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那场迟到20年的国葬 | 方志江苏

文摘   2024-11-13 07:03   江苏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名字被时间遗忘,而另一些则如同璀璨星辰,即便是在黑夜中也熠熠生辉。这位主角,既不是政坛大佬,也不是战场英雄,而是被誉为“光复南京第一功臣”的范鸿仙。



范鸿仙是同盟会元老之一,他曾追随孙中山先生进行革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不仅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和新闻工作者。他拿起笔杆子,竭力办报,抨击时弊,影响深远。他的文章不仅文笔优美,而且富有思想深度和独特的见解,深受读者喜爱。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范鸿仙被同盟会委派负责南京的光复工作。他孤身一人,冒着生命危险,深入敌营,说服清新军第九镇统制徐绍桢起义,组织江浙联军,一举攻克南京。这场胜利,不仅为辛亥革命的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更让范鸿仙的名字,永远镌刻在了南京的历史上。


辛亥革命后,范鸿仙意识到要保卫胜利果实,必须要有自己的军队。于是,他在上海招募青壮年,创建了“铁血军”,担任总司令。然而,就在1914年9月20日凌晨4点,范鸿仙正在连夜起草军书,准备不日攻打上海制造局时,突然被四名暴徒袭击。暴徒们向他刺了七刀,其中一刀刺中腹部,范鸿仙当场殒命,年仅32岁。


本文是范鸿仙曾孙范亮口述1934年,南京范鸿仙的葬礼过程,原载于《南京史志》2024年第3期,原标题《为范鸿仙国葬是孙中山的遗愿》。今特予以刊发,以飨读者。






我的曾祖父范鸿仙,名光启,笔名孤鸿、哀鸿、大哀、解人、纯黄等,1882年6月20日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北乡,1906年加入中国同盟会,追随孙中山从事民主革命,战斗了一生。孙中山称他“是我党的重要领导人之一”。


我对曾祖父充满崇敬,今撰此文,深切缅怀曾祖父隆重国葬南京90周年,以志纪念。








“定为鸿仙国葬“


曾祖父是孙中山忠实的追随者和朋友。对推翻满清,光复南京,创立民国,屡建功勋。他既是文人,拿起笔杆子,竭力办报,撰写文章,鼓吹革命,抨击朝廷,影响之大,孙中山赞为“范君一枝笔胜十万师”;他又是武将,抓起枪杆子,招募青壮年,创建铁血军”,保卫新政权,二次革命失败后,曾祖父于1913年9月10日流亡日本。10月28日加入中华革命党。他在日本的4个多月期间,14次访晤孙中山,主要是商讨回国进行讨袁问题。尤其是1914年1月28日和31日的两次谈,是曾祖父单独访晤,与孙中山面谈的时间较长,而31日下午的最后一次议事,长达近3个小时之久,这就成了两人最后的话别。


1914年2月初曾祖父奉孙中山之命,从日本秘密返回上海,在国内领导和发动讨袁战争,进行三次革命。曾祖父在组织起义时被叛徒出卖,于9月20日凌晨,惨遭袁世凯党羽杀害。



孙中山听闻我曾祖父遇难噩耗殊为痛惜,立即派员到上海致哀抚恤,并电召我曾祖母前往日本,亲予抚慰。1914年10月28日上午,孙中山在东京头山满宅亲切接见了同盟会会员我的曾祖母李真如并对曾祖父遇刺殒命深表哀悼。孙中山含着眼泪抚摸着我曾祖父的8岁儿子范天平的头说:你要好好读书,继承你父亲的革命遗志,长大后为国家多做贡献。”对我曾祖母说:“你要节哀自珍好好将一对儿女带大。你放心,只要我孙文有一天能到长江,我有饭吃,你们也有饭吃。”孙中山又明确地说:“鸿仙身后事,即吾党事,待革命成功,定为鸿仙国葬。”中山先生的这些肺腑之言,让我曾祖母感动得泪如泉涌。孙中山与我曾祖母从9时15分开始,一直亲切地交谈到10时10分。(参见蒋永敬《民国年谱丛书》)





墓园雄伟壮观


遵照孙中山的遗愿,国民党中央决定为范鸿仙国葬。关于安葬的具体地点,先是由我曾祖父的生前好友、监察院长于右任,内弟李胜苍,儿子范天平3人,分别在紫霞湖、梅花山等多处仔细察看,与我曾祖母等商量,又经林森等勘探视察,由“范鸿仙葬事筹备委员会”发函给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于1933年冬议决,范鸿仙墓地选在中山陵东、五棵松陵园附葬区的一个小山坡上。此处不仅风水好,并还寓意其生前是中山先生之重要助手,身后亦是中山先生的左右之“左”。


