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阳南关曾经的城堡

民生   2024-12-30 09:09   山西  

汾阳南关村,位于市区之南,旧称南廓堡、大南关、南关庙、南关街。清代属纯懿坊。民国时属第一区、文峰乡。新中国成立后属城关区、西关乡、万年青公社、城关镇、文峰街道办事处管辖。


南关原有长方形土堡墙,南北长750米,东西宽320米。周长三里,高三丈,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由汾州知州张琯、曹宠相继修成。


四门的门台及门洞均为砖砌,门扇皆有七八寸厚。西门顶有四角挑檐歇山式文昌阁一间,内塑文昌坐像,一人高,手持笏板,头戴公侯冠,白脸,三绺须,身穿绿袍,腰系玉带。左右侍童一持书卷一持笔砚。前有两个白须老汉站像,呈作揖样。檐下有两通碑,分别为清康熙年间与嘉庆年间的修葺碑记。

东门顶筑有六角攒尖式魁星楼,下有六柱砌于墙内。魁星站像面目狰嵘,左手持斗,右手执笔,左脚翘起,右脚踏于鳌背,意味“独占鳌头”之意。文昌、魁星皆为主宰文化之神,祈望文气贯通、朴育人才的深切心愿。


南门顶无庙祠,然门外向南约一百米还筑有一座二道南门,此门雄踞大道,门洞之上为煞神楼,三间板瓦房,檐下悬一匾书“护我一方”。内塑普贤真人像等。


北门顶原置不详,民国十五年(1926)重修后,上为三间吕祖阁,灰筒瓦顶,民国建筑风格。檐下有砖雕大字“重关锁钥”,阁内塑吕洞宾像,其像由南关人张继堂所塑。北门洞顶内外有石额,外为“拱辰”,内为“来薰”。

在吕祖阁的后墙上,三间房的整个后墙面上部有三大幅砖雕图,三图均有砖雕竹框,分别为观棋图、三羊开泰图、双鹤图。三幅砖雕图栩栩如生,由北门入南关从几十米外即清晰可见,常有人驻足欣赏。堡门上的建筑大多毁于1946年至1948年的阎军驻南关期间。


南关堡墙有四道城坡依四门而筑。南城坡居南门东侧,北城坡居北门东侧,后改由西侧的守门窑院内登城,西城坡居西门南侧,东城坡居东门南侧。


南关境内旧有古道六条:出西门向西为向善道,通往大向善村;出西门向东南为裤衩道,约半里之处分叉,向西南通洪南社,向西通大向善村南。出南门向南为上八里圪藏道,通文侯村、乔家庄。向西南为南社斜道,通洪南社村。偏南为牧庄道,通牧庄。出东门向东北有一小道通县城东的南马道南栅子门,正东通小南关门。出北门隔路登入城的南门桥,又曰古风桥。此桥南关人称北门桥,修筑年代无考。曾有一块明隆庆六年(1572)的重修碑立于南门瓮城之外。

西门与南门外的道路皆是出门不足二里便入了圪藏沟,这些土沟有一房多深,沟崖的两边长满了酸枣丛,常见有人在此打酸枣。


南关地域内旧有庙宇八座,关内六座,关外两座。关内有黑龙庙、汾阳王祠、三官庙、慈佛寺、娘娘庙、三圣庙。关外有大王庙、龙王庙等。后皆毁,只留下南薰楼和海虹塔,后复建海虹庙,新建南薰牌楼。来源:汾州沧桑

汾阳家
传播汾阳历史文化,讲述汾阳人身边的故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