时不时体会到一种「社交微恶意」

这是一种暗戳戳被刺到的感觉。它不是明目张胆的,而是微妙的、阴阳怪气的。你感觉到了不舒服,但在当下没有立刻确认或反击,导致长时间内耗。

最近,果麦麦有一本新书——《早安,怪物》——就讲到了一个「反击微恶意」的故事。


「丹尼」是印第安人。他的老板在工作中叫他「汤头」,这个外号有对印第安的侮辱性含义。丹尼不喜欢被这么叫,但他不知道该如何表达不满。


心理咨询师对丹尼说,我想让你做一件小事:你去告诉老板,说你不希望他再叫你「汤头」。你友好地跟他讲,有必要的话,再加上一点点恼火的语气。除此以外,你无须向他做任何解释。


丹尼:「他要是问我为什么呢?」


咨询师:就说「我不喜欢这个名字」

咨询师注意到,丹尼很纠结「他要是问我原因怎么办」这个问题。咨询师认为,丹尼觉得「自己没有表达感受的正当性」。


豆瓣 9 分,这是一位心理治疗师的回忆录。在书中,她回忆了自己二十多年的职业生涯中最难忘的五位来访者。

我们曾收到过几百份用户投稿,讲述与「丹尼」类似的遭遇。

那么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该如何应对人际「微恶意」?

简里里,简单心理 CEO。

叶斌,心理学博士,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注册工作委员会首批注册心理师和注册督导师,华东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硕士研究生特聘校外导师,上海闻殊心理咨询机构创始人,国内格式塔治疗领域专家。

如果一个人被好好爱过,

「攻击」就不会是个特别的技能

这使我想起我曾经读到一个母亲给女儿的礼物:让女儿会拒绝他人,且无需给予任何解释。

我特别喜欢这一条,所以特意收藏了起来,我希望我的女儿能够如此。也是因为我从小长大的过程中并未获得这一点,相反我获得的教育是即便拒绝,也应尽力向对方解释自己的处境,不让他人感到受伤——就好像我应当为他们的感受全然负责。

女性这个性别角色总被期待「像宽容温柔的母亲一般粘合关系」,这种期待从一个女孩子出生到老去的每分每秒都如影随形,所以女性更容易陷入不能拒绝、总要自证清白的境地之中。尤其在应对「微恶意」的时候,更难确认自己的感受是否合理。

《短剧开始啦》

事实上我学习到的一点是:在自己的世界里面,你的任何感觉不应当被质疑和怀疑。如果你在这个情境下感受很糟糕,先承认它、不要怀疑它。试着想象你的感受是你的孩子。当你给予她全力的信任和支持时,她是感到安全的;而当你怀疑她、试图否定她的时候,她就会感到受伤。

因为你接下来的行动,都是由你的感受所驱动的。如果「你的感受」很受伤,你就更容易陷入应对创伤的反应:比如我要打回去、我要有攻击性、或者我需要不断地体验愧疚感、反复解释自己。但是如果「你的感受」被自己支持了,你就不必花时间在「内耗」之上——比如我的感受合理吗/对方到底有没有恶意/我这么做别人怎么看待我——这样你有多余的心理空间来为自己做下一步的选择:

你能够思考在这个现实情境中,什么是你想要的、有利于你的选择?无论你选择和对方澄清事实、表达你的需求和边界;或者你选择置之不理,抑或是反击。最重要的是,你的行为是出于自己的需要,而并非出于被困于「受伤」的感受之中而见诸行动。

我常常看到一类困惑是,孩子在学校被欺负了,但不会回打怎么办?

在这种情形之中:父母承担的功能应当是帮助孩子去涵容和消化孩子受伤的、无法理解、表达和命名的情绪,然后和孩子一起想办法。

尽管办法不总是万能的,有时候在糟糕的环境中也没有什么奏效的办法;但是从心理空间上,孩子的情绪被理解、被支持,父母一起想办法这个付出努力的行为本身,就对于孩子提供了一个心理上的保护罩,免于她的自我感到受伤。因为所谓现实层面糟糕的事情并不一定会带来「心理创伤」,人在心理上的孤立无援才会。

如果一个人能够被如此好好爱过,那么他就不必在「内耗自己」和「外耗他人」这两个非黑即白的两端反复横跳,「拥有攻击性」也不会是个特别的技能,它只是和我们日常生活中拥抱、赞美、吃饭一样自然的佐佑我们生活的工具之一。

最好的状态是你想「刺」人就可以「刺」人,想 hold 住就可以 hold 住

当人们问「怎么面对微恶意」的时候,他在问途径和方法。

坦率地说,如果真的有来访者问我这个问题,我会反问他:你想要什么?

1. 当一个人什么都想要,就等于他什么都不要

我不认为这个世界上有什么标准答案,就看他要什么。比如说你是销售,那个人是甲方,可以给你十亿的订单,那微恶意你就忍了吧。有可能你也会很刚烈地说,十个亿打动不了我,我就要怼回去。反击也可以。虽然有些人反击起来有困难,想怼人,但是没有经验。那只要目标明确,慢慢训练就可以。

但是我遇到大多数人真正困扰的不是没能力反击,而是患得患失。觉得怼完了,又得罪了别人怎么办?