范鸿仙墓


对范鸿仙的葬费,国民党中央先后作出3次决定:第一次,1928年6月5日,第122次常务会议,准蒋中正、于右任两委员提议:范鸿仙先生附葬总理墓地区域,并拨葬费三千元。第二次,1928年7月23日,第158次常务会议,准国民政府常务委员张人杰提议,范鸿仙同志的历史及被害情形,与陈英士同志相同,死事之惨,与关系之重大,亦复相等。营葬典礼,应加隆重。拟请援照廖仲恺同志前例拨给葬费二万元,除前由广东已拨三千元外,请再拨一万七千元。


第三次,1935年3月21日,第163次常务会议,准于右任、叶楚伦两委员提议:追褒范鸿仙烈士增拨葬费二万元。(参见《范鸿仙上将灵榇移京纪念特刊》)这样,范鸿仙的葬费,就从原来与廖仲恺一样,都是二万元后又增加了一倍,到四万元。曾祖父的墓园,分为墓岁、祭堂、墓碑亭3个部分墓园建设,历时两年,全部完成。各种建筑,庄严肃穆,雄伟壮观,堪称是“富丽堂皇、美轮美奂”。





灵榇由沪运宁


1935年11月22日下午2时,在上海日晖港安徽殡馆举行范鸿仙灵柩启灵典礼。上海党政军代表及范氏亲友同乡等百余人与祭,中央执行委员会,葬事筹备委员会迎榇专员等向灵棕敬献鲜花。典礼仪式由启灵专员张拱晨主祭,他在宣读启灵文中说:“先生为党捐躯,遗骸在沪,荒烟蔓草二十余年。呜呼哀哉!中央不忘先烈,将党葬先生于总理陵园。呜呼先生!神其来飨。曾祖母李真如身着孝服,率子天平、女雪筠(天德)、儿媳李慧英、长孙毓濂、长孙女烈孙参加了启灵典礼。


礼毕,灵棕启运,仪仗行列,长达里许。由党旗、国旗前导,其后为公安局乐队、仪仗队、遗像花车、灵车,各界随灵执绋者数百人,由殡馆出发,向火车北站行进。沿途由当地军警严为保卫,素车白马,备极哀荣。



上海火车北站门首,高悬白布横额,站前建有素白牌楼,中间题写“精神不死”四个大字,左右悬保安处全体军士之挽联:“觉世牖民,留得大名垂宇宙;安内攘外,还伸正气壮山河!”运榇专列,停靠火车站旁,前置长桌,供鲜果蔬菜,为公祭之处。灵榇抵北站,即由杠夫移登专车。


下午4时,举行移灵公祭典礼。主祭者有市党部、市政府代表等数百人。上海市长兼淞沪警备司令吴铁城等,谨率党政军警各机关各团体代表致祭。(《申报》1935年11月23日)礼毕,灵车于当晚11时附挂特快车运往南京。


23日,灵由沪运抵南京。上午11时,在下关火车站举行移灵典礼,国府各院部会,各团体代表数百人与祭。由蒋中正代表杨志清、于右任、王陆一、葬事筹委金维系主祭,五全会主席团推于右任、张继、吴忠信代表致祭分别读祭文。下午移灵人城暂停第一公园烈士祠,并即举行公祭。林森主席派吕超代表主祭,萧芹恭读林森祭文。(《申报》1935年11月24日)





公祭典礼举行


1936年2月18日,在南京第一公园烈士祠举行隆重公祭典礼。公园内外,布置得庄严肃穆,门首搭建了松柏大牌楼一座,上面是国府主席林森亲笔题词“音容宛在”四个大字。园内祭堂,中悬烈士遗像,内停楠木灵榇,上复“范鸿仙先生精神不死”绸幕,遗像旁满置花圈。祭堂内外悬各种挽联祭幛等,计有600余轴,令人肃然起敬。



上午8时,公祭开始,中央党部暨国府各院部会,各机关各团体均往致祭,由国府典礼局科长萧芹宣读祭文。亲往奠祭者,计有蒋中正、于右任、冯玉祥、戴传贤、何应钦、黄慕松、潘云超、陈调元、赵允义、邵元冲、张默君、王秉钧、钱大钧、王用宾、程潜、张厉生、焦易堂朱培德、陈绍宽、王陆一、蒋作宾、王祺、李宗黄、李烈钧、柏文蔚、吴忠信、张治中、叶楚伧、甘乃光、乐景涛、魏怀、马超俊、王漱芳陈剑如等党国政要数百人。


蒋中正于下午1时许亲往致祭后,不忘故人,又特至血衣亭凭吊,目睹血迹殷然,可想见殉难之伟烈,他在血衣前伫立,沉思默想,良久始意兴萧索而去。


中央执监委员会由冯玉祥领衔主祭,监察院由于右任主祭,全体监委均参加。(《中央日报》1936年2月19日) 





