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理发师突然火了!“顶上光鲜”自古真的这么重要吗?

文摘   2024-11-14 13:00   江苏  





顶 上 光 鲜 史


近日,湖南怀化的理发师晓华因为“听得懂话”,能理解顾客需求并打理出顾客想要的发型,在网上火爆出圈。



但晓华理发服务的“亲民”价格引发了网上其他理发师对她的非议。近日,晓华在采访中对此回应,表示因为不专业所以才定价低,为自己给同行带来的困扰道歉。对此,网友纷纷评论支持晓华,“什么专业不专业,顾客喜欢那才叫专业”。



在晓华火了之后,慕名而来的人越来越多。不少网友坐十几个小时的车来剪头,通宵拿号排队,也直接带动怀化文旅热度。



自呱呱坠地起,头发相伴了多数人的一生。


古人对头发看得很重。先秦儒家经典《孝经·开宗明义》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其意为身上的一切都是父母给的,绝不能有丝毫的损伤,爱护身体如同敬爱父母。因此一说,炎黄子孙在长达2000年的历朝历代,除出生时剃一次胎毛外,不敢剪除头发。只有犯了法的人,才会被剃去头发和胡须。剃去头发被称为“髡刑”,剃去胡须被称为“耐刑”。



尽管如此,为维护光鲜的仪表形象,人们并未疏于打理、倒饬头发。早在秦汉时期,就出现了以修理头发为职业的工匠。至南北朝,出现了美发业的雏形,理发师被称为“栉工”。自宋代开始,有了专门制作理发工具的作坊。当时的理发店被称作“净发社”,理发师被称作“待招”。明朝时期,由于社会活动增多,以沐发、梳理为主的理发生意比较红火。在满清入关后的顺治二年,摄政王多尔衮颁布了“剃发令”——“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狠心剃掉汉人前额顶上的头发,将汉人传承两千年的束发为髻,改为“金钱鼠尾鞭”。自那时起,衍生了一种新业态,理发工担一副剃头挑子,手执剃刀,沿街吆喝“换头”。



辛亥革命后,政府倡导“新生活运动”,各种束缚人们思想的民风民俗土崩瓦解,国人的发式随之改变,朝明快、简洁的方向发展。男性先是剪成短发,继而干脆剃成光头;年轻女性除部分保留传统的髻式造型外,又在额前覆一绺短发,时称“刘海”。此称谓自有出典。相传,唐代有位仙童,名叫刘海,其前额总是覆盖(垂下)一列整齐的短发,模样童稚、可爱。画家但凡画仙童肖像,常以骑一蟾蜍、手舞一串钱、前额垂着短发的刘海为样。而后,小孩或妇女额上留的短发,便称为“刘海”。关于“刘海”,清朝王韬的《淞滨琐话》、李伯元的《文明小史》均有描述,曰“面同满月,眼若明星,只髻簪花,如世间所绘刘海状”“众人举目看时,只见一个个都是大脚皮鞋,上面剪刘海,下面散腿”。



此后,在一个不算太长的流行期中,女性的发式,又经历了一字式、垂钓式、燕尾式、天星式,直至被称为“美人髦”的童花式、双花式的演变过程。男性则喜欢效仿欧美国家流行的发型,在头上涂抹专用的发油,再用细齿梳子向后梳理,使头发油光水滑、一丝不乱,能跌倒苍蝇、滑倒虱子。此款发型,生生造就了“油头粉面”这个词汇。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普通农户,家中都备有一、两把篦子。此篦子的梳齿比一般的木梳要紧致、密实得多,应该是梳子的顶级高配版。其作用在于篦掉长在女人长头发中的虱子。女人长头发中长虱子,一般是在冬天,其原因在于生活方式原始、洗浴条件受限及洗发用品匮乏。女人难得洗一次头发,必须烧好足够的热水,洗发用品仅石碱、肥皂而已,不似现在三天两头洗发,且拥有洗发水、洗发乳、洗发液、洗发露等各类高大上的洗发、护发产品。相比于女人,男人对头发的打理可就省事多了。若是热天的话,头发脏了,钻入河湖,任自然的流水尽情洗濯,那叫一个痛快淋漓。若是冬天的话,也只须打盆热水,将头发浸在脸盆里泡两下。