追求完美,是我一直认为中国人的一个很核心的麻烦。如果你忍下来了也很接纳自己,或者怼了也很接纳自己,都不太会有事。

在「既要又要」或「追求完美」的心理下,人们第一想得到,第二想轻松得到,第三想要不用付代价,没什么后遗症要承担。那天下肯定就没有那么便宜的事。

在我看来,从心理的根子来说,他搞清楚自己究竟要什么了吗?然后,他真的为此做好准备,愿意承担相应的代价吗?

你怼了别人,本来就是要让别人不开心的。你还指望让别人开心吗?

你如果真的想怼人,还管什么姿势漂亮不漂亮?撒泼打滚都可以。其实真正的问题是,你告诉他撒泼打滚,他又说这个不优雅。别人不开心,就会有进一步的动作。你接下去会有层出不穷的顾虑,有这个障碍那个障碍。这也许就是一些人无法怼出去的真实原因。

在我的思维理念里,当一个人什么都想要,就等于什么也不要。因为他动都没法动。 

2怎么反击别人?

如果你说方法不会,最简单的你去可以观察别人是怎么怼的。你去学,这是基本思路。如果你有钱,去找个专业人员指导,或者报一个人际关系的课。

最省钱的方式就是去观察。身边谁是你的标杆?谁的人际交往情商很高,很打动你?好好跟他学,或者跟他做朋友,请他教你。

如果你从来没怼过人,第一次你的即兴发挥可能是很差的。那你可以在家先练手,否则上去武功尽废。不是说我第一次吵就要吵赢。你甚至要做好前三次都是输的准备。就像最近看奥运,你想在某一个领域拿高分,是要花功夫的。

有人说我嘴笨,反应慢怎么办?提高自己的觉察力,反应速度也是觉察力的一种表现。 

当你没有觉察的时候,我们把这个叫自动化反应。就是你活在一个过去的条件反射里。你不能因时而变。比如别人嗓音一提高,你就怂了。你之前吵过 100 次,每次都是这样。

但当你有觉察的时候 ,你会意识到嗓音高只不过是虚张声势,不代表他力量更强,而是更虚弱。你可以针对这个情况,准备 5 种应对方式。

你可以提高嗓音,也可以保持定力。有了觉察后,就可以根据当下的需要来组织策略,而不是陷入「输了」的沮丧里无力自拔,最后得出一个结论「我很差」。这完全没意义。对你的人生没有帮助,只能留下一次负面体验,一个创伤。

觉察的价值是让你搞清楚,输在哪里?如果你想赢,下次怎么弥补?如何调整策略、能力储备、观念,要做一些什么样的练习?

如果你真的想提升品质精进实力,吵架后要认真、有效地复盘。这会使你的反应速度越来越快,应对越来越精准有效。

3当你定义别人有「恶意」,你肯定就会有「防御」

另外当我们提及「微恶意」时,我们还要区分它是客观存在的,还是你的主观想象。

心理学上说「投射」。有些微恶意,甚至都不是对方的,而有可能是你的恶意。当你对别人有偏见,有「敌意想象」时,你甚至可能把一些中性的东西看成是负面。

比如说他提了一个问题,然后你就觉得他在批评、反问你,给你挖坑。心理学有一个概念叫自动实现的预言效应。就是你想象什么,最后想象就会成真。 

 《天下无贼》里王宝强演的傻根就很有安全感。因为他很善良,他就觉得哪里有贼?这和他自己的经历有关,也和他投射出来的世界有关。 

比如说有些人脾气比较坏。我想知道,如果生活里你遇到一个坏脾气的人,他讲话很冲,他做了一些你不舒服的事情。你会定义他有恶意吗?

如果你定义他有恶意(即使加个微也还是恶意),你肯定就会有防御。

防御的状态,除了明显的进攻(比如直接骂),也可能表现为「被动攻击」,比如心不在焉、弱弱的反击、懒得跟他搭话。这种「防御状态」,是不是也可以定义为微恶意?

别人正常问你一个问题,你觉得那是挖坑,出于防御策略你避而不答。对方就很恼火,于是追问你。你会说哇,咄咄逼人,肯定有坑!接着对方失去耐心发火了。你就觉得,你看,他就是一个想攻击我的人。微恶意之间互相激荡,那大家就没法相处了。但那个问题本来大家好好说话都不会有。

4做一个有弹性的人

当然再高阶的就是不要为开战而开战。

当你很弱的时候,你要训练自己强。但不要从一个很窝囊的人,变成一个浑身是刺的人,而且永远都浑身是刺。 

最好的状态是你想刺人就可以刺人,你想 hold 住就可以 hold 住。你因时而变、因势而变,是有弹性的。 我的基本理念是:做一个有弹性的人,而不是僵化的人。

经常有人问我说碰到这个事情「应该」怎么办?在我的训练里没有什么绝对的「应该」(除了不应该自杀或杀人这类普世价值观),而永远是问你要什么?

你做的所有事,都是服务你的需要,而不是服务一个所谓「绝对真理」的标准——在我们的政治课本中,早就学习过「真理的相对性」这个概念或理论。就拿《早安,怪物》里丹尼那个小片段来说,如果他是一个不能 say no 的人,say no 是他想去的方向,那去 say no 就可以。

能「说不」意味着个体有能力维护自己的边界。有能力是基础,「是否使用该项能力,是个体的选择。

最终他的行为不必是僵化的,而是收放自如,可以说 yes 也可以说 no,因时因需而变。 

▷ 《扪心问诊》

2040书店
千里挑一的好书 · 一生的阅读计划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