国葬盛况空前


2月19日,是为范鸿仙烈士举行隆重国葬的日子。太平路、中山东路、大行宫等处:都扎立了彩柏牌坊,南京城沉浸在哀悼的气氛之中。上午9时,主持于右任,宣布启灵,将遗榇置于所备灵车中,从第一公园烈士祠出发,其行列延长里许。首为党旗、国旗和“铁血军总司令范”黄绸旗两个身材魁梧的人扛着巨辐白布横幅,上书“精神不死”四个大字。随后为军乐队、宪兵队、教导总队两个连、警察保安队一队、遗像亭、血衣亭花圈队。曾祖父的遗像装在玻璃框内,披着黑纱,安放在遗像亭内,由4个士兵抬着。灵车后面,是悲痛欲绝的曾祖母等家人。灵车左右有荷枪实弹的士兵护卫。最后为南京安徽中学全体学生及童子军、各界参加送殡人员。中委于右任王陆一等均亲自执绋,共约数百人,由公园南行,过大中桥、白下路,转太平路、黄埔路、大行宫、逸仙桥、中山东路,出中山门,历时两小时之久,至11时许,全体行列均到达马群镇五棵松。



中午12时正,宣告人岁由杠夫将遗榇抬人墓岁内。12时30分,举行安葬典礼。于右任、张继致祭。首奏哀乐由于右任献花,宣读中央执监会告文,主祭人率领全体齐向范氏遗榇行三鞠躬礼,随告礼成。

中央告文曰:“惟中华民国二十五年二月十九日,为先烈范鸿仙先生安葬之期,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监察委员会,敬致告于先生之灵曰:呜呼,先生即世,忽逾二十年。窀岁之事,今始吉蠲。有待非缓,聿求安便。陵园之侧,南山比坚,相彼佳城,以封以树。虎踞龙蟠,百神呵护。用妥英灵,宅兆斯固。屹屹丰碑,千秋追慕。”(《中央日报》1936年2月20日)


在曾祖父国葬时,各界的 祭文、挽章、挽联数不胜数,其中有蒋中正挽章“功在党国”。林森祭文称他“蹈厉发扬,舍生殉国”。于右任祭文赞他“经纬文武,凭陵霜雪,开国建勋”。戴季陶挽联“建国仗嘉谋,劲节长流黄歇浦;报功昭会典,佳城得傍紫金山”。孔祥熙挽联“丹卷泐殊勋,百战弓刀光日月,青山埋侠骨,千秋陵墓壮风云”孙科挽联“建国艰辛,文事武功照日月;迎灵祭奠,公忠亮节备哀荣”。于右任挽联“陵寝同千古,篇章怆七哀” 居正挽联“铁血军名震江淮正看志壮澄清击楫独闻祖逖语;石头城兆安魂魄,每恨祸罹宵小抽刃惊传来歙悲”冯玉祥挽联“为民效命,为国尽忠,溯毕生经武整军懋著奇勋光史乘;此头可断此志不屈,痛先烈成仁取义长留浩气在人寰”。陈立夫挽联“开国播雄文,大义声明论民族;附陵隆葬礼,成仁争拜故将军”。所有这些,皆是对我曾祖父范鸿仙的褒扬备至。


END


来源:《南京史志》2024年第3期

口述者:范亮为范鸿仙曾孙、南京市民革成员

整理者:倪洪为南京市政协原祖国统一工作联谊委员会副主任

编辑:朱振鑫

发布:朱莉萍

更多精彩  | 跟着总书记看江苏|胡阿祥|程章灿|葛剑雄|江苏名志|中国共产党在江苏 | 冷历史|江苏风物 | 江苏民俗 |清廉江苏|名人掌故|运河文化|苏商传奇|江苏名镇名村|海上丝绸之路之江苏寻迹|一城一诗长江行|古都南京|温婉苏州|徐州人文|镇江人文|美丽淮安|南通故事|泰州人文|美丽常州| 黄海之滨盐城|东海胜境连云港 |无锡史话| | 宿迁史志 | 美好扬州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部分图片视频来自互联网

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




征稿启事

      征稿文章以弘扬传统文化、宣传省情地情、展示地域风貌、讲述江苏故事为主。来稿一经采用,即根据相关规定支付稿酬。
      公众号文章字数在1500~3500字,配相关图片。优先使用配音频、视频的稿件。投稿邮箱:jssdfzwxxz@163.com
      杂志文章字数在3500-10000字,配相关图片。投稿邮箱jsdfz@vip.163.com
      来稿文章请注明作者姓名、单位、联系电话、通讯地址等以便联系。 


方志江苏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宣传江苏省情地情,展示地域风貌、讲述发生在江苏的中国故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