在童年的记忆中,两村交界处的一户农家,置办了一张旋转木椅,用木炭在窗户旁歪歪扭扭写上“剃头”两个字,算是开了“剃头店”。


农家的主人,也即剃头师傅姓徐,大约50岁出头,个头矮小敦实,标准的庄稼汉,剃头不过是他的闲余手艺。每剃一个头,视服务内容,大人收费1毛5、2毛不等,相当于2、3个鸡蛋或是1、2碗面条的价格。小孩通常按半价收费。附近两、三个村庄的男人,都找他剃头、刮胡、修面,屁股后面常常跟着一、两个头发乱蓬蓬的孩子。偶尔,徐师傅也会挑一副担子,一头是一把带抽屉的凳子,另一头则是底下生着小火炉、一个带座子的洗脸盆,走街串户揽生意。他剃头的手艺较一般,手持一把推剪,“咔嚓咔嚓”,来回捣腾。给乡亲们剃的头,不管脸大脸小、脸胖脸瘦,一律三七开、四六分或平头,是标准的乡下头,透着浓浓的泥土味。不过刮胡子、修面、采耳倒是有两下子,既手法娴熟,又耐心细致,从未伤过人。男人们闭眼躺着,任由他抹皂、热敷、划拉、摆弄,完全是一种享受。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伴随着改革开放、观念更新,“男人爱潇洒,女人爱漂亮”。除新潮前卫的国产片外,一些港台影片、国外影片中男女主人公的发型,成了潮男潮女争相效仿、趋之若鹜的时尚,迎来一个“全民烫头”时代。大街小巷一夜间,冒出了不少挂满了各种港台明星照片的发廊,烫发成了其主营业务。男青年爱烫微卷型、蓬松款、老板头、飞机式;女青年爱烫波浪卷、高刘海、菊花头、爆炸式。之后,往往会喷洒一些定型摩丝,以保持发型,连睡觉都带着小心。由火钳烫、棒棒卷、热筒烫到冷烫、陶瓷烫、等离子烫等,烫发的科技含量不断提升,技术日臻成熟。



本世纪初,人们对头发的打理进入了一个新时代,“理发师”升级为“发型设计师”,理发店也有了“艺剪钟情”“领秀美发”“潇雅发艺”“顶头尚丝”“发新社”等好听的店名。洗发、护发、养发产品琳琅满目,服务项目应有尽有,且价格不菲,少则数十、上百,多则上千、上万。不知哪年起,突然刮起了一股漂染风。潮男潮女把头发漂染成自己喜好的颜色和款式,赤蓝黄紫,无颜六色。人们在头发上花足了时间、精力和金钱,为的是追逐时尚、彰显个性、展现魅力。就连一些上了年纪的老男人、老女人,为了隐藏白发,挽留青春,让顶上光鲜亮丽,三天两头上理发店,使尽了护发、养发、染发、焗油等各种招数。更有甚者,一些秃了顶的中年男女,不惜巨资,成就了种植发这一市场前景广阔、回报利润巨大的新兴产业。



人有一头好发,是迷人的。女人如此,男人也一样。现如今,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个人形象要求的不断提高,理发成了名副其实的“头等大事”,其内涵无限拓展,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单就发型而言,不仅要契合脸型,更要契合年龄、职业、气质、性格等多种因素。洗发、理发、护发、养发、束发、盘发、烫发、染发、拉直、焗油,甚至美发、植发、假发等,渗透了文化、美学、艺术、科技等元素,在流淌的岁月中,由粗糙而讲究,由讲究而考究,上演着一部与时俱进的光鲜史。人们上理发店“做头”,不啻是一种惬意的休闲,更成了高品质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部顶上光鲜史,折射的是人民日常生活的越发美好、形象面貌的日益改观、精神世界的更为充实。它既是一个时代的回忆,更是一个时代的标志。


END



来源:方志江苏、瞭望智库

作者:丁学东

编辑:朱振鑫

发布:朱莉萍

更多精彩  | 跟着总书记看江苏|胡阿祥|程章灿|葛剑雄|江苏名志|中国共产党在江苏 | 冷历史|江苏风物 | 江苏民俗 |清廉江苏|名人掌故|运河文化|苏商传奇|江苏名镇名村|海上丝绸之路之江苏寻迹|一城一诗长江行|古都南京|温婉苏州|徐州人文|镇江人文|美丽淮安|南通故事|泰州人文|美丽常州| 黄海之滨盐城|东海胜境连云港 |无锡史话| | 宿迁史志 | 美好扬州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部分图片视频来自互联网

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




征稿启事

      征稿文章以弘扬传统文化、宣传省情地情、展示地域风貌、讲述江苏故事为主。来稿一经采用,即根据相关规定支付稿酬。
      公众号文章字数在1500~3500字,配相关图片。优先使用配音频、视频的稿件。投稿邮箱:jssdfzwxxz@163.com
      杂志文章字数在3500-10000字,配相关图片。投稿邮箱jsdfz@vip.163.com
      来稿文章请注明作者姓名、单位、联系电话、通讯地址等以便联系。 

方志江苏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宣传江苏省情地情,展示地域风貌、讲述发生在江苏的中国故事。
 最新